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8ggge"></abbr>
<kbd id="8ggge"><code id="8ggge"></code></kbd>
<pre id="8ggge"></pre>
  • <s id="8ggge"><dd id="8ggge"></dd></s>
    <s id="8ggge"><dd id="8ggge"></dd></s><cite id="8ggge"><tbody id="8ggge"></tbody></cite>
    <kbd id="8ggge"><code id="8ggge"></code></kbd>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經濟論文》 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征及其主要假說> 正文

    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征及其主要假說

    所屬分類:經濟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11-16 20:43

    本文摘要:摘 要 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是生態化學計量學的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植物器官元素含量的計量特征, 以及它們與環境因 子、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關系。19世紀, 化學家們通過室內實驗, 分析了植物器官的元素含量, 開始了對植物化學元素之間 關系的探索。如今, 生態學家通過野外

      摘 要 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是生態化學計量學的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植物器官元素含量的計量特征, 以及它們與環境因 子、生態系統功能之間的關系。19世紀, 化學家們通過室內實驗, 分析了植物器官的元素含量, 開始了對植物化學元素之間 關系的探索。如今, 生態學家通過野外采樣和控制實驗, 探索植物化學元素計量特征的變化規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以及與 植物功能屬性之間的關系, 促進了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的快速發展。該文在概述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發展簡史的基礎上, 綜 述了19世紀以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首先, 該文將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的發展歷程概括為思想萌芽期、假說奠基期和理論構 建期3個時期, 對各個時期的主要研究進行了簡要回顧和梳理。第二, 概述了植物主要器官的化學計量特征, 尤其是陸生植物 葉片氮(N)和磷(P)的計量特征?傮w上, 全球陸生植物葉片N、P含量和N:P (質量比)的幾何平均值分別為18.74 mg·g–1、1.21 mg·g–1和15.55 (與16:1的Redfield比一致); 在物種或群落水平上, 葉片N和P含量一般呈現隨溫度升高、降水增加而降低的趨 勢。不同生活型植物葉片N和P計量特征差異明顯, 尤其是草本植物葉片N和P含量高于木本植物, 落葉闊葉木本植物葉片N和 P含量高于常綠木本植物。與葉片相比, 細根和其他器官化學計量特征研究較少。第三, 總結了養分添加實驗對植物化學元 素計量特征的影響。總體上, N添加一般會提高土壤N的可利用性, 使植物器官中N含量和N:P升高,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生 產力; P添加可能會緩解過量N輸入導致的N-P失衡問題, 提高植物器官P含量。但是, 長期過量施肥會打破植物器官原有的元 素間計量關系, 導致元素計量關系失衡和生產力下降。第四, 梳理總結了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的重要理論、觀點和假說, 主 要包括刻畫化學計量特征與植物生長功能關系的功能關聯假說、刻畫化學計量特征與環境因子關系的環境關聯假說或理論以 及刻畫化學計量特征與植物進化歷史關系的進化關聯假說。最后, 指出了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展望了10 個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化學計量; 氮; 磷; 生態; 植物; 假說; 簡史

    植物生理生態學

      作為植物學、化學、物理學的交叉學科, 植物 生態化學計量學主要研究植物器官內化學元素的含 量及比值等計量特征, 以及它們沿環境梯度變化的 規律, 與環境因子、植物個體生長發育、群落動態 和生態系統功能等之間的關系(Sterner & Elser, 2002)。

      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涵蓋了分子、細胞、 器官、個體(物種)、群落、生態系統、區域和全球 等不同尺度(程濱等, 2010; 田地等, 2018), 是聯系 微觀—宏觀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橋梁(Elser, 2006)。它 為植物個體到生態系統統一理論的構建提供了新的 視角(賀金生和韓興國, 2010), 對于理解植物生理生態過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生態系統功能等 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同時對于判斷植物體和群落 的養分限制狀況、指導生態系統養分管理、預測全 球養分變化背景下的植被動態等, 也具有重要的現 實意義。

