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縱然之前跟他們說了不少寫文章需要注意的問題,但是拿到文章依然覺得,這就是一篇坑坑洼洼的文章。 現在并不擔心我們不是native speaker所出現的語法問題,這是完全可以修正的,怕就怕研究生似懂非懂的洋洋灑灑,最后一看,好大的坑啊,要是審稿人再深挖一下,估計就爬
縱然之前跟他們說了不少寫文章需要注意的問題,但是拿到文章依然覺得,這就是一篇坑坑洼洼的文章。
現在并不擔心我們不是native speaker所出現的語法問題,這是完全可以修正的,怕就怕研究生似懂非懂的洋洋灑灑,最后一看,好大的坑啊,要是審稿人再深挖一下,估計就爬不出來了。
問題1:妄下論斷
研究生組織論文是基于自己的實驗研究的過程與結果,大部分的研究可能與創新搭不上邊,只能是實驗研究中的一個新的發現或者得到了一個新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所以寫作的時候應該從這個意義出發,娓娓道來的將故事說得條理清楚即可。
但是,很多研究生都喜歡用“據我們所知,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語句,每次看到這樣的話,我都要問一句,你文獻查清楚了么?確定目前還沒有……,這個時候研究生就會一低頭,說,大概差不多。
你這一句大概差不多就等于挖了一個小坑,要是審稿人剛好是這方面專家,你就等著人家埋你吧。
國外的審稿人大都和藹,以前就看到過審稿人指出這個論斷的問題,還會提供幾篇文獻佐證;當然遇上犀利的審稿人,直接就認為你連基本的概念、技術與方法都沒有搞清楚。所以一個“大概”,一個“據我們所知”,還是要細細斟酌的。
問題2:不更新“原則”
這里的“原則”,可以是方法的指導原則,數據的處理原則,疾病的治療原則。生物醫藥的發展非常迅猛,所以一些指導性的法規或者原則也在不斷的更新中,所以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就要注意自己參照的“原則”是不是最新的,一般這個錯誤會出現在文獻引用上,文字表述按照最新的指導原則進行,參考的文獻卻是幾年前師兄文章中上一版的指導原則。
這個坑也挖好了,審稿人處理方式同上,你就只能期待他給你建議好了。還有一種就是我們需要引用的這個方法不是我們專業領域的,因此我們可能參考了幾年前別人的文章,也沒有再深入的去分析一下這個文獻中所列的原則是不是以前的版本,寫作時候挺容易,一個坑又挖好了。
問題3:不會引用
因為我們母語不是英語,所以寫作必須要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進行積累,熟能生巧才好。八股文般的實驗研究內容可能還好,尤其是前言和討論,我們寫起來頗吃力。我就遇到過一個研究生,前言總覺得讀起來怪怪的,但每句話又沒有什么特別的問題。怎么辦?
上網搜,一搜果然找到了問題的出處,學生將不同文獻中自己可以用的文字做了拼接處理,由于每篇文章的表達特點不同,所以他“拼接”的前言就讓人覺得長短句特別不和諧,更加嚴重的是,別人引用了什么文獻,他也一樣引用,要是查重,這和抄襲沒有什么兩樣了吧。
這個坑可以說是比較大的了,要是到了審稿人手里,可想而知的結果,要么就是沒有發現,要是遇到剛好做這個的專家,再一對自己的文獻,那真是分分鐘掩埋啊。
問題4:數據錯誤
這種問題是最讓人受不了的,因為所有原始數據都在,結果也很完美,偏偏在寫上文章的時候錯了。
不同的文章提供數據的方式不一樣,文獻上的表格樣式可以參考,但是前提是自己要搞懂各名稱的意義,而不是照葫蘆畫瓢。
有個研究生學人家“精致”,提供了統計分析的部分數據,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說這樣看上去真實可靠,我問確定沒有任何問題了么?
他還信誓旦旦的點頭。經過演算,果然又是一個坑。我說你都沒有搞清楚人家文獻上統計的方法和意義,你都敢寫?要是審稿人看到,豈不是要問,為何數據與統計處理對不上?而至于中文數據拷貝到英文表格中串行更是時有發生。
看完這些問題,可想而知有些研究生寫文章只考慮寫,而不考慮好不好,說滿目瘡痍并不為過,而且這些問題如果在投稿之前沒有被發現,那么就一定全部變成了坑,就等著修回稿的時候一個個填吧。
至于數據的錯誤,文獻的引用等等,即便有再充分的理由也很難填成平實的路。
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一個——認 真!
研究生需要培養多種能力,語言表達與文章寫作也是他們學習中必須掌握的,而寫作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是與思維能力、文獻查閱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相輔相成的,因此只有認真才能在實驗研究結束后,繼續開足馬力的完成研究成果的表達。
只有認真了,才會閱讀大量的文獻去積累必要的地道的表達,才會通過分析文獻形成自己文章寫作的思路,才會將數據呈現的非常完美,才會使得審稿人看到的是一篇“值得”的文章。
文章整理自網絡,僅供分享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感謝閱讀!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nishuo/30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