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 電是流動的現代性之表征,經歷了從建構現代交流觀念的想象媒介,到基礎設施型媒介的物質化過程。作為自組織和自創生的元媒介,電是理解人、機器媒介與現代社會的交匯點,其有機屬性使之與機器媒介和身體組成了共生的媒介生態網絡。當我們沉浸于智能技術和后人類
摘要: 電是流動的現代性之表征,經歷了從建構現代交流觀念的想象媒介,到基礎設施型媒介的物質化過程。作為自組織和自創生的元媒介,電是理解人、機器媒介與現代社會的交匯點,其有機屬性使之與機器媒介和身體組成了共生的媒介生態網絡。當我們沉浸于智能技術和后人類的未來圖景想象時,不要忘記被遮蔽的底層媒介的物質性,更不應忽視人的原初本真,這關乎人們對于自身生存境遇的反思。
關鍵詞: 物質性; 基礎設施型媒介; 締合環境
一、引 言
智能媒介帶來時間加速主義與空間重新部落化,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這些功績似乎都有賴互聯網的發明與普及,信息的傳遞不再需要車馬和信紙,人們亦無需經歷等待與相思。對于生活在數字化時代的人們,這一切似乎理所應當。當人們沉浸于智能技術時,借助于 WIFI 和智能設備而實現“永久在線/永久連接”〔1〕時,卻未意識到背后存在的隱蔽源動力———倘若沒有電力供應,人工智能技術就只剩下“人工”二字! 現代社會的人已經無法離開電力供應,這一關系體現了電的客觀性。
〔2〕當代年輕人因智能手機的低電量而引發充電焦慮,“手機深深地根植于人的身體,并成為人體的一個重要部分。”〔3〕112更不用說發生大規模停電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立刻回到前互聯網時代。電氣化的觸角可視為“整個現代性”的核心要素。〔4〕對于互聯網、虛擬現實帶來的時空坍塌和人類經驗的復制,彼得斯早已指出: “今天有關交流的緊迫問題,都在各種模擬信號時代中被探索過”〔5〕208。本文試從媒介哲學視角,考掘與再現電的存在視域,理解電的演化、生成與集置過程,及其構造的媒介生態。
二、電與幽靈: 建構交流之觀念的想象
媒介人類早期文明對電的認識來自自然界的閃電和電鰻,也出現在神話和宗教圖騰中。公元前 600年,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推論琥珀因摩擦而具有磁性。公元 1600 年,威廉·吉爾伯特系統地研究了電磁現象,首次將電和磁現象區分開來,并在其著作《論磁石》中最先使用 electric 一詞。18 世紀,對于電的認知仍然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神秘本體論將人的神 經 系 統 乃 至 靈 魂 視 為電〔6〕,看成超自然的力量。
一方面,電具有穿透物質、無時空限制傳輸信息的威力,更容易成為一種空靈的介質,使電與靈媒之間建立了牢固的關系。另一方面,在當時風靡科學界的“流體”觀念的影響下,“精神磁力”“宇宙磁力”等與電磁相關的概念紛紛被提出來。哪怕在牛頓物理學體系中,萬有引力、電磁、光熱等流體均是“上帝的感知系統”的“媒介”〔5〕116,以實現遠距離的交流。
這一時期的電作為交流的媒介而存在,在建構交流觀念中彰顯其“電傳播”的意義。例如,電磁精神心理學家梅斯梅爾曾運用“精神磁力”來治療患有神經癥的病人,使醫患之間的交流表現為兩個靈魂對于思想感情的共享與融合,其催眠術還影響了群體心理學,甚至以“政治催眠術”的形式在法國大革命的政治實踐中形成大眾的力量。電在自然哲學與心理學實驗中,成就了諸多超驗的交流理論假說,將電信號傳播與思想共享聯系起來。18 世紀科學變得電氣化,而在 19 世紀,文化本身也變得電氣化〔6〕,作為電氣文化的一部分,人們對電的技術想象以物質身體為中心展開,“重新配置了身體以及身體與自然的關系”〔7〕390。
電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影響機器”而被建構為某種觀念上的媒介〔8〕,想象的電在思想和隱喻層面上體現為非物質性,電的神秘性使之涵蓋了性、情感、身份、浪漫愛、社會聯系等主觀性隱喻。人們常形容愛欲如電流,暗示了電以身體為媒介的超然交流。電的精神意義將人的身體、思想與人 所 生 活 的 世 界 聯 結起來。19 世紀電報的發明則是對“電傳播”觀念的物質性延 續,即“個 體 間 通 過 電 來 實 現 遠 距 離 聯絡”〔5〕137,通過將電隱匿在機器里而遮蔽本真。但這種遮蔽伴隨著現代技術作為解蔽方式,使電進入無蔽狀態,并顯出新的特質。傳送電報的機器是有形的物質載體,但無線電是不可見的。