      近30年來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蓬勃發展, 尤其在我國, 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采樣和分析, 獲 得了一大批植物器官元素含量數據, 產出了一系列 重要成果。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 部分研 究有“扎堆”現象; 受采樣方法的限制, 較多的研究 都關注葉片, 特別是幼苗或林下植物葉片的碳(C)、氮(N)、磷(P)計量特征, 對較難獲取的喬木冠層葉 片、細根的元素計量特征關注較少; 一些研究停留 在對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征的描述上, 缺乏機理的 探討。

      本文將在回顧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發展簡史 的基礎上, 梳理并總結近些年來植物生態化學計量 領域重要的成果和假說, 并探討植物生態化學計量 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以期為深 化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和理論發展、促進植物 生態化學計量理論與應用相結合, 提供一些參考和 建議。

      1 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發展簡史

      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是生態化學計量學的重要 內容, 根據其發展過程與階段性成果, 可將其發展 歷史大致劃分為3個時期: 思想萌芽期、假說奠基期 和理論構建期。

      1.1 思想萌芽期

      1792‒1794年, 德國化學家Jeremias Benjamin Richter首次采用“stoichiometry”概念, 并闡述了其 含義, 即研究構成化合物最基本的物質或元素量之 間存在比例關系的數學原理(Szabadváry, 1962)。因 此, 化學計量學也被稱之為一門“元素測量科學”, 在對化學反應過程中物質生成與轉化的定量分析中 得到了發展(Sherman & Kuselman, 1999; 曾德慧和 陳廣生, 2005; 田地等, 2018)。生態化學計量學樸素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 世紀40年代。

      例如, 德國化學家Justus von Liebig (1803–1873)在其研究中發現, 供應量最低的元素決 定著植物的生長, 即著名的“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 1843)。之后, 這種限制性元素含量和植物 生長密切聯系的思想促進了植物營養學和農學的發 展, 并延伸至植物生理學、生物種群和生態系統模 型等領域的研究中。

      19世紀末20世紀初, 歐美國家農化領域的研究 人員, 通過化學實驗, 分析了草本植物、農作物、果 樹、森林群落中植物不同器官的元素組成, 尤其關 注了植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元素組成變化和元素的 潛在功能, 并從經驗的角度推測土壤養分供給與植 物元素組成之間的可能關系(Serex, 1916; McHargue & Roy, 1932; Leyton, 1957)。

      總體而言, 這些研究多 集中在農林和化學領域, 主要是從解釋現實生產、 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角度出發, 關注陸生植物器官(尤其是農作物的葉片)內不同元素含量、元素在器 官間的轉移、植物生長隨個體發育和外界環境的變 化規律, 以及養分虧缺對植物生理及表型的影響 (Williams, 1955; Bradshaw et al., 1960), 為近現代農 林領域測土配方施肥奠定了基礎。 相較于陸生生態系統, 這一時期水生生態系統 的生物化學循環、生物元素組成及其含量等內容在 湖沼學和海洋生態學的發展中逐漸受到關注, 水生 植物對元素“奢侈吸收”的現象也較早地被發現 (Harper & Daniel, 1934; Cooper, 1937)。

      20世紀初, 歐洲生態學家認識到湖泊N、P、鈣(Ca)等元素的供 應與浮游植物數量及其組成之間的關系(Kalff & Downing, 2016) 。特別是 , 英國植物生態學家 William Harold Pearsall在1928‒1932年探討了英國 主要湖泊浮游生物的周期性分布與湖水營養物質含 量之間的關系, 提出利用水體中可溶性硝酸鹽含量 和可溶性磷酸鹽含量的比值(nitrate:phosphate)作為 指示湖泊N或P限制和浮游植物類群周期性分布的 指標(Pearsall, 1932)。

      到20世紀30‒50年代, 美國海 洋學家Alfred Redfield通過對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 洋表層海水的多次采樣分析, 發現海洋浮游生物的C:N:P平均值約為106:16:1 (摩爾比), 且該值與海洋 表層水體中溶解的有機質、N、P等比值存在一致性 (Redfield, 1960), 即著名的Redfield比。這從真正意 義上拉開了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的帷幕, 促進了植 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的興起。

