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入世以來, 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提升, 得益于以勞動力為主的生產要素紅利, 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 逐漸形成了兩頭在外的世界工廠地位, 逐步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 從幕后逐步走向了臺前。 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風險因素也隨之增多, 尤其是自2008
入世以來, 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提升, 得益于以勞動力為主的生產要素紅利, 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 逐漸形成了兩頭在外的世界工廠地位, 逐步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 從幕后逐步走向了臺前。 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風險因素也隨之增多, 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 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體的國內危機愈演愈烈,導致其經濟增長乏力。
同時,近年來的地緣政治風險、國際貿易爭端和新冠疫情又進一步重創了世界經濟形勢。因此,習總書記適時提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戰略。 而實現 “以內促外” 的關鍵在于要改變原有經濟體系,構建安全可控、 富有韌性、 以內為主的新型經濟體系[2]。 在此背景下, 服務型制造作為一種新型制造模式和業態日趨得到了政策關注, 它不僅能有效提升我國制造業競爭力, 還能重塑二三產業形態、 提升產業發展效率, 從而利于我國高質量及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形成。 有鑒于此, 本文對雙循環背景下服務型制造發展問題展開研究。
一、 服務型制造的相關概念及特征
2020年7月,工信部頒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服務型制造不僅是一種制造模式,更是一種融合產業形態,所以從本質上來看服務型制造的概念應類似于產業融合。而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行業相互滲透交叉,逐步融合成一個新產業的變化過程[3]。由此,本文可推斷服務型制造的概念為 :由制造業與服務業互相融合形成的新產業,所以,其兼有二者的特征。具體而言,服務型制造有以下特征值得關注 :
一是企業由提供單一產品或者服務滿足客戶需求轉變為同時提供一攬子產品及一系列服務,從而能滿足不同主體的多樣化需求 ;二是利潤點的改變。由于企業產出的多樣化,企業可以靈活運用營銷策略,不僅依賴單一產品或服務賺取利潤,而是著眼于多個利潤點和整體利潤率,因此有時一些營銷策略能增加消費者剩余 ;三是重塑企業職能和產業鏈。由于服務與制造的相互融合,企業也從功能單一化走向多樣化,同時產業鏈從分散變得更為緊密,甚至一個企業能涉足所有產業環節,從而有利于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雙循環” 背景下服務型制造的意義及作用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打造新興產業鏈,發展服務型制造1。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不僅能提升制造業效率及發展質量,還可以促進國內先進制造業發展,增強制造業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有助于雙循環格局形成。具體來看,其對雙循環發展主要有以下幾點意義及作用。
(一) 促進制造業提質升效, 暢通國內大循環以國內高質量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型制造能提高制造業的質量和效率,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抓手。十九屆中央第五次公報2(以下簡稱《公報》)指出,我國整體創新能力尚不足,且國內消費需求也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消費結構的提檔升級對我國制造業提出了新的要求2。而服務型制造可以通過個性化定制、柔性生產、科技創新等措施增加高質量供給、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從而解決國內供求錯配問題,繼而暢通國內大循環。
(二) 提升制造業產業鏈安全性,保障雙循環發展和平與發展雖然仍是時代主題,但國際環境中的各類不穩定因素陡然增多。在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爆發的雙重影響下,凸顯出國內生產較為低端、國際化品牌缺失、國際競爭力較弱、存在“卡脖子”困境等問題,暴露出我國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存在短板。而服務型制造可以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產業鏈互相融合,提高兩者產業鏈水平,增強其韌性。對內可以優化產業結構,加速產業升級和產業鏈整合,推動我國制造業由生產制造向研發、設計、服務等高價值環節延伸,對外可以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及產業地位,從而保障雙循環發展。
(三) 推動形成協調共進的產業體系, 促進雙循環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推動產業鏈所有環節、各類企業融合創新。出于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的考慮,目前已有相當一部分制造業有東部遷往中西部地區。而服務業囿于密集性人才、技術等要素支撐,還多位于東南沿海地區,就造成了兩者區域分布不均的局面。