在靈異愛好者和神秘主義者看來,電報傳播過程是超驗的“非自然力量”,電報信號的不可見性將充滿幻想的幽靈世界帶到人類社會,催生了招魂術和傳心術等靈異研究。“電報這個新媒介使大眾產生了招魂術的聯想”,后者是“傳播思想的重要場域之一”〔5〕138,146,故電報是聯通生者與死者交流的媒介,通過電報的物質媒介和無形電流,編制精神交流的網絡。電以其超越物質的屬性,為精神主義和神秘主義宇宙論提供動力。〔9〕
在電報之后,X 光、攝影術、無線電等,不斷激起了人們對“無媒介交流”的興趣,這種“缺席又在場的無身體接觸”的交流,是對天使般無形無相交流的想象。直到 20 世紀初,電作為幽靈媒介的魅影仍揮之不去,與電相關的機器也在“制造”幻象甚至“控制”分裂癥患者的心智。麥克盧漢指出一百多年前電力媒介已經面世,但處于潛意識狀態。〔10〕
432當電磁學的發展使電力被廣泛應用于機器媒介時,電才逐漸被人們意識到。例如,19 世紀的立體視鏡、電影、攝影技術等,將人們的視覺轉化為有機形式。綜上,電不僅是遠距離的思想交流媒介,還參與建構著現代性的交流觀念。那些與電相關的“反身性”媒介既形成思想,也參與人們思想形成的過程———電是思想的延伸,支撐著當時的人們對于未來媒介的技術想象。
三、電的物質主義轉向:作為基礎設施型媒介
伴隨著現代理性科學意識的興起,電的物質主義轉向得以彰顯。物質性源自海德格爾的“物性”,指人們與某物建立聯系來彰顯人的在世之存有。電雖然是無形技術物,因其參與塑造人的身體經驗與生活情境而具有物質性。電是元素型媒介,“是自然的,是成就一切物質的基礎”〔11〕116。媒介的物質性指支持日常傳播行為的原材料、資源、設備、勞動和基礎設施。〔12〕
電力網絡同樣是典型的基礎設施媒介,“各種大型的、具有力量放大能力的系統,它跨越 巨 大 的 時 間 和 空 間 將 任 何 機 構 聯 系 起來”〔13〕36,以其不可見形態將人和物置于電力網絡上,嵌入當地社會與文化 結 構 而 影 響 其 現 代 化進程。以電能為例,電的技術之本質即表現為集置,當人們發現并可以主動利用電能時,電力就成為“被開采和貯藏的能量”,電能被訂造而提供動力,驅動著機器媒介的運轉。同時,電通過集置的方式實現解蔽,從而在“無蔽”真理的發生領域中成其本質〔14〕306,促逼著人對機器媒介的訂造來解蔽和顯出電。這種因果循環原則使電作為技術個體,構造了西蒙東所說的“締合環境”,技術物的個體化不僅位于物體本身結構中,也須位于其外部環境。〔15〕
電與電氣化是空間流動的現代性之表征,這種流動性使得電在公共空間和私人住宅不斷擴張,以“電網”的基礎設施媒介形態建構媒介城市。電力工業從最開始就是由奇觀驅動的〔16〕,電的視覺奇觀展示了長久以來的神秘主義氣質,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電燈塑造的奇觀不僅是一種身體經驗,更是一種新的力量出現而吸引公眾駐 足 觀 看、令 公 眾 驚 嘆 的媒介。
電氣照明等電力媒介不僅開辟了城市表演空間,電的時空延展在于其表演的社會實踐〔17〕205,以奇觀式的視覺效果彰顯城市現代化; 更成為管控公共空間和維持公共秩序的手段,彰顯著電的空間控制度和可見程度。在愛迪生于 1879 年發明電燈泡后,西方世界經過公共街道照明計劃和私人住宅擴展過程,利用電氣化塑造“電氣城市”,擁有照明的街區象征著更高的社會階層地位,那些未被電所照亮的黑暗地帶總是滋生著貧窮與犯罪。
與互聯網類似,電力網絡是引導人們欲望的首要媒介〔6〕,使人們群聚其中,并以物化的方式將機器與自然、機器與人聯結成聚集的整體,建構有機與無機相互關聯的機器生態。電構建了人類社會的運作邏輯與結構變遷,甚至是社會秩序的構造者,因為電改變了“維度、距離和物質性間的管理關系的變更,創造了一種陌生的環境”,“‘燈的洪流’將城市轉變成了一個密度不斷變化的場域”,使電氣城市作為“關聯空間”具有了反映社會現實性的關鍵場所。〔18〕
180電燈照明的視覺圖景反映著電是“現代化力量強有力的隱喻”〔18〕159,是權力分配和現代化指標測量的手段。如果說傳播是由傳者發出的存有性話語,電的物質性則作用于人、媒介物與媒介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既是由社會語境賦予電以意義,也是電的“自我言說”〔19〕塑造著人們對于電的樂觀技術想象的社會圖景: 相比于蒸汽和機械的近距離影響,電的無遠弗屆將帶來自由、繁榮與和平的烏托邦社會。事實亦是如此,電不僅推動現代工業發展和全球化進程,還帶來了現代化動力和自動化生產技術,使工人“具有自主的思想與行動”〔20〕204。
