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場是一個具有活躍作用力的勢力范圍,可用于理解和定義物體之間力的相互作用。場域作為科學術語最早出現在物理學中,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事物在非接觸情況下的作用原理研究。從對象存在的界定、演變機理分析敘述兩方面梳理場域科學概念及多種主流描述模型,歸納提
摘要:場是一個具有活躍作用力的勢力范圍,可用于理解和定義物體之間力的相互作用。“場域”作為科學術語最早出現在物理學中,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事物在非接觸情況下的作用原理研究。從“對象存在的界定”、“演變機理分析敘述”兩方面梳理“場域”科學概念及多種主流描述模型,歸納提煉“場域”的特征與意義,明確其在形式化描述事物整體性特征、總和效應方面具有本體論與方法論潛力,指出“場域”在空間研究中應用的主要步驟并從本體構建、關系空間結構與運行機理、映射方法及實踐操作方面進行具體說明,最后對場域的應用方向進行展望:作為分析心理認知工具、提供城市規劃設計視角、解釋文化景觀動態系統。
關鍵詞:場域;整體;空間;機理;本體;城市場域
“場域(Field)”概念源自19世紀的物理學,物理場以物質要素為作用對象,以力在空間中擴散并傳播能量為運作原理。一般認為,物理場為形式化地描述不同事物及其相互作用關系(尤其是遠距離狀態下)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①,由此這些關系可被具體感知、分析和建構。城鄉規劃研究中,“場域”(Field)的已成為一個較常出現的術語,如“城市場域”、“場域與景觀涌現理論”等,應用現狀多基于其語義上的空間屬性及其所傳遞的其他有價值的信息,而罕有從嚴謹的“概念”甚至“理論”意義上對“場域”進行探討。
因此,場域的概念如何界定,其理論內涵和實踐意義等問題還需進一步深入剖析。基于物理場方法論模型跨自然科學門戶的普適性[1],“場域”概念在多個學科中被隱喻所衍生出的理論模型,可以被視為這一科學術語在具體場景下的理論建構成果,這些隱喻過程的成立意味著認知拓撲結構的一致性②。因此,本文首先溯源主流“場域”模型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歸納“場域”概念背后的共性要素特征,挖掘其科學內涵以及一般理論潛力,總結“場域”區別于其他相近概念的獨特意義與價值。進而基于所得研究結論,對場域理論在城鄉規劃空間研究中的運用方法以及重要的應用方向作演繹推理。
1“場域”概念的起源
作為物理學中的重要概念,物理場理論起源于17世紀物理學。經過漫長的醞釀過程后,19世紀中期“場”作為正式技術術語首次出現在物理學中,推翻了早期自然哲學中被廣泛承認的“沒有實際接觸的物體無法建立聯系”的原則③。耳曼•麥克馬林(McMullinErnan)認為牛頓的引力理論可以視為現代場理論最早的萌芽,后期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對磁場理論的發展(把場看作空間的狀態)使得“場域”概念正式確立,“場”自此成為重要的表征形式。從萌芽發展至概念明確,“場”的總體思路保持了一致性:當一個“場”出現時,一個物體被認為在它周圍有一個“影響區域”,并且存在一定的距離③。
愛因斯坦把空間和時間從經典牛頓物理學所表述的形而上學和絕對性質中解放出來[2],廣義相對論中他把幾何結構看作引力相互作用的表現④。力的相互作用意味著關系的產生,且這種作用過程具有持續性,這是物理場兩個最主要的特性[1],代表了其作用機制。物理場開啟了對雖客觀存在卻難以具象把握的事物的關注和研究,并且在眾多物理學家的努力下探索出成功的機理衡量和描述經驗,是眾多理論模型的科學起源。
2“場域”對于“存在”的界定及作用機理的描述
盡管不同學科對物理場論的隱喻理論構建存在客觀上的時間先后,但事實上它們并無嚴謹的相互繼承關系,彼此屬于物理場論主干上的不同分支。在這些理論中,“場域”的構建首先使形態和性質相對模糊、難以具象把握的“事物”(例如心理、文化)及其相互作用的整體性、連續性存在得以被界定。這是在后續研究中“場域”能夠如同常規“事物”一般地被具象感知、描述和分析的關鍵。
在此基礎上,場域形成、演變、作用的機理問題是研究中的核心問題,旨在把握場域及其內部事物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往往需要同時關注整體與局部、連續性與瞬間。因此下文將以“場域如何界定相應研究范疇內的存在對象”、以及“場域如何把握對象之間、對象與場域整體間的雙向作用關系”作為主流場域理論模型梳理的兩個重點。
2.1社會心理場
格式塔心理學是第一個使用物理場作為類比的連貫心理學理論,當中的許多原則成為當代心理學理論的基礎[3]。最初格式塔心理學家僅以人的個體為研究單元,后逐漸認識到如此無法充分揭示社會心理的過程機制,“社會事實”(socialfacts)與傳統的“生理事實”(physiologicalfacts)同等甚至更加重要,至此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傳統對立關系逐漸消失[4]。
