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內容摘要: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對于少數民族的關照愈加濃烈,并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開創了璀璨的文明世界。 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在人民的辛勤勞作與創造智慧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生態體系,文學創作不斷發展,作品更是浩如煙海,得到了學術界的
內容摘要: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對于少數民族的關照愈加濃烈,并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開創了璀璨的文明世界。 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在人民的辛勤勞作與創造智慧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生態體系,文學創作不斷發展,作品更是浩如煙海,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但是長期以來,有關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存在價值及形態的獨特探討上,缺乏整體上的客觀、全面認知,影響了其在更大范圍內大眾價值肯定,文學教育則是一個很好的切入視角。 本文基于對少數民族文學價值構成的解析,將之置于文學教育語境下進行了深刻認識。
關鍵詞:文學教育 少數民族文學 文化 人文
某種維度上講,文學起源于人類情感表達需求,在歌舞等肢體語言無法再深入表達情感內涵的時候,文學因其獨特的抽象性、包容性,成為了思想情感傳播最佳通道,是文化傳承的有力載體。 正是因為此,少數民族文學被大眾很好地理解和認知,需要通過專門的教育進行解釋,繼而借此剖讀其中的審美意蘊,豐富情感體驗,最終達到人格完善、品格升華。 以此為思想導向,將少數民族文學寓于文化教育語境下進行認知,可更加深刻領悟其中的審美、人文、情感、文化等表達。
一.少數民族文學的價值構成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了漢族之外,還有藏族、維吾爾族、彝族等55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歲月中,通過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世界,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縱然相比于漢族文學,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極不平衡,但絲毫沒有泯滅各族人民的創作才能,書寫了《阿細的先基》、《格薩爾王傳》、《阿詩瑪》等優秀作品。 從被大多數人忽視到研究成果豐富多樣,少數民族文學逐步顯露出了多重方面的價值,對推動我國文學領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綜合來講,少數民族文學具有突出的審美價值,以其獨特的表現方式,表達了差異化的審美價值追求,顯露出了特色鮮明的民族風情,進一步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少數民族文學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其本身對社會生活的刻畫,搭建了受眾了解少數民族的橋梁,并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受眾的思想、行為,是陶冶情操、升華品質的有力載體,基于此,還促進了民族團結,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好明天的重要根據; 少數民族文學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其創作源自于作家的文化血脈,在特定民族文化的滋養下,負載上了豐富的文化韻味,象征著國家文化繁榮的景象,呈現出了非凡的生命力。 正是基于少數民族文學的多重價值,使之成為了文學教育的重要素材,對認識是更好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發展,釋放隱含魅力的重要一環。
二.文學教育語境下少數民族文學的認識
(一)人文
文學歸屬于人文學科的范疇,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等并駕于社會建筑上層,起源于人類的思維活動,以人為本是其永恒的創作追求。 縱觀歷代文學創作,對人性和人類命運的思考比比皆是,作者通過對民眾橫向、縱向維度的解讀,表達了悲天憫人的情懷,流露出了對人類精神層次的深切關懷。 現代文學教育需要將這種富有濃郁人文關懷的特質散播傳揚下去,以此來鼓勵和引導受眾自省,并賦予其足夠的勇氣去表達自己認知的世界,完成生命意義的建構。 基于文學教育語境下的少數民族文學認知,亦需將這一特質凸顯出來,深入其中的人本主義關懷。 整體上而言,少數民族多聚居于偏遠地區,面對著惡劣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并形成了獨特的宗教信仰體系,相較于繁華都市的人群,他們的情感意識相對純粹、自然。 因此,少數民族文學更加關切人類靈魂和精神世界的升華,如阿來的《塵埃落定》、烏熱爾圖的《越過克波河》等。 正如有人對烏熱爾圖作品《七岔犄角的公鹿》所評述的那樣:“這是人性的發現,人性的勇敢,是憎的加強,愛的升騰,是力的耀武”。 在當下,很多現代文學創作將視角局限于現實生活中浮躁心理的糾結,而很多少數民族文學對人性的思考從未止步,凸顯出了沉靜的氣質,對天地、自然、生命的謳歌,促進了思想升華、人格完善,這也是文學教育最根本的追求。
(二)審美
