本文摘要: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具有與西醫相去甚遠的醫學理論,自稱一家研究體系,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由于中醫與西醫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論文寫作也要按照中醫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具有與西醫相去甚遠的醫學理論,自稱一家研究體系,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由于中醫與西醫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論文寫作也要按照中醫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來寫。下面我們來看下中醫論文寫作注意要點有哪些,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寫作中醫論文。
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但不論是實踐水平或是理論水平的衡量,均應與同類成果當時的現有的水平相比較,如與國外的、國內的、本地的同類課題水平比較才能給予評價。
中醫藥理論雖然有學術上凝固性的一面,表述上也形成了一定的習慣性程式,但同時又存在著學術上不斷發展的一面,其表述形式也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以不變應萬變”這句老話所表現的,正是中醫藥論文在不斷延續、出新過程中“不變”與“變”的辯證關系。這里,關鍵就在這個“變”字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實際上這種變化舉步維艱,打開中醫藥期刊一看,大部分論文所表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幾乎是幾十年一貫制:一些理論性論文缺乏新意,甚至是一些論點的反復克隆和重復。應用性論文更加突出,充斥版面的個案、群案報道,使人有“百刊面孔雷同,千篇似曾相識”的感覺。也有期刊開辟出醫話、醫論、研討、解答等形式,但還沒有形成特色和個性,充其量是同類問題的匯集,缺乏有機交流的深層次內涵。一些專科性質的期刊,本身具備個性特色,卻習慣于跟著綜合性期刊的路子走,結果失去了個性。如以“民間醫學”為宗旨的雜志,卻找不到民間醫學的內容;以“急救醫學”為宗旨的雜志,反映的大都是尋常的治法。一些期刊還出于單純的經濟利益,把缺乏科技根據、夸大實際效果、明顯帶有廣告性質的內容直接或變相強塞給讀者,最終導致對讀者基本利益的傷害。
對于大多數論文作者、特別是工作在基層的臨床醫生來說,論文的統計學處理既是一個頭痛的問題,也是一個敏感的問題。一些作者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又迫于期刊的要求,要么請人幫助計算,要么干脆拿別人使用過的結果比葫蘆畫瓢,照著搬過來。更有甚者,隨便做起數字游戲,改變實際數字,制造出能夠為設計“效果”服務的假陽性來。由此造成的一些論文“水分”大、所用方法不能重復的弊病,就在所難免了。有專家對近20年來我國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進行審查,發現統計學誤用率平均高達80%。就是一些重大項目的論文,也有50%存在著明顯的統計學錯誤。究其原因,雖然與論文作者的科研水平和道德缺陷有關,也與期刊普遍追求的所謂陽性率的做法不無關系。需要指出的是,在運用中醫藥治療各種疾病的實踐中,兩種實驗方法或藥物在臨床上雖然沒有統計學意義,但卻取得了基本相同效果的例子是十分常見的。它證明了不同方法或藥物,在臨床中具有的可靠性和可替代性,其本身也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意義。優效性結論(新方法優于傳統的方法)雖然是我們每個科研者的愿望,但實際上是不容易取得的,能取得等效性(新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效果基本相當或相差無幾)、甚至非劣效性(新方法雖然很難超過傳統方法,但具有驗便簡廉的實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結論,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有意義的結果,各種期刊不能不面對這一基本事實。
推薦閱讀: 《中西醫結合研究》曾用名《中國醫學文摘》,本刊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光英任主編,聯袂多名院士及著名醫學專家組成編委會,報道國內外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新動態、新進展以及中西醫結合在臨床、科研、預防、教學等方面的成果,探討中西醫結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刊以國內外醫學院校師生、各級各類醫院的臨床醫生,尤其是中醫、中西醫結合、針灸和骨傷科學界的醫務工作者和有關科研人員等為讀者對象。歡迎廣大同仁投稿、訂閱!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lwbk/1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