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目的:探討家庭養育環境與兒童孤獨癥特質之間的關系,為減少兒童孤獨癥特質的發生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使用中文克氏孤獨癥篩查量表和家庭養育環境量表,于2019年3-5月選取沈陽市兒童醫院心理科進行問卷調查,使用Epidata3.1錄入
摘要:目的:探討家庭養育環境與兒童孤獨癥特質之間的關系,為減少兒童孤獨癥特質的發生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使用中文克氏孤獨癥篩查量表和家庭養育環境量表,于2019年3-5月選取沈陽市兒童醫院心理科進行問卷調查,使用Epidata3.1錄入數據并使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無孤獨癥特質組兒童的家庭養育環境在語言/認知信息、社會適應/自理、忽視/干涉/懲罰、活動多樣性/游戲參與、環境氣氛6個維度得分均高于有孤獨癥特質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男性性別、有分離史、社會適應/自理、頻繁忽視/干涉/懲罰、環境氣氛差與兒童有孤獨癥特質有關,應當重視兒童早期有關方面家庭養育環境的改善。
關鍵詞: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家庭楊玉環境
引言:近年來,研究者們發現有這樣一部分人群,他們在社交、語言、認知方面和常人無異甚至表現更優,但在其身上卻又存在一些孤獨譜系障礙的特有行為表現,如刻板性行為、特殊狹窄的興趣愛好等,但尚未達到孤獨癥的診斷標準。研究者將其稱為有孤獨癥特質人群。國外研究表明,有孤獨癥特質的兒童在其青少年時期更容易出現情緒及心理行為問題。家庭養育環境對嬰幼兒早期的體格、智能發育起著很大作用。在嬰幼兒早期發育階段,若家庭沒有給予兒童充分刺激,則不利于兒童的社會、認知和情感功能的發展。國內對兒童孤獨癥特質的研究多集中于圍孕期并發癥等,其他方面涉及較少。也有相關文獻指出,兒童孤獨癥特質與父母教育態度和父母教育方式有關。本研究使用中文克氏孤獨癥行為量表與3~6歲兒童城市家庭養育環境量表,在沈陽市郊區8所幼兒園篩查學齡前兒童有無孤獨癥特質并記錄家庭養育環境情況,探究家庭養育環境與兒童孤獨癥特質的關系。
醫學論文投稿刊物:《中國婦幼保健》(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of China)雜志創刊于198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中華預防醫學會和吉林省醫學期刊社主辦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預防醫學、衛生類中文核心期刊,于1986年經國家科委批準正式出刊。國內統一刊號:22-1127/R,國際標準刊號:1001-4411,郵發代號:12-94。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于2019年3—5月在沈陽市郊區兒童醫院心理科。研究對象為所有在園兒童,經兒童的主要帶養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填寫紙質問卷。在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兒童后,調查兒童共計100人,研究對象均為3~6周歲年齡段兒童,平均年齡為(4.96±1.09)歲。
1.2方法
一般家庭情況資料。記錄被調查兒童的性別、年齡、帶養人、胎次、有無分離史等信息。第二,篩查兒童孤獨癥特質。由于兒童孤獨癥特質屬于尚不符合診斷標準,但有部分孤獨癥樣行為的表現,因此本研究選用中文克氏孤獨癥行為量表(CABS)篩查兒童有無孤獨癥特質。該量表由14項孤獨癥的特殊癥狀組成,較直觀、全面地描述了孤獨癥癥狀。根據癥狀出現頻率,劃分“從不”、“偶爾”、“經常”三個程度,分別給予0、1、2分。
以14分為劃分點,低于14分認為無孤獨癥特質,高于14分認為有孤獨癥特質。第三,家庭養育環境評價。使用“3~6歲城市兒童家庭養育環境量表”,此量表由語言/認知信息、情感溫暖、自我表達、社會適應/自理、忽視/干涉/懲罰、活動多樣性/游戲參與、環境氣氛6個維度共計53個問題構成。每個問題都設置從“從不”到“總是”,以1~5分計分。分值越高代表其養育環境越好,分值越低代表其養育環境越差。其中忽視/干涉/懲罰為反向計分,即“從不”計為5分,“總是”計為1分。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Epidata3.1版本進行數據錄入,并使用SPSS20.0版本進行數據分析。以是否有孤獨癥特質為因變量(有=1,無=0),使用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對于單因素分析結果有意義的,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計算其比值比(OR值)及95%可信區間(95%CI),檢驗水平α=0.05。
