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在評定職稱時對學術成果也有嚴格的要求,而且評審人員要實事求是,不得弄虛作假,學術造假是學術不端的行為之一,嚴重時會取消職稱資格。這也是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發生的違反公認的學術準則,違背學術誠信的行為。 相關規定也顯示:申報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剽竊他
在評定職稱時對學術成果也有嚴格的要求,而且評審人員要實事求是,不得弄虛作假,學術造假是學術不端的行為之一,嚴重時會取消職稱資格。這也是在科學研究及相關活動中發生的違反公認的學術準則,違背學術誠信的行為。
相關規定也顯示:申報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剽竊他人作品和學術成果或者通過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職稱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職稱評審委員會組建單位撤銷其職稱,并記入職稱評審誠信檔案庫,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記錄期限為3年。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構成學術不端行為:
(一)剽竊、抄襲、侵占他人學術成果;
(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三)偽造科研數據、資料、文獻、注釋,或者捏造事實、編造虛假研究成果;
(四)未參加研究或創作而在研究成果、學術論文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而不當使用他人署名,虛構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貢獻。
(五)在申報課題、成果、獎勵和職務評審評定、申請學位等過程中提供虛假學術信息;
(六)其他根據高等學校或者有關學術組織、相關科研管理機構制定的規則,屬于學術不端的行為。
對于確實存在嚴重學術不端的違規人員,其不當獲得的所有榮譽和利益,包括學位、職稱、人才稱號、各種獎勵獎金,都要全部清退歸零。當然在調查這些學術不端事件的過程中,我們也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始終堅持學術評議和行政調查兩條線,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和學術共同體作用。
由此可見,無論是學術不端,還是學術造假都會產生嚴重的后果,是學術人員不可觸碰的紅線,廣大作者要引以為戒,誠信做學術,更多相關要求可咨詢在線學術顧問。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nishuo/29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