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SCI期刊論文發表難度是比較高的,發表SCI文章選刊更要用心精
SCI期刊論文發表難度是比較高的,發表SCI文章選刊更要用心精選。與國內選刊不一樣的是,發表SCI期刊論文需要考慮國外期刊情況,還有語言障礙也是一個大麻煩。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總結一些發表SCI論文的選刊經驗。
推薦期刊:《中學數學教學參考》創刊于1972年,是由教育部主管、陜西師范大學主辦的數學教學期刊。在全國“中學數學”雜志中,它的創刊時間雖不是最早,但連續出刊的時間最長。辦刊宗旨:真誠地為中學數學教學服務,為中學數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升服務。內容要求:求新(意)、求實(用)、求特(色)、求識(見),尤其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中,已成為我國中學數學教育領域的專業主流媒體。
首先,在本領域內的、預期影響因子范圍內的期刊中,從期刊名初步篩選可能合適自己文章內容的期刊。然后找到期刊的介紹,閱讀其“目標和范圍”(aim and scope),以確定稿件是否符合。接下來再看看期刊近幾年內影響因子的走勢,以其保持上升或穩定為佳。
另外一個可以參考的指標是該期刊是否曾在過去發表過相當數量的中國作者的文章。學術期刊終歸是商業雜志,出版商以贏利為最終目的。世界各地的期刊,可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有自己的偏好。
并不是說沒有發表過中國作者文章的期刊就一定不能投稿,但是相較而言,在其它各方面差不多的情況下,曾經發表過大量中國作者文章的期刊一般會對中國作者更友好,期刊編輯也更熟悉和中國作者的交流方式。
最后,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期刊的審稿周期(turnaround time),指的是從期刊收到投稿到編輯發出第一封關于決定的回復的時間(接受,需修改,或者拒稿)。很多期刊會在網頁介紹中列出審稿周期,這是給作者的一個參考,也是一種承諾。
一般來說,高水平雜志(high-profile journals)的審稿周期比較短。決定文章是否被期刊采納的最最主要的因素當然是文章的質量和意義,但是這其中有時也有些些兒運氣在。
通俗的說,第一次投稿可以“碰碰運氣,”就算失敗,損失的不過是一個審稿周期的時間(比如兩個星期到一個月)。而如果文章真入了審稿專家和編輯的法眼,能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發表,對作者可謂益處多多。當然,也要注意不同的期刊對文章的格式和字數方面的要求會有所差異。
一篇文章被一個期刊拒稿后原稿件不經過修改是不能直接投到另一個期刊的。但是,這種修改一般只是格式上的,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注:影響因子超高的幾個期刊,比如nature和science,對篇幅的限制非常苛刻,要求文章短小精悍,所以如果被這種雜志拒稿,再投下一個目標期刊的時候往往需要對稿件進行擴充,補充之前被省略的細節或次要實驗)。
選擇好投稿的刊物后,要認真閱讀“投稿須知”,它是了解某一刊物的最重要的信息,所有的編輯都一再強調這一點;而且,這一步驟一定要在撰寫論文之前進行。
“投稿須知”一般在刊物的封里、封底或刊物的網址上。需要從中了解的內容主要有:刊物的宗旨、刊物稿件的專業范圍、刊物的讀者、編輯方針、稿件的接收標準、論文格式要求、稿件的長度、稿件的語言、參考文獻、注釋、插圖/圖表、正文是否需要隔行打印(給編輯留出修改的地方)……。
如果作者的文稿被一個刊物退稿,打算改投另一刊物,也需要根據那個刊物的“投稿須知”“裁剪文稿”后再寄出。
在選擇期刊的時候,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要素:影響因子,我們應該如何應用在選刊中?
影響因子目前是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是美國加菲爾德于1972年提出的。影響因子是指該期刊前兩年發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的比,是相對數。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
由于不同學科期刊的影響因子存在很大差異,因此,選擇擬投稿的期刊時應注意避免過于看重期刊影響因子的大小,作者必須要十分了解自己研究領域的重要期刊,力求所選擇期刊的出版內容與稿件的專題確實密切相關,盡可能選擇影響因子高且稿件的主題與期刊出版的內容相符,論文的錄用率高些。
如何提高投稿論文命中率是非常重要的。查新機構為作者提供SCI、Ⅱ 論文收錄及SCI引用檢索服務,查閱2010影響因子總表,利用JCR檢索該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來了解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即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越高,則表明期刊被讀者閱讀和使用的可能性越大。
進而可推斷該期刊的潛在的學術影響力也越大。從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人手,幫助作者選擇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為首選發表期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lwbk/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