      1.2 假說奠基期

      20世紀后半葉, 以歐美國家的研究人員為主, 開展了對植物營養元素調查與分析的大量案例研 究。這一時期的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受土壤農 化分析思路的影響依然較大, 在分析不同物種的元 素組成與含量、診斷生態系統中植物生長的限制性 元素、研究貧瘠營養環境中植物的適應性表型特征 與生理性策略、通過施肥措施提高植物的生產力等 研究中, 提出了“相對生長速率”、“氮磷限制”、“養 分重吸收”等概念, 為生態化學計量學理論構建奠 定了基礎。該時期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的科學 問題大致概括為以下3個方面:

      (1) 植物器官內元素組成和含量與環境條件之 間的關系。研究對象幾乎涵蓋了海洋、湖泊、濕地、 森林、草地和農田等多種生態系統中的大部分常見 物種, 而且這些研究主要是針對某些特定地區而開展的本底性工作。得益于該時期湖沼學和海洋生態 學等相關學科在歐洲和美國的迅速發展, 歐美學者 對內陸湖泊、入?、近海、遠洋等不同水生生態 系統中的浮游植物和大型水生植物進行了大量采樣 分析, 尤其對常見的眼子菜(Potamogeton sp.)、狐尾 藻(Myriophyllum sp.)、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萍蓬草(Nuphar lutea)、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睡蓮(Nymphaea tuberosa)、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等物種的器官元素組成與含量的調查 已經比較清楚(如: Allen & Pearsall, 1963; Riemer & Toth, 1969; Boyd & Vickers, 1971; Ho, 1979a; Smart, 1980)。

      水生植物器官元素含量的比值與環境元素含 量(如水生植物/底泥/水體)之間的關系(如: Gerloff & Krombholz, 1966; Ho, 1979b; Jackson et al., 1991; Fong et al., 1998), 及其對植物個體生長速率、生態 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系統生 產力、水環境質量(富營養化)的影響(Smith, 1982; Tett et al., 1985; Horrocks et al., 1995; Hassett et al., 1997), 是探討較多的問題; 而且許多研究檢驗了水 生植物C:N:P計量比與Redfield比值的異同(Elser et al., 2000; Sterner & Elser, 2002; Yan et al., 2016c)。

      陸生生態系統中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征的研究 對象包括實驗室/溫室栽培的幼苗和自然環境中的 野生植物(如: Ingestad, 1962; Woodwell et al., 1975; Chapin III, 1980a, 1980b; Thompson et al., 1997), 其 中自然環境中的野生物種較多地集中在溫帶落葉木 本植物、針葉樹種、地中海常綠硬葉樹種以及多種 草本植物(如北極苔原帶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等。這 些物種通常是地域性的優勢物種, 或者代表著本地 區獨特的群落組成, 對其元素組成及含量的分析多 與該地區典型的生態過程或生態現象聯系起來。

      例 如, 在阿拉斯加苔原帶, 常見由白毛羊胡子草 (Eriophorum vaginatum)構成的草叢。相較于草叢外 部, 草叢內融雪較快, 土壤溫度回升使得其生長季 相對較長, 加上土壤可利用養分含量較高, 白毛羊 胡子草淺層根系繁茂, 較強的營養吸收能力促進生 物量的快速累積, 發展成其獨特的形態和生理特征, 并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性景觀(Chapin III et al., 1979)。

      2植物主要器官的化學計量特征及其環境 影響

      2.1 葉片氮磷計量特征

      葉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以往研究發 現, 葉片N含量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生產力之間 存在正相關關系(Evans, 1989; Wright et al., 2004; Reich et al., 2009), 葉片N、P含量之間存在強烈的耦 合關系(Thompson et al., 1997; Reich et al., 2010), 葉片P含量調控植物生理過程(尤其是生長速率)和 葉片N-生產力之間的關系(Niklas, 2006; Reich et al., 2009); 而且, 葉片N和P計量特征也被廣泛用于評 估植物/生態系統養分限制(Güsewell, 2004)和大尺 度植被生產力的模型估算(Smith et al., 2002)。