電的同步世界與相互關聯性取代了機械主義的支離破碎,改變機械的標準化和專門化,麥克盧漢認為這不僅發展了“人類有機體的敏銳性和柔韌性”,也使人的想象力得以重新煥發,結果不再是標準的,而具有不同的可能性。〔10〕438 - 44020 世紀控制論興起是自動化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電的遞歸演化的結果,其過程是以非線性操作的反身性遞歸來實現自動化的控制與調節,這是因為控制論是有機體論的表現形式,而電的物質性使之成為自創生的元媒介。
四、重回“電聯網”:電、機器媒介與身體的共創
生媒介物以物質存在為基礎,電是先于媒介而存在的,是先驗存在而未顯出的媒介。然而“連接先于存在”,“只有那些能被整合進網絡或能被插入集成電路當中的人和物,才可以被視為是存在的”,這雖然是對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觀點的隱喻〔13〕31,也證明電的物質性體現其存有性的有力論點,電的先驗存在使一切與電有關的物質媒介得以運轉。
1. 元媒介、機器門與帶電的媒介: 機器媒介生態的自創生當電力媒介發揮效應時,亦由電賦予其物質性特征。雖然現代物理學對于電的認知和應用已經更新迭代,但電本身仍然是被遮蔽的,它的無蔽狀態是將其他媒介作為持存物而集置起來,以解蔽( 通過其他媒介經由電的供應而運轉) 的方式實現,而居于集置的電是現代技術的本質之所在。媒介物的個體發生能力,位于存在的特殊情境脈絡的嵌式性質之外。〔21〕
15插座和電池就是嵌式的媒介載體,電集置于其中,為機器媒介提供通電的接口與動力。插座和電池是德勒茲和加塔利所說的“物質性的機器門”,作為殊異性和外顯形狀的物質,將原本各不聯結的異質媒介合成到一個電能點,使物“生成”為具有自我運轉狀態的能力,從而進入媒介動能邊界。媒介本體的物質狀態在電池和插座所構造的電的能供性情境中生成有機結構,由無動力的物到有電力供給和驅動的媒介物。從媒介考古視角看,計算機領域的“端口”指計算機與外界“通訊交流的出口”〔22〕,互聯網時代的端口指用戶接入網絡的虛擬端口,而電流場域的機器門亦承擔機器媒介與外界聯通的功能。
計算機端口是插座/電池的遞歸與演進,所謂數字媒介的端口仍由電能所激活,甚至媒介的本體即端口,而端口又是諸多媒介技術的創生之門,媒介由此端口“侵入”人類社會。“機器門”能夠操控電流,使機器媒介得以運轉和顯現。“唯有當一簇組件轉變為它物時,進入自我組織的臨界點才能被跨越”〔21〕44。
機器門建構了電能的場域,如果說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電池和插座是“媒介的媒介的延伸”。因此,電不僅是元媒介,更是“驅動媒介”的媒介。無論是簡單構造的插座、電燈,還是復雜的計算機、人工智能設備,任何機器只有憑借電能供應才會運轉,這些機器可稱為“帶電的媒介”。從傳播媒介發展史看,19 世紀末以電力為起點的通信革命,誕生了電話、留聲機、電燈、無線電等,時至今天,包括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電腦和英特網,都是電路網絡中的技術物。卡羅琳·馬文( C. Marvin) 指出,計算機不過是一個具有超強記憶力的即時電報機。〔23〕
電報機生成了計算機,計算機則生成虛擬的互聯網絡空間,這一生成進程還可以無限延伸下去。電的媒介結構與互聯網去中心化的網絡結構有相似之處,電亦構造了自組織和自創生的媒介系統,其有機屬性使之與人、社會組成共生的媒介生態網絡。媒介的自組織和自創生是“傳播性的、傳染性的進化”,對異質媒介而言是創造性“纏卷”的進化。〔24〕335電處于進化的解域中,電子媒介在電創造的系統性媒介生態結構中進行著“電的再解域”的進化與擴張。
這便能夠解釋媒介演進過程中,先前媒介并未消亡的原因,這種纏卷并非退化,而是創造性的。在電子學系統進化樹上,電報機是所有電磁技術的“祖先”,而如今人工智能則是電子學進化的最新體現。綜上所述,電、帶電的媒介與電池、插座之間,類似一種根莖式聯結,電的流動與游牧生成電池和插座的機器門,使機器媒介具有動力,它們彼此間打破界限的解域化過程,通過可供性來凸顯自身的媒介屬性,改變其原初的物質形態,最終作為元媒介的電及其多元行動主體,共同參與構造了電場的媒介生態。
