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給農民評職稱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在此之前,海南、湖北、山西等省也有不少地方給農民評職稱,社會輿論對此褒貶不一。贊成者認為,這是突破常規的積極之舉,有利于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反對者認為,給農民評職稱等于是給盲人戴眼鏡,沒有與經濟待遇掛鉤,缺乏實際意
給農民評職稱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在此之前,海南、湖北、山西等省也有不少地方給農民評職稱,要弄清楚什么是職稱,評職稱究竟有什么作用,也就是說要還職稱本來的面目。
眾所周知,職稱是國家對一個人具備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水準的一種認定,是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象征。簡言之,職稱不過是一種認定或一種象征,本身并沒有什么福利色彩。而問題是,我國現行的職稱評審機制帶有明顯的“福利”烙印,并產生了相應的功利行為。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職稱直接與工資、福利等物質待遇牢牢掛鉤,而這種不盡合理的“掛鉤”,無可避免地使職稱評審負載太多而漸漸背離評審的初衷——職稱上去了意味著待遇上去了,專業素養和專業水準反倒退居其次。
由于農民不具有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職員的身份,評上了職稱自然不能享受到提職級、加工資的待遇,所以不少反對者理所當然地認為評這樣的職稱“沒必要”、“沒意義”。即便是一些贊同者,也試圖把農民評職稱與經濟待遇聯系起來,功利色彩之濃可見一斑。但筆者認為,正是因為農民評職稱是評能力、評水平、評資格,而不是給職級、給工資、給待遇,才真正還了職稱評審的本來面目,對于深化現行職稱制度改革具有啟發意義。農民職稱只是一個技術稱號,享受的“待遇”也完全限定在專業方面。按報道中說,充其量只有一些“優先”,比如在招聘基層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時優先受選,優先獲得農業科技開發推廣項目等等。取得職稱的農民要實現物質利益,還得面向農村市場展示自己,讓廣大農民接受自己。
這種職稱評審,無疑給傳統職稱評審機制的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我想,如果有一天,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職稱評審也能夠多一些專業追求,少一些福利色彩,農民評職稱就算不得什么值得爭論的事情了。
小編推薦其他論文寫作技巧 論文發表 有字數限制嗎?
什么是學術期刊 ?
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以學術論文為主,而非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則以文件、報道、講話、體會、知識等只能作為學術研究的資料而不是論文的文章為主。由于《總覽》選刊的依據是 “ 載文量多” 、 “收錄量大” 和 “被引次數多” ,并不強調學術期刊與非學術期刊的界線,對此自然也就沒有進行嚴格區分。具體說來,《總覽》學術與非學術不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以學術論文為主,而非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則以文件、報道、講話、體會、知識等只能作為學術研究的資料而不是論文的文章為主。由于《總覽》選刊的依據是 “載文量多” 、 “收錄量大” 和 “被引次數多” ,并不強調學術期刊與非學術期刊的界線,對此自然也就沒有進行嚴格區分。具體說來,《總覽》學術與非學術不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lwbk/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