      因此, 植物葉片N、P含量及其計量特征備受關注。 經統計發現, 全球陸生植物葉片N、P含量和 N:P質量比的幾何平均值分別為18.74 mg·g–1、1.21 mg·g –1和15.55, N和P計量特征在不同個體、物種、 生活型、生境、溫度帶等分類水平上存在較大的差 異, 其中個體間葉片N含量可相差30倍, P含量 的差異可達到100倍以上, N:P變動范圍約在1–100 之間(Tian et al., 2018b)。

      在物種或群落水平上, 植物葉片N和P含量的分布格局一般呈現隨年平均氣溫 和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趨勢。在不同生活型間, 快 速生長、生活史較短的草本植物葉片N和P含量較高, 生長速率緩慢、生活史較長的常綠植物葉片N和P含 量較低, 落葉物種居于中間(Han et al., 2005; Chen et al., 2013; Tian et al., 2019b)。

      但是, 前人的研究結 果存在差異。例如, 中國植物葉片P含量低于全球平 均水平(Han et al., 2005; 任書杰等, 2007), 原因可 能在于中國土壤P含量較低; 某些科屬植物, 如蒿 屬(Artemisia), N-P計量特征受溫度和降水的影響較 弱, 未呈現明顯的緯度變異格局, 但卻呈現出沿海 拔梯度變化的格局(Yang et al., 2015), 這可能是局 部地區采樣中溫度和降水梯度不明顯導致的結果。

      植物葉片N、P含量和N:P計量比為什么會呈現 出明顯的環境梯度變化規律? 什么因素決定了或者 說如何塑造了這樣的變化規律? 研究人員對此提出 了多種推測。例如, 不同物種的養分吸收能力決定 了其葉片養分含量(Osone & Tateno, 2005); 植物生 理特征及過程調控著葉片N、P計量特征(如奢侈吸 收、重吸收、稀釋效應、葉壽命變化、個體大小等) (Eckstein et al., 1999; Ågren, 2008; Sardans & Peñuelas, 2014); 氣候條件和土壤發育階段影響植 物葉片N、P計量特征(Parfitt et al., 2005; Sardans et al., 2011)?偨Y起來, 以往研究中對葉片N、P計量 特征的歸因可以概括為兩方面: (1)與物種特性相關 的系統發育/遺傳因素; (2)環境因素, 包括氣候和土 壤條件等。

      2.2 細根氮磷計量特征

      細根是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重要 的養分來源和庫。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 研究人員 開始關注地下部分根系的養分含量。Jackson等(1997) 首次闡述了全球細根(直徑≤2 mm)生物量、長度和 表面積隨土壤深度的分布格局, 以及細根養分庫和 計量比的全球估算。結果顯示, 活細根的平均C:N:P 質量比為450:11:1, 全球細根C庫的總量是大氣C庫 的5%以上; 與地上部分樹木生物量相比, 細根的直 徑較小, 壽命相對較短, C:N較低, 導致它們的周轉 和分解速度較快, 這使其在估算年凈初級生產力、 養分循環和C分配中尤為重要。

      Gordon和Jackson (2000)綜合前人的數據, 發現細根養分含量與細根 直徑負相關, 直徑≤2 mm的存活細根平均N和P含 量為11.0和0.9 mg·g–1, 直徑在2 5 mm的根系平均N 和P含量為6.5和0.6 mg·g–1 ; 而且, 存活細根和死亡 細根中平均N含量相同, 說明細根在死亡過程中養 分轉移量很低。

      利用北方森林研究中可用的根系養 分數據, Yuan和Chen (2010)分析了根系N、P計量特 征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當所有數據混合在一起時, 根系N含量隨著緯度升高而降低, 但是P含量保持 穩定; 根系N和P含量均隨年平均氣溫和降水量的 升高而降低。之后, Yuan等(2011)通過對不同徑級植 物細根的分析, 得出全球植物細根平均N和P含量 為10.2和0.83 mg·g–1, 根系N和P含量隨著根系徑級 的增大而降低, N:P升高。相較于存活根系, 死亡根 系的C和P含量較低, N含量變化不大。所有徑級的存 活根系和死根的N:P隨緯度升高呈現指數型下降, 而且不同溫度帶的細根N、P含量和N:P存在顯著差 異。