20世紀30年代,心理學場論代表人物庫爾特·勒溫(KurtLewin)從愛因斯坦的理論中獲得靈感,試圖對大腦所處的物理和社會環境進行整體的場域描述。他對心理場域的定義是“一個共同存在的事實的總和,被認為是相互獨立的,稱為場(Atotalityofcoexistingfactswhichareconceivedofasmutuallyinterdependentiscalledafield)”[5]。
勒溫將行為、目標、需求、欲望、意圖、緊張、力量和認知過程組織成一個系統,構成這一整體的要素相互依存,且它們之間的關系動態變化。在這個系統中,要素產生的能量對人的行為形成驅動或者約束的張力,一個人的主觀因素、所處的客觀環境以及主觀化后的客觀環境所共同構成的整體系統決定了某個特定時間點的個體行為以及心理活動[6]。
為了更清晰地揭示個體行為的社會心理機制,他還創造了一種稱為“homologicalspace”的新幾何范式⑤:心理環境(即生活空間)在功能上相互依賴,與個體共同組成場域的一部分;運用物理的度量概念、拓撲的邏輯及數學函數來處理其中大量共存的、相互關聯的,具有相對位置的事實,試圖實現該場論的模型化——即解讀可觀察到的事實背后的數學邏輯關系⑤。
物理學中,場論被用來描述各種現象,包括空間和時空相互聯系的事實和過程,在心理學中,場基于個體行為同時受以往經歷與當下狀態影響的基本觀念,巧妙地以整體性視角從根本上處理了通常被認為是對立的兩種社會現象:某種社會力量在外部約束著個人、個體的行為是基于內部動機。同時,社會心理場論對如何將歷時與共時性解釋結合起來的問題具有啟發意義⑥。
2.2社會學場域
勒溫明確使用場域的比喻,最直接地將場論的理念從物理科學轉移到社會科學[7],20世紀70年代,皮埃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u)則將場域理論進一步普遍化并確立為社會學中的基礎理論,使其在社會學研究中更具有普適性[6]。布迪厄將場域視作社會研究的基本分析單元,并將其定義為不同位置間“客觀關系的網絡或形構”[8]。社會場域具有可分化和自主化的屬性,分化為一系列由其自身“游戲規則”(運行邏輯)支配的半自主子場域(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生產的場域等)[9];而子場域的自主性則在于,不僅可以依照自身運行邏輯對本場域內要素進行管理,還可以影響其他場域。
各子場域間既相對獨立,也相互影響。社會場域的運行邏輯是“競爭”,“資本”與“慣習”則是被用于描述競爭關系和過程的兩個重要概念(資本指一個場域中的有效資源,慣習指的是場域的參與個體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傾向)。場域中相對位置間的客觀性關系使位置(這些位置是根據他們在競奪各種權力或資本的分配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10])的占據者(可以是社會個體或群體)擁有權力進行資本的爭奪。爭奪的目的是獲得更多權力,爭奪的方式則受場域運行邏輯和個體本身的慣習所影響。
因此,社會學中場域的本質是通過訴諸與其他人之間的相對位置來解釋個人行動中的規律性[11]以及社會的運行邏輯。傳統社會學對社會行為的解釋上側重于宏觀或微觀層面的分析,布迪厄提出的社會場域理論則提供了一個從中觀層面理解社會秩序的方法[7]:通過研究社會場域同時把握社會結構和個體行為;通過闡釋資本、慣習及場域的真實規則,揭開社會階級結構的面紗[12]。這一理論模型能夠很好地處理主流社會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弱點:研究者容易脫離社會學關注的規律性模式問題,因而具有一般解釋方法的性質⑥。
2.3生態場域
在傳統生態學競爭理論無法完滿地解決生物之間,尤其是非接觸條件下相互影響的背景下[13],受物理場論解決非生命體間作用問題的啟發[14],生態學科于20世紀80年代正式提出生態場域(Ecologicalfieldtheory),概括描述植物間空間干擾的一般理論方法,二者都涉及到遠距離的交互作用[15]。
生態場是場源植物對其他植物產生影響的區域[16],指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生態勢的時空范圍;其中生態勢反映的是生態場中任意一點受到各種生態因子作用或影響的總和,具有大小和方向性[17]。植物生態場關注的是“物”在環境中的生態位關系,在經典生態學理論基礎上以一種演繹的思維方式和較為嚴格的定量、直觀、綜合的生態系統動態模擬模型[1819],探求生物間以及生物與環境間的作用機制與規律[16,20]。
當研究對象從植物轉變為生物,生態學結合符號學研究催生了另外一種基于生物感知的生態場,此時生態場的涵義拓展為一種生物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的生態空間[21]。與植物不同,生物體的行為在受到外部環境刺激影響的同時也被主觀感知所操縱,一連串的多元關系形成了認知生態場網絡[22]。盡管無法建立如植物生態場般嚴謹的量化數學模型,認知生態場在理解生物與外界互動過程的相關議題上依然是一個重要的理論拓展。