行動主體構建的媒介關系網絡可約化為“電—機器門—帶電的媒介—人”的行動者網絡。電是電路網絡的核心生成主體,創造著機器媒介生態; 機器門是電所流通的渠道,機器媒介則需連入電路網絡后才能夠正常運轉。人是操縱機器媒介的主體,在電路網絡中表現為欲望的非象征性,處于感性現實與觀念性的延伸之中。〔24〕392電聯結了人與機器等行動主體,并以轉譯的方式使人在互動中作出相應認知和行動,獲得人與“媒介”交互在場的具身式體驗。總之,人與媒介共在于電力網絡結構,循著技術譜系延伸媒介的形式、特征、功能屬性,并延伸人的觀念與身體知覺。
2. 身體導電到物的連接: 人與媒介生態空間的再造身體是電力話語和實踐的核心,當 18 世紀電成為一種新現象時,電與身體相關的實驗陸續展開。身體是電的導體,這不僅是物理學意義上的人體導電,而是電氣文化作用于人的身體,并構建電力與身體的具身關系。人體本就是電力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與電相關的機器模擬人體的機制成為可能。〔7〕
電作為技術性媒介始終與人的身體保持著具身關系。從早期科學實驗、奇觀表演中的燈光技術,到如今“帶電的身體”,其表現形式不斷發生變化,但都離不開身體參與到電所構造的媒介環境中。電制造視覺奇觀影響人的具身體驗,以其“退避”的位置不再直接作用于人的身體,而是隱匿到后臺技術中,在劇場舞臺、日常生活、數據實踐等場域間接影響身體,并營造媒介化的具身情境,人們通過與“帶電媒介”的視覺或知覺交互來感知電的存在。
現代社會中,人與電的具身關系則通過身體與技術的“共生”體現。圍繞人的技術環境正在日益變得更具實質性,人與機器的關系變得更一般化了。電不僅將電話、互聯網等交流性媒介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電還改造和延伸著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人類在新的感官體驗中共享傳播和身體經驗。電使“一切地球上的現象都是經過編程的人造物”〔25〕160,電所處的締合環境重塑人的身體姿態、行為習慣、思維方式。
人造電力雖無處不在,而只有當停電或是電力出現故障時,人們才會意識到電的存在。“這種新的電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地保持 不 可 見 的 物 體 本 身,并 決 定 什 么 將 被 看到。”〔16〕209更進一步,電的不可見性不僅決定了什么將被看到,而且決定了什么媒介將被使用。電是“一種物質所獨有的生命,一種處處存在卻通常被隱藏或掩蓋的物質生機論”〔21〕43。綜上所述,人與物質媒介的交互中,電介入人的感官、改造人的身體,凸顯身體和媒介共有的物質基礎特性,從而解蔽電的媒介物質性。
電是延伸人的感官和身體的技術物,人們借助機器媒介延伸自我與外部世界的感官聯系,甚至在現代社會,電依舊保留著操縱人的情感的魔力。如今,電所構造的媒介環境已是互聯網、自動駕駛汽車等智能化媒介共在生態,塑造著人的身體向賽博格生命體演化,電與智能媒介形塑著后人類式的媒介生存空間。對于現代人而言,似乎只有在電的供應下,人和機器媒介才能夠基于“媒介是人的延伸”而實現具身關系,社會秩序和日常生活才能夠正常運轉,電、身體與社會之間是共生共在的關系,這是作為元媒介的電與其他行動者的關系本體論之體現,并將更深層次地反映在社會關系及權力結構層面。
五、結語:
回歸“基礎性”媒介及其原初生態當前媒介哲學興起,人人都在談論“萬物皆媒”,上至遠古的結繩記事,近至小靈通,似乎從古至今的物質都可用來研究。然而,唯有電是現代化進程中特殊的元媒介。隨著智能時代到來,電不聲不響地“退避”到不可見之處,人們把目光聚焦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元宇宙等新媒介,卻似乎忘記電的重要性: 若沒有電能,媒介是否還能支撐我們早就習以為常的生活與秩序? 人們將面臨何種境況?缺失電力等基礎設施型媒介支持的智慧城市無異于空中樓閣,一次大范圍停電事故,或許會擊垮由先進智能設備構建的、看似堅固的現代社會秩序。
故本文旨在揭示電的原初意義所在: 電是驅動現代社會幾乎所有機器媒介的元媒介,并已然構建了現代社會結構與秩序; 失去了電,人類引以為傲的現代社會將暴露其脆弱的本質。電是理解人、媒介與網絡關系的交匯點,經歷精神想象到物質化的過程,人們對于電的感知、運用,使電成為令其他機器媒介具備運轉動力的后勤型媒介,而電的物質性又使帶電媒介的信息、勞動等諸多領域“去物質化”。電不只是能源,更構成當代生存和現代歸屬感的一個核心要素〔26〕,為人們提供在地實踐經驗。
