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文章運用2004年、2008年、2013年、2018年的數據考察市場競爭程度的地區差異對省級區域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結果表明:企業間技術差距越大的行業,市場競爭越激烈,越不利于技術創新;企業間技術差距越小的行業,市場競爭越激烈,越有利于技術創新;從動態演變視
摘要:文章運用2004年、2008年、2013年、2018年的數據考察市場競爭程度的地區差異對省級區域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結果表明:企業間技術差距越大的行業,市場競爭越激烈,越不利于技術創新;企業間技術差距越小的行業,市場競爭越激烈,越有利于技術創新;從動態演變視角來看,大部分制造業內部企業間技術差距在逐步縮小,意味著市場競爭程度越高,企業越傾向于采取加大研發投入的策略提高自身生產效率,從而導致制造業內技術創新活動呈現上升態勢。
關鍵詞:技術創新;市場競爭;技術差距;制造業
0引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取得了快速發展,產出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制造業內部結構得到一定程度優化,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所占比重提高,勞動密集型行業所占比重下降。但是,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現象依然十分明顯,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與世界技術前沿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地區經濟增長存在較大的差異,各地區制造業內部結構呈現較大差異。在此背景下,探究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促進制造業技術創新,對未來的制度改革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自熊彼特技術創新理論提出以來,技術創新逐漸被公認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而究竟哪種市場結構最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在理論與實踐發展中不同的學者得到了不同的結論。
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兩個著名假說,第一個假說強調了企業規模的重要性,認為大企業在規模經濟、風險分擔和融資渠道等方面擁有相對優勢,較小企業有更強的創新能力;第二個假說強調了壟斷利潤對創新激勵的關鍵作用,盡管在短期壟斷會造成資源配置扭曲,但從長期來看,市場對壟斷利潤的追逐會導致創造性的破壞,長期動態效率會占優于短期靜態損失,因此擁有壟斷地位的企業有更強的創新能力[1]。
已有文獻對熊彼特假說實證檢驗的結果大相徑庭[2—12],產生這一結果主要是因為產業差異、地區差異、數據源、時間段、計量方法、指標選取等不一致。另外,這些研究忽略了行業技術特征異質性,即不同產業內企業間技術差距存在較大差異這一客觀事實。那么,在考慮不同行業內企業間技術差距異質性特征的基礎上,市場競爭程度的地區差異是否會對各地區的制造業技術創新產生影響?本文將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本文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對該領域的相關研究做了幾點推進:第一,從行業異質性角度考察市場結構對省級區域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即從細分產業的層面進一步考察市場競爭程度與中國省級區域制造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第二,將地區和產業特征緊密結合,通過引入交互項的方式構建計量模型實證檢驗市場結構與技術創新的內在聯系,考慮到主要變量間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選取的工具變量能有效地控制變量之間的內生性,以保證結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1模型、變量和數據來源
1.1計量模型
根據熊彼特的技術創新理論,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是為了謀求高額利潤。一方面,市場競爭程度越高,企業所獲得的利潤越低,為避免競爭,企業會主動進行技術創新,即存在“逃離競爭效應”;另一方面,企業進行研發、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且具有極大的風險,壟斷企業更有能力進行技術創新,即存在“熊彼特效應”。本文通過構建計量模型的方法實證檢驗在不同地區具有不同技術特征的行業中,哪種影響效應更占優勢。由于本文所考察的技術創新程度是地區市場競爭環境和行業本身企業間技術差距特征交互影響的結果,利用普通的線性模型估計無法實現,因此,借鑒Nunn(2007)[13]的模型方法,引入行業特征和地區特征的交互項來分析市場競爭程度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1.2變量選取