      馬玉珠等(2015)對中國植物根系C、N和P數據 的分析發現, 中國植物細根C、N、P含量的平均值 為473.9、9.2和1.0 mg·g–1, N:P、C:N和C:P質量比分 別為14.27、59.15和522.10; 粗根(直徑>2 mm)的C、 N、P含量平均值為456.5、5.9和0.6 mg·g–1, N:P、C:N 和C:P質量比分別為11.67、121.98和957.27; 對于細 根和粗根, C含量及N:P和C:N隨緯度升高而降低, 而P含量隨緯度升高而升高; 總體上土壤養分情況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根系的N和P含量。 必須指出, 上述研究是基于前人有限數據的整 合分析, 而且不同研究中采樣方法、根系分級、樣 本量等差異對結果的影響很難定量化, 使得這些結 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Li等(2010)利用從中國和 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按統一方法采集到的49個物種 不同分級根系的元素含量實測數據, 證明了樹木根系N和P含量與根系級別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 即 細根中養分含量高于主根, 而且毛細根的根尖部位 N和P含量及N:P與葉片一致, 同時也發現根系N含 量在不同溫度帶、P含量在不同分類群中均存在明 顯差異。 另外, 我國陸生植物在群落水平上, 細根N和P 含量呈現隨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升高而下降的趨 勢(圖1; Tang et al., 2018)。近年來, 局部地區的研究 結果在數值上存在較大的差異(表2), 說明研究區位 置、物種、取樣方法、研究區環境條件(溫度、水分、 養分)等均是影響根系N-P計量特征的因素。未來研 究中, 根系采樣方法的改進和提升, 可能會進一步 明確全球植物根系N-P計量特征的格局。

      2.3 其他器官氮磷計量特征

      相較于葉片和根系, 關于植物其他器官N-P計 量特征的研究相對較少, 僅限于一定的區域或某些 植物類群。例如, de Frenne等(2011)對歐洲森林廣泛 分布的草本植物Anemone nemorosa種子養分計量特 征的研究發現, 種子N含量和N:P隨緯度(北緯)升高而下降, 這與葉片N和P計量特征的緯度格局一致 (Reich & Oleksyn, 2004), 但是種子的收獲期影響其 N和P計量特征。在木本植物中, 樹皮N和P含量比木 質部高出5倍以上(Harmon et al., 1986); 心材的N和 P含量低于邊材, 而且裸子植物邊材和心材的N和P 含量低于被子植物(Meerts, 2002)。

      中國西部地區荒 漠植物紅砂(Reaumuria soongarica)的莖和根的N含 量低于葉片, 但是P含量和N:P在不同器官間差異并 不顯著(He et al., 2015)。在中國東部森林, 木本植物 莖干的N和P含量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N:P升高, 但是N-P冪函數關系沒有發生變化(Zhao et al., 2016)。

      Yan等(2016b)對中國東部12處森林335個木 本植物物種當年生小枝(末端10 20 cm處的枝條)的 葉片N-P冪函數關系進行研究, 發現隨著植物養分 含量的增加, 低緯度地區植物的小枝N和P含量增 加速度比葉片快, 而高緯度地區植物小枝N和P含 量增加速度比葉片慢, 這種從低緯度到高緯度的養 分分配策略變化可以通過溫度來控制。Tang等(2018) 發現在群落水平上, 我國陸生植物莖干N和P含量 隨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升高呈現下降的趨勢。

      3施肥對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

      通過施肥提高植物生產力是人類一直以來努力 的目標, 尤其是農業生態系統中施肥的成功經驗, 也促進了施肥在森林等生態系統中的應用。N和P是 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普遍存在的限制元素(Elser et al., 1990, 2007)。通常認為溫帶地區生態系統(如北 方森林、苔原帶、溫帶落葉林、山區草地或灌木林 等) N相對缺乏; 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以及溫帶針 闊葉混交林、針葉林、荒漠地區、地中海地區、薩 瓦納草原與灌叢等P相對缺乏(Vitousek et al., 2010; Du et al., 2020)。