電的流動性生成電路網絡,同時構造機器媒介生態乃至人的生存空間。電既是承接舊有媒介的中繼物,也是未來媒介演化的源頭。麥克盧漢說道: “電子時代必然使我們回歸整合的神秘視野。”〔25〕167從早期電的觀念想象到物質層面的具身認知,再到習以為常的忽視,電在時空的傳遞和流動,即德布雷所說的“象征傳遞和流通手段的集合”〔27〕4。
對于人類社會而言,電的流動性正是推動現代社會繁榮發展的內生動力,亦是彰顯了鮑曼所說的“流動的現代性”的隱喻。電、媒介與人之間具有相互交融的關系,電流不僅聯結了人與諸多媒介的關系網絡,更通過其生成性使機器媒介具有動力,使之獲得生命力和創造力,而這亦是電的物質性之體現。
電既是技術的,也是文化的,它不僅形塑著人的思想觀念,由電生成和驅動的諸多媒介更在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社會結構的變遷方面扮演著媒介化的功能。然而,也正是因為人們的習以為常,電的演進史從早期的奇觀效應逐漸變得不可見了,數字原住民們早已沉浸在智媒時代,感官被馴化得習慣于各種技術帶來的視覺沖擊。
今天的人們如果看一場電光火石的藝術表演,或許仍會贊嘆或歡呼,但不會再回到人類初見電力那般驚恐,甚至匍匐于電的魔力。現代社會電的力量已然祛魅了,因為電“過于基礎,而不受人的察覺”〔13〕7,但這種忽視反而是值得我們警醒的。基礎設施媒介之所以稱之為“基礎”,是因為它是媒介技術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所謂的智能技術仍然需要底層技術物的擺置。
事實上,數字時代的基礎并非互聯網。直到今天,我們都不得不承認電在人類社會變遷和文明演進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它加強人們的聯系,無論是作為其他基礎設施媒介的元動力,如通信基站、水電站,或“原始媒介”的電話、電燈泡,亦或是“智能媒介”的量子計算機、云計算等。用喬治·貝克萊的話說: “存在即是被感知”〔13〕347,電的存有始終確保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超越時空的交流,滿足現代社會人們無盡的欲望與需求,電體現著人的存有。
因此當我們關注人工智能、數據身體、智慧城市時,不要忘記被遮蔽和忽視的基礎性媒介。試想一個有趣又可笑的場景: 假如某日全世界都斷電,所有網絡上的喧囂會在瞬間停止,輿論場中的鍵盤俠們不再無休止爭吵,或許制止網絡暴力與謠言最便捷的辦法就是切斷電力,世界會瞬間寧靜。這反而引起我們的思考: 當電力停止供應,所有設備失效時,人們面臨的會是恐慌與混亂,還是回歸到淳樸的、注重精神境界的文明社會? 當然這并非是提倡我們回到物質匱乏的原始時代,而是提醒人們,生活在缺乏電力的世界里,將會是一番怎樣的圖景? 這關乎人們對于自身生存境遇的反思。
參考文獻
〔1〕周葆華. 永久在線、永久連接: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及其影響因素[J]. 新聞大學,2020( 3) : 84 - 106; 120.
〔2〕Pierce J,Paulos E. A phenomenology of human - electricity relations[C]/ /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Systems. New York: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2011.
〔3〕汪民安. 論家用電器[M]. 鄭州: 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
〔4〕Appadurai A.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6.
作者:趙海明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dzlw/30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