審美是人類認知并理解這個客觀世界的獨特形式,指人與世界形成的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是建立在理智與情感上的存在。 文學作為抽象審美的表達,與歌舞等藝術有著明顯差別,強調了精神層次的美感重塑。 文學教育亦是一種審美教育,在字里行間透露著人性美、自然美,重視對受眾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的培養,并由此牽動著心靈的共鳴。 在此過程中,受眾在各種“美”的描繪中,成為了美的締造者,并由此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對此,蔡元培指出,人類可以在音樂、雕塑、圖畫、文學中找到自身遺失的情感。 少數民族文學對審美意蘊的表達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文學格式、文學語言、文學音韻、文學思想等,均都成為了“美”的有力載體,其本身產生于厚重的民族土壤當中,凝聚成了獨特的審美風格。 例如,宋代古維吾爾族思想家及詩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不朽之作——《福樂智慧》,其意為“賜予幸福的知識”,以道德倫理為中軸,將真善美與情理融匯在一起,頌揚了誠實、正義、謙遜等優良美德。 整個作品采用了整體的對仗格式,讀起來朗朗上口,帶給受眾以無盡美的享受。 因此,對少數民族文學的認知,要精準把握其中深刻的審美意蘊,并從中發掘和理解民族美撼動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
根據百度百科的釋義,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諸如詩歌、散文、小說、寓言、童話等均是流露內心情感的重要體裁。 文學創作,多以人物情感為脈絡,通過對細膩豐富的情感展現,深深感染讀者,并牽動著其與作品之間的精神共鳴。 從這個維度上講,文學教育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引導受眾深刻體悟作品中的情感魅力,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文學教育語境下少數民族文學的認知,亦需不可或缺地對其中的情感意義進行剖讀。 特殊的生存環境,使得少數民族遠離喧囂都市的塵埃,加之他們的聚居生活特征,對民族積淀下了更為深厚的情感,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發生的民族文學,由此體現出了獨特的情感,民族情懷相當明顯。 例如,苗族著名詩人潘俊嶺就在其《吹響我的金蘆笙》中盡情抒發了自己的民族情感,化身為民族代言人,即使面對社會原因造成的彷徨和迷茫,仍舊以熾熱的情感回應著。 不僅是苗族詩人潘俊嶺,包括烏熱爾圖、叢樹蘭等在內眾多少數民族文學作家均都表露出了熾熱的民族情感,在對民族的熱愛、擔憂、期望等情感交織中,通過民族的一草一木將之躍然紙上。 文學教育語境下,要深刻認知少數民族文學中的情感,就需要正確解讀其中的民族情懷。
(四)文化
文學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 因此,文學教育還關注對受眾文學素養的培育和提升。 縱觀歷代文學創作,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基礎上對思想意識形態進行了抽象與升華,有著濃厚的反思意味。 文學教育語境下,認識少數民族文學,應當置于時代的框定中,關注其時代指向,立身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景。 事實上,由于所處時代背景的客觀差異,少數民族文學所體現的生產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意識形態均表現出了明顯不同,有著十分深刻的時代烙印。 只有將少數民族文學中的時代烙印還原,才能真正體味其中的真情實意。 除此之外,時代背景的影響,加之所處地域、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少數民族文學中集聚的文化要素亦有所不同,造就了多元璀璨的文化體系。 例如,藏族史詩《格薩爾》,在上千年社會發展的長河中,留下了歷史的斑斕,將古代藏族社會的知識總匯在一起,見證了原始社會解體、奴隸制國家出現、民族文化傳揚、人的自我意識萌發。 正是基于歷史性成就了史詩的文化性。 要深入了解和認知少數民族文化,就應當尊重客觀事實,站在歷史的角度,將其中的民族、軍事等多元化文化成分分離出來,從而更好地切入思想情感領悟,升華對“美”的感知。
文學以文字語言為工具,搭建了更加深層次心靈對話的橋梁,將思想情感、意識形態、文化要素等寓于其中,形象地將精神層面的東西傳遞給受眾,震蕩著他們的心靈,牽動了他們的共鳴體驗,最終完成自我思想的升華、人格的完善。 文學教育語境下對少數民族文學的認知,應當從其內核切入,立足審美、人文、情感、文化等視角進行解讀,從中更加深刻地領悟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實現其精神魅力的最大釋放,促動少數民族文學更大的價值創造。
參考文獻
[1]傅錢余.當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理論預設及反思[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0,18(06):122-128.
[2]曾斌.地方性知識:少數民族文學的認知與傳播功能[J].民族文學研究,2020,38(05):33-38.
[3]張永剛,李雨君.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價值研究[J].學術探索,2020(07):108-113.
[4]李俠.文學教育語境下少數民族文學的認知[J].貴州民族研究,2015,36(09):119-122.
(作者:張 萍;作者單位: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jlw/28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