1.2.1技術創新
現有文獻通常把技術創新分為技術創新投入與技術創新產出兩個方面,技術創新投入通常以研發支出來衡量,而技術創新產出通常以專利數量、新產品產值等來衡量。本文主要考察企業進行創新的動機,因此選擇研發支出(用R&D投入強度表示)作為技術創新的代理變量。
1.2.2產品市場競爭程度
國有經濟比重是學界衡量行政進入壁壘強弱的主要標準,本文使用各省份國有經濟比重作為市場競爭程度的替代變量。根據市場競爭原則,國有經濟比重越高,代表行政進入壁壘越高,市場競爭程度越低;國有經濟比重越低,代表行政進入壁壘越低,市場競爭程度越高。根據現有文獻,國有經濟比重可以采用兩種方法進行度量:
一是國有總資產比重,即采用各省份國有總資產(各省份登記注冊類型為國有企業、國有獨資企業、國有聯營企業、集體企業、集體聯營企業、國有與集體聯營企業的企業資產總額)占各省份總資產的比重來度量;二是國有資本比重,即采用國有資本占總資本的比重來度量,具體核算方法是,使用某個地區國家資本加集體資本的總額除以整個地區實收資本總額。本文將使用國有總資產比重進行初步回歸,使用國有資本比重進行穩健性檢驗。各省份的國有總資產比重都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即各省份行政性進入壁壘越來越低,產品市場競爭程度越來越高。
1.2.3技術差距
本文借鑒Philippe等(2005)[6]的方法度量行業內企業間技術差距。首先,計算四分位細分行業之間技術差距:mit=TFPFt-TFPitTFPFt,其中,F代表某行業內具有前沿技術(即具有最高全要素生產率TFP)的細分行業,i代表具有非前沿技術的其他細分行業。對于前沿技術細分行業,用mFt=TFPFt-TFP(F-1)tTFPFt進行測度,其中,F-1代表僅次于前沿技術的細分行業。其次,計算各行業中四分位細分行業之間技術差距的平均值:mtfpjt=1NjtåiÎjmit,Njt代表t年j行業中細分行業數量。mtfpjt越小意味著行業j中的企業在技術上更接近前沿(更像技術相同企業),mtfpjt越大意味著與前沿的技術差距越大(在行業中的企業更像在一個非水平行業中的落后企業)。
最后,使用索洛余值法計算得到全要素生產率TFP。其中,產出用各細分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表示,勞動投入用各細分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表示,資本投入用各細分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表示。由于細分行業缺少工業增加值數據,因此本文采用各行業工業總產值乘以工業增加值率推算的方式得到,其中各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率利用投入產出表數據計算得到。
中國在2011年采用了新的行業分類代碼,為便于對比分析,本文將2013年和2018年新行業分類數據按照新舊行業代碼對照表轉化為2002年《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下的數據。下頁表2給出了2004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各行業技術差距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大部分行業內企業間技術差距呈現下降趨勢。
1.2.4其他變量
各省份人力資本稟賦用各省份高等教育在校人數占人口的比重表示;產業的人力資本密集度用各行業科技人員在全部從業人員中所占的比重來表示;信息技術資本稟賦用各地區信息化發展總指數來表示;各行業信息技術資本密集度用信息技術中間投入比例來表示;出口用出口交貨值表示;外商直接投資用外商資本表示。
1.3數據說明
R&D投入強度數據來自各省份經濟普查年鑒和統計公報,各省份高等教育在校人數和人口來自《中國統計年鑒》,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出口交貨、國家資本、集體資本、外商資本、科技人員數等數據來自2004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的《中國經濟普查年鑒》;信息技術中間投入比例來自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投入產出表,各省份信息化發展總指數來自《中國信息年鑒》。三大改造前的國有經濟所占比重
2估計結果分析
2.1初步估計結果
為了控制各省份和各產業的個體差異性,本文采用地區和產業固定效應方法進行估計。在進行估計時,為了克服多重共線性問題,采取逐步向模型中加入解釋變量的方法來考察各因素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其中模型(1)至模型(20)分別代表不同的模型。