      盡管傳統觀點認為由于固氮藻類等 微生物的廣泛存在, 水生生態系統通常受到P的限 制(Sterner & Elser, 2002), 但基于不同生態系統N和P添加實驗的結果證實水生生態系統與陸生生態系 統面臨類似的N和P限制(Elser et al., 2007)。人類活 動導致大量氮氧化物進入大氣, 之后通過干沉降和 濕沉降的形式, 再次進入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 可 能會改變這些生態系統固有的N和P的循環規律和 過程, 進而影響植物生長及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Galloway et al., 2004; Peñuelas et al., 2012)。

      N沉降 的生態效應是近幾十年來全球變化生態學關注的熱 點問題(Vitousek et al., 1997; Liu et al., 2011)。研究 人員常常通過施肥實驗來模擬N沉降及其可能產生 的生態系統N飽和或P限制問題(Wright & van Breemen, 1995; Du et al., 2013; Song et al., 2019)。 全球N沉降模擬實驗平臺包括歐洲N飽和實驗 平臺(NITREX)(Wright & van Breemen, 1995), 美國 哈佛森林實驗(Harvard Forest)(Aber et al., 1993), 鼎 湖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N添加實驗(Mo et al., 2008), 中國森林養分添加實驗(Nutrient Enrichment Experiments in China’s Forests, NEECF)(Du et al., 2013), 雞公山落葉闊葉混交林林冠模擬N沉降大型實驗平 臺(Zhang et al., 2017), 以及其他養分添加實驗(田 地, 2017), 關注了N添加對植物N和P計量特征的影 響。

      綜合這些實驗的結果, 可以發現N添加一般會提高土壤N的可利用性, 尤其是在N相對受限的溫帶 森林中, N添加使得植物器官中N含量升高, 在一定 范圍內促使生產力提高; 但也有可 能打破植物器官原有的元素間的計量比, 導致元素 關系失衡, 不利于植物生長,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長 期施N實驗或N元素相對充足的熱帶森林(Mohren et al., 1986; Högberg et al., 2006; Peñuelas et al., 2013; Carnicer et al., 2015)。P添加相應地會提高P的 可利用性, 使得植物P含量升高, N:P下降(圖2; Yuan & Chen, 2015)。

      4 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的主要理論和假說

      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主要研究植物體內元素 含量和組成及其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變化而變化的 規律, 目前已有多個理論、觀點和假說被提出用來 刻畫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征。概括而言, 這些理 論、觀點和假說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功 能關聯假說, 即刻畫化學計量特征與植物生長功能 關系的假說, 包含生長速率假說(Sterner & Elser, 2002), N:P閾值假說(Koerselman & Meuleman, 1996; Güsewell, 2004), N-P計量關系的冪指數法則(Niklas et al., 2005; Reich et al., 2010), 生產力-養分分配假 說和生產力-葉片壽命假說(Tang et al., 2018);

      (2)環 境關聯假說或理論, 即刻畫化學計量特征與環境因 子之間關系的多種假說, 包含化學計量內穩性理論 (Sterner & Elser, 2002), 限制元素穩定性假說(Han et al., 2011), 葉片養分含量穩定假說(Tang et al., 2018), 溫度-生物地球化學假說(Reich & Oleksyn, 2004)和溫度-植物生理假說(Reich & Oleksyn, 2004), 土壤 基質年齡假說(Reich & Oleksyn, 2004)和相對重吸 收假說(Han et al., 2013);

      (3)進化關聯假說, 即刻畫 化學計量特征與植物進化歷史關系的假說, 包含物 種組成假說(Reich & Oleksyn, 2004), 常綠-落葉假 說(Reich & Oleksyn, 2004), 生物地球化學生態位假 說(Peñuelas et al., 2008, 2019)。