2結果
2.1人口學特征
通過隨機抽樣調查形式,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7份,收回率為97.9%。檢出陽性檢出率為8.45%。性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不同年齡段篩查兒童孤獨癥特質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家庭養育環境情況的得分比較
家庭養育環境6個維度的平均得分在有、無孤獨癥特質兒童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兒童孤獨癥特質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
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因子及家庭養育環境的6個維度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男性、有分離史、社會適應/自理差、頻繁忽視/斥責/打罵孩子、以及家庭環境氣氛差是有孤獨癥特質的危險因素。
3討論
3.1性別與兒童孤獨癥特質的關系
男性性別是兒童存在孤獨癥特質的危險因素。SimonBaronCohen針對60萬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指出,男性的孤獨癥特質評分顯著高于女性。同時該研究也證實了女性在感知覺和共情能力方面優于男性,而男性在掌握規律能力和通過觀察形成對事物的系統化理解能力優于女性。有研究表明,男女性別在兒童孤獨癥特質的差異可能與胎兒期睪酮素水平有關。另外,胎兒睪酮素與出生后兒童的社交能力、系統化認知等方面的發展顯著相關。胎兒睪酮素含量越高,兒童在系統化認知能力越強。相較于女童,家庭應當加強對男童共情能力及感知覺能力等方面的刺激
[1]。
3.2分離史與兒童孤獨癥特質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孤獨癥特質組與無孤獨癥特質組相比,有分離史的兒童存在孤獨特質的概率是沒有分離史的兒童的2.1倍。按照Bowbly依戀關系理論,嬰兒出生的前9個月會與其主要養育人形成依戀關系,這種依戀關系對其今后的安全感乃至人格發展至關重要。兒童與其主要養育人發生分離時,會出現焦慮、緊張、沖動等心理行為問題,且會對個體的心理發展產生較深的影響。研究顯示,早期(0~3歲)與母親存在分離的兒童,其情緒癥狀、品行問題、多動注意缺陷、同伴關系問題更為突出,親社會行為相對更差,分離越早、分離時間越長,發生情緒行為問題的風險越大。
3.3家庭養育環境與兒童孤獨癥特質的關系
社會適應/自理是指家庭提供給兒童社會適應和生活自理能力機會的多少。本研究結果顯示,社會適應/自理差是兒童有孤獨癥特質的危險因素。研究表明,兒童社交情感功能與父母家庭教育呈正相關。相關學者將家庭教育方式分為四個類別,即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和漠不關心型。不同教養類型會導致兒童青少年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社會適應能力。民主型教養方式家庭的兒童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溺愛型教育方式家庭的兒童可能表現出自理能力差、缺乏獨立性等特征[2]。
結論:
簡而言之,男性性別、有分離史、家庭給予兒童社會適應/自理機會少、限制/干涉/懲罰行為多和家庭環境氣氛差5個因素是兒童孤獨癥特質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兒童孤獨癥與兒童孤獨癥特質有相同的遺傳易感基因。因此,早期關注有孤獨癥特質的兒童,也可以發揮早期干預的作用。因此,家長應給予兒童適宜年齡特點的語言、社會適應和認知刺激,避免分離,加強情感交流。在社會上開展兒童孤獨癥健康教育、提高父母對孤獨癥早期癥狀的敏感性,改善家庭養育方式,可能有助于減少兒童孤獨癥特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孫艷麗.學齡前兒童孤獨癥樣行為的孕前和孕期危險因素的出生隊列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6.
[2]楊少萍,陸艷平,彭安娜,等.武漢市學齡前兒童孤獨癥篩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8,28(10):1613-1616.
作者:欒晶晶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yxlw/2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