同時,兩者間信息傳遞機制不通暢,未能實現有效的資源對接,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聯結機制仍有待加強,企業間的溝通協作仍有待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有待借助信息化、數字化與智能化更好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提升二者協同發展水平,形成區域間、產業間、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企業內部協調發展機制,逐步構建協調共進的產業體系對促進形成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三、 促進服務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 處理好 “三對” 關系
(1)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以“有為政府”更好地推生“高效市場”。服務型制造是供求關系必然產物,一方面,我國政府不斷出臺多項政策支持服務型制造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了高效市場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國政府通過減輕稅降費、改善營商環境、形成親清的政商關系等舉措支持服務型制造發展,使政府更加“有為”。
(2)服務與制造的關系解決好服務和制造的關系要立足于實際,著眼于整體,分清主次。第一,不是所有規模的企業都適合服務型制造,可在一些龍頭企業中先進行試點,再推而廣之,才能實現更好的融合 ;第二,重視制造業的基礎地位及角色,所以實現制造業的服務化是今后工作的重點。那就是要以服務經濟的思想改造制造業,促使制造企業時刻把握市場需求的變化,真正踐行顧客至上的思想,不斷培育新科技、產品及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從而逐步實現向服務化轉型 ;第三,打造面向制造業的服務。服務要以提升制造業供給的質量和效率為導向,積極拓展其服務領域,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3)智能制造與服務制造的關系智能制造發展服務制造的基礎,而服務制造又能促進智能制造發展。在信息化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因此,以智能制造實現制造業產業升級,加快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才能為發展服務型制造奠定良好產業及技術基礎。反過來,服務制造為企業提供方案和模式又能促使企業向智能制造方向轉變。
(二) 具體建議
(1)堅持智能制造與服務制造雙輪驅動智能制造與服務制造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前者強調技術、供給與投資,后者強調市場、強調需求、強調消費,二者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兩架馬車”。所以需要在鼓勵、支持、引導智能制造助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充分發揮服務型制造在提供有效供給、快速應對需求變化、提升供應鏈韌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健全服務型制造要素協同機制服務型制造發展需要知識、高端人才、高科技以及雄厚的產業資本。所以要想發展服務型制造就要健全要素聯動機制,建立起跨部門協作聯動機制,推動人才、科技、金融政策銜接產業發展,培育服務型制造新業態。布局科研院所、金融機構、人才平臺等組織,精準制定要素協同發展機制,建立適應服務型制造需求的要素投入體系,為其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還要從財政金融、人才支撐、創新載體、科技服務等方面加大對其支持力度。
(3)建立服務型制造人才培育體系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需要培養本國人才,開展適合國情的教育活動。就實際而言,建立健全我國服務型制造的人才培育體制,要以培育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同時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業余人員的培訓,并開發多樣化教育產品及模式,以此來豐富人才培育體系的內容。此外要加強創新教育,鼓勵企業根據自身和實際進行創新,輔以高校、院所、協會等公益性組織和政府的創新教育或者技術指導,從而能加速企業的創新速度。
(4)推進服務型制造示范工程建設應高度重視示范區、示范企業、示范模式創建工作,鼓勵和支持地方探索發展服務型制造的新路徑、新模式。充分發揮地區產業優勢,科學制定服務型制造發展方案,堅持差異化發展的理念,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制造產業,打造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服務型制造企業,建設服務型制造現代化示范區,共同推動服務型制造邁上新臺階。
(5)厚植制造與服務文化厚植制造與服務文化,是推動服務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支撐,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應注重文化在制造業轉型發展中的根本性原動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制造業“工匠精神”。傳承我國各地原有的制造業文化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樹立我國制造業的文化自信。發現和挖掘我國服務業中的相關文化,樹立以消費者為中心、關注服務質量、注重預期管理、重視服務的適應性與靈活性,推動服務型制造高質量發展。
[ 參考文獻 ]
[1] 梁爽 . 中國經濟“雙循環”戰略的現實依據——基于 VAR 模型的實證分析 [J]. 時代經貿 ,2022,19(01):5-9.
[2] 劉元春 . 深刻把握新發展格局的經濟邏輯 [J]. 中國紀檢監察 ,2020(22):62.
[3] 厲無畏 , 王慧敏 . 產業發展的趨勢研判與理性思考 [J]. 中國工業經濟 ,2002,(04):5-11.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博士研究生 魏廣成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博士研究生 馬新寧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博士研究生 何欣瑋臨朐縣醫療保險事業中心科員 趙曉云中國海洋大學農業管理碩士 王希龍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jlw/29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