2.4城市場域的探索及實踐
在20世紀90年代,許多學者開始探索了解城市條件的潛力[2],主要的城市理論家們提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城市社會學(decenteredurbansociology)需求,即不具體化城市或假定固定的領土邊界[23],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斯坦艾倫(StanAllen)。
他借用桑福德·昆特(SanfordKwinter)對引力場的描述來幫助闡釋城市場域的涵義:場域是由這些可見不可見的信息流、資本流和主體流以復雜的構型進行交互的場所,它們構成了一個離散場所,一個流體網絡[24]。城市本身具有社會、政治和技術變革的特點,不是一個連貫、穩定的場域⑦,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有機整體。城市場域理論重新定義圖形與場之間的關系,不把圖形看作是一個界限分明的物體,而是場本身產生的一種效果——作為強度的瞬間,作為連續場中的波峰或波谷⑧。傳統認知里,西方建筑被視作“對象”而與環境一直處于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中。
斯坦艾倫將建筑之間的環境而非建筑本身作為“對象”(Object)以減少兩者間的對立沖突[25]。在城市場域中,對象是場域的構成要素,場域則是前者的存在環境。城市場被視為一些小的、自我相似的部分的集合,在保持整體一致性的同時創造局部差異⑦。局部內在規則具有決定性,而整體的形狀與范圍是高度流動的;因此場域不由幾何模式定義,而由錯綜復雜的局部連接決定[2]。局部之間的間隙是比局部更重要的特征,它控制著場域的發展、范圍和形式[26]。
在此基礎上,“場域狀態”(FieldConditions)的概念進一步說明了城市場域是如何將局部統合于整體:“場域狀態可以是任何形式或是空間上的母體,它能夠在尊重其自身特性的前提下,將各種元素整合到一起,其多孔和局部間的交互性決定了場所的形式是界限松散的集合體”[27]。這意味著城市中應該通過系統和組合的設計,密切關注事物之間的間隔,創造一個自由的關聯空間。斯坦艾倫沒有(也不打算)將“場域狀態”發展為系統的建筑形式或結構理論,目的僅在于提供一種工作策略[28],因此表明了其廣泛的相關性:“場域狀態從最初來源于對城市的直覺,而后延伸至基礎設施、毯式建筑、生態,甚至是景觀。并且在經過大量實踐后,我深信其既是建筑性的,也是城市主義的,甚至與景觀特別相關”⑦。
2.5“場域”概念的特征、價值及意義
魯道夫·拉梅爾(RudolphJosephRummel)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場域理論或方法高度歸納為三個類型(動態、平衡或關系場域):動態場域把場想象成連續的能量系統,在某種空間(物理的、心理的、視覺的、社會的及其他)中傳播,涉及空間中可能出現的力或張力;平衡場包括相互關聯和相互依賴的力、元素、對象、決策等之間的瞬間平衡;關系場域只把場看作是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關系的總和。
它們運行原理上明顯不同,動態場域作為能源系統產生力量,平衡場域強調力的平衡,關系場域強調各要素相互依存。實際研究中三者往往互有重疊⑨。總的來說,以物理學為起源,“場域”不停的經歷“意義——隱喻——模型”的科學術語發展過程:歸納相應學科中長期以來已在醞釀的模糊的有機整體性思維,逐漸完善并發展出相應語境下的多種模型并再次產生新意義,這種概念映射過程為科學理論概念的連續性的跨越和發展提供了橋梁和中介[29]。
正如前文所言,映射過程的成立必然意味著認知結構的一致性,因此我們得以通過綜述“場域”在實際應用場景下所構建的、已經過一定時間檢驗的具體理論模型,以歸納思維嘗試總結這一科學概念的特征。這是內涵認知的關鍵環節,也是后續對“場域”理論繼續拓展應用所依賴的框架、遵循的原則。綜合前文的分析以及埃爾南·麥克馬林(ErnanMcMullin)③、約翰·利未·馬丁(JohnLeviMartin)⑥、RudolphJosephRummel等人[3]的研究,場域概念和模型的理論要點總結如下。
“場”或“場域”的主要價值在于能夠為形式化描述分析不同事物間的行為或相互作用(尤在遠距離情況下)之總和效應、整體性特征提供一種全新的本體論和方法論。“場域”的“本體論”意義在城鄉規劃層面能更明確被體會:傳統上空間的屬性是“空”,因此在目前的研究實踐中,在物質與非物質層面,空間多被認為是具體“事物”的“殘余”或“溢出”性存在。“場域”概念有可能讓空間成為真正“實”的、優先(或至少不是殘余)的存在,換言之,它能夠在“整體”與“局部”的博弈中,改變整體總是讓位于局部的情況。
而在方法論層面,眾多場論皆針對性發展出相應的數學拓撲模型以及關系理論模型,以描述其運行規則和原理。但只有在理想化條件下,數學拓撲模型才能夠被構建(如物理場模型、生態場模型),否則反而容易造成舍本逐末的情況。例如勒溫試圖將其場論拓撲化,但后來該拓撲模型的實用性遭到質疑,被認為失去了該理論最初的意義[30]。