從模型(4)、模型(5)、模型(14)、模型(15)、模型(19)和模型(20)的估計結果中可以看出,2008年信息技術資本稟賦與信息技術資本密集度交互項(ite_iti)跟其他變量之間具有多重共線性,2013年和2018年人力資本稟賦與人力資本密集度交互項跟其他變量之間具有多重共線性,因此在這兩個時期的回歸模型中分別刪除這兩個變量。從模型(1)、模型(6)、模型(11)、模型(16)的估計結果中可以看出,2004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地區市場競爭程度與行業中企業間技術差距的交互項(com_gap)的估計系數都顯著為正,表明企業間技術差距越大的行業,市場競爭程度越大,企業越有動力進行技術創新;企業間技術差距越小的行業,市場競爭程度越大,越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
該結論說明在考察促進企業創新的市場結構問題時需要充分考慮行業本身的技術特征。企業間技術差距越大,市場競爭程度越高,“熊彼特效應”大于“逃離競爭效應”,越不利于技術創新;企業間技術差距越小,市場競爭程度越高,“逃離競爭效應”大于“熊彼特效應”,越有利于技術創新。從模型(2)至模型(4)、模型(7)至模型(10)、模型(12)至模型(14)、模型(17)至模型(19)可以看到,在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后,地區市場競爭程度與產業內部企業間技術差距交互項的估計系數仍然是顯著為正的。這說明各省份市場競爭環境和行業自身的技術差異特征確實是影響省級區域制造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
人力資本稟賦與人力資本密集度交互項(he_hi)的估計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各省份人力資本稟賦越高,行業人力資本投入越多,越有利于技術創新。信息技術資本稟賦與信息技術資本密集度交互項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各省份信息技術資本稟賦越多,行業信息技術資本投入越多,越有利于技術創新。這一結論與張伯偉等(2013)[14]結論一致,即目前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運行的基礎創新技術,各省份信息技術資本存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推進了企業技術創新。出口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回歸系數要么為正,要么為負,但在統計上并不顯著,表明來自國外的外部因素相對于國內其他變量而言作用相對較小,尚不能成為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因素。
3結論
本文基于經濟轉型背景,在考慮行業內企業間技術差距異質性特征的基礎上,從動態視角深入分析了市場競爭程度的地區差異對省級區域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結果顯示:
(1)企業間技術差距越大的行業,市場競爭越激烈,越不利于技術創新;企業間技術差距越小的行業,市場競爭越激烈,越有利于技術創新。這一結論不受樣本選擇、變量測度方法、控制變量及內生性的影響,從而是穩健和可信的。(2)從動態演變視角來看,2004—2018年,大部分行業內企業間技術差距在逐步縮小,在這種狀態下,隨著市場競爭程度提高,中國行業內部企業“逃離競爭效應”越來越占優于“熊彼特效應”,意味著市場競爭程度越高,企業為了獲得生存和發展空間,越傾向于采取加大研發投入的策略,提高自身生產效率,這導致產業內創新活動呈現上升態勢。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在制造業各行業中的廣泛應用,各地區信息技術資本稟賦增加和各行業信息技術資本密集度提高對制造業技術創新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商務印書館,1990.
[2]CorreaJA,OrnaghiC.CompetitionandInnovation:EvidenceFromU.S.PatentandProductivityData[J].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2014,62(2).
[3]張杰,鄭文平,翟福昕.競爭如何影響創新:中國情景的新檢驗[J].中國工業經濟,2014,(11).
[4]何玉潤,林慧婷,王茂林.產品市場競爭、高管激勵與企業創新——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貿經濟,2015,(2).
[5]王靖宇,付嘉寧,張宏亮.產品市場競爭與企業創新:一項準自然實驗[J].現代財經,2019,39(12).
[6]PhilippeA,NicholasB,RichardB,etal.CompetitionandInnova⁃tion:AnInvertedURelationship[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5,20(2).
作者:任希麗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dzlw/2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