      5結論與展望

      近30年來, 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已成為生態學 研究的熱點之一, 尤其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發展。由 于篇幅所限, 本文在介紹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發展簡 史的基礎上, 僅重點綜述了當前化學計量學在以下 3方面的研究進展: (1)植物主要器官的化學計量特 征及其驅動因素; (2)施肥對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征 的影響; (3)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的主要假說和理論。 可以概括總結為如下結論: (1)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 研究經歷了思想萌芽期、假說奠基期和理論構建期3 個發展階段; (2)植物主要器官的化學計量特征呈現 出顯著的生物地理格局, 這種格局是氣候、土壤和 植物功能群類型共同作用的結果; (3)養分變化顯著 改變了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征的平衡狀態; (4)為解 釋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征及其變化的機制問題, 一 些學者相繼提出與植物生長功能、環境因子和植物 進化歷史相關聯的多種理論或假說。

      盡管國內外已有大量關于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 征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 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科學 問題和方向需要進一步去探究。為加強植物生態化 學計量特征及其相關內容的研究, 我們提出以下10 個未來應該重點關注的方面。

      (1)就元素類型而言, 當前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 研究主要聚焦于C、N、P等元素, 對于其他重要的 營養元素(如K、Ca、Mg、Si、Fe、Na、Zn等)的化 學計量特征的研究還十分缺乏。雖然已有少量研究 報道了它們的大尺度格局, 但關于它們變異的形成 和驅動機制尚不明確。

      (2)就器官類型而言, 當前植物生態化學計量學 研究仍聚焦在葉片, 對于根系化學計量特征的研究 雖陸續有較多報道, 但對于莖和繁殖器官化學計 量特征的規律知之甚少; 并且, 將植物視為一個整 體, 不同器官間化學計量之間的關聯如何更缺乏 認知;卮疬@些問題將有助于理解植物的養分分配和利用策略, 進一步了解植物對環境的響應和適 應機制。

      (3)從生態系統地上-地下關系的角度分析, 土 壤微生物-土壤養分-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征間的耦 合關系是植物生態學和全球變化生態學中的一個熱 點問題, 但不同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植物互作中發 揮的功能尚不清晰。借助高通量測序等技術, 探明 土壤微生物關鍵種和群落的化學計量特征及其功能, 對于理解土壤-植物生態化學計量特征變化規律和 陸地生態系統C、N、P循環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4)光照條件如何影響植物葉片化學計量特征 的大尺度格局尚不清楚。以往研究多采集生長季節 的向陽葉片, 分析其化學計量特征。事實上, 對于高 大喬木, 我們很難采集到樹冠頂層的葉片, 只有依 賴森林塔吊裝置方能實現這一目標。這意味著, 許 多研究只能采集到冠層中部或下部的葉片, 其生長 狀況受到了遮陰的影響。因而, 今后研究需要更多 地結合塔吊等裝置, 通過采集林冠間和林冠內部垂 直結構的樣品來分析光照條件對化學計量特征的 影響。

      參考文獻:

      Aber JD, Magill A, Boone R, Melillo JM, Steudler P (1993). Plant and soil responses to chronic nitrogen additions at the Harvard Forest, Massachusett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3, 156-166. Aerts R, Berendse F (1989). Above-ground nutrient turnover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an evergreen and a deciduous species in a heathland ecosystem. Journal of Ecology, 77, 343-356.

      Aerts R, Chapin III FS (1999). The mineral nutrition of wild plants revisited: a re-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patterns. Ad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30, 1-67.

      Ågren GI (1988). Ideal nutrient productivities and nutrient proportions in plant growth.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11, 613-620.

      作者:田 地1 嚴正兵2 方精云3*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jlw/28662.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综合天天色| 玉蒲团之风雨山庄| 日本xxxx69| 国产亚洲精品bt天堂精选|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AV |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性美国xxxxx免费|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chinesefree国语对白|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 | 日本无卡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精品不卡|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韩国三级女电影完整版| 无遮挡无删动漫肉在线观看| 国产00粉嫩馒头一线天萌白酱| 中国版老头gaybingo| 穆天阳吃饭还在顶是哪一章节| 天天干天天草天天|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鸦窝| 国产乱人伦偷精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永久免费a∨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综合558欧美成人永久网站| 天天射天天干天天舔| 亚洲国产香蕉视频欧美| 国产高清精品入口91| 无码av大香线蕉伊人久久| 免费免费啪视频在线| 69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www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free性俄罗斯|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