3場域概念的應用與發展
3.1“場域”的應用方法
籠統的“場”包括兩個層面的意義:第一,在一個空間內(如心理、社會、文化或語言空間),事物的位置是時空坐標的函數;第二,場域是一個力的運作區域。后者以前者為前提,并在其基礎上增加了不斷在整個區域擴散的力的概念;前者稱為空間理論,后者稱為場論⑨。城鄉規劃的空間操作步驟可以籠統的分為:空間分析,決策制定,計劃實施。針對空間分析部分,場域理論應首先通過構建場域關系空間(與絕對空間相對)進行現象的觀察與解釋(認識),再結合絕對空間的情況得出結論。當然,兩個部分之間的過渡還涉及到關系空間與絕對空間的映射過程。下面將對“場域”理論在此過程中的應用要點作初步設想。
4總結
科學的目的在于富有成效的隱喻和更詳細地揭示世界結構,其連續、積累、統一通常都是非線性的,由變換綜合而來[43]。從物理場論對各種物理現象以及物質空間意義的重新構建開始,該概念被多學科應用。為了避免對“場域”的運用囿于詞義借用或者理論嵌套,本文先從場域理論模型凝練該學術概念與理論的一般特征與要點,再結合空間研究的語境從場域本體構建、場域關系空間結構與運行肌理解讀、空間映射以及實踐操作原則三個方面思考場域理論的運用方法,最后對具有價值的應用方向作展望,是一種先歸納后演繹的推理思路。需要注意的是,更具有可操作性與針對性的“場域”應用研究仍需在今后結合具體的研究案例進一步探索。上述過程中還明確了場域理論的主要貢獻:
(1)強調了共存事物所構建的“整體性存在”的客觀性,有助于改變過多專注于具象“事物”或“局部”的情況;(2)為具象化“場域”作理論建構嘗試:將其視為一種整體性的關系網絡空間,讓場域及內部的具象或抽象事物成為一種本體性存在;(3)構建相應的場域機理描述模型,不僅包括場域內“事物”間的關系網絡思維,還涉及了整體關系網絡與事物對象之間的動態關系;(4)對于城鄉規劃而言,甚至能夠通過場域的構建為一些本非空間性的存在(例如時空下的相互作用)提供一種“場域”式的空間隱喻(即關系空間)。
參考文獻
[1]趙仲牧.物理場論對哲學思考的提示[J].思想戰線,2000(5):16.
[2]BARNETTR.Emergenceinlandscapearchitecture[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13:8,6769,203229.
[3]RUMMELRJ.Understandingconflictandwar(Vol.1):thedynamicpsychologicalfield[M].NewYork:distributedbyHalstedPress,19751981:3335.
[4]LEWINK.Fieldtheoryandexperimentinsocialpsychology:conceptsandmethod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39,44(6):868896.
[5]LEWINK,CARTWRIGHTD,eds.Fieldtheoryinsocialscience[M].NewYork:Harper&Row,1951:240.
作者:杜雁梁芷彤趙茜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jlw/28756.html
2023-2024JCR影响因子
SCI 论文选刊、投稿、修回全指南
SSCI社会科学期刊投稿资讯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
EI收录的中国期刊
各学科ssci
各学科sci
各学科ahci
EI期刊CPXSourceList
历届cssci核心期刊汇总
历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2023-2024)
中科院分区表202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届目录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
历届北大核心
2023版第十版中文核心目录
2023-2024JCR影响因子
SCI 论文选刊、投稿、修回全指南
SSCI社会科学期刊投稿资讯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
EI收录的中国期刊
各学科ssci
各学科sci
各学科ahci
EI期刊CPXSourceList
历届cssci核心期刊汇总
历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2023-2024)
中科院分区表202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届目录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
历届北大核心
2023版第十版中文核心目录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