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隨著電商產業飛速發展,我國快遞行業實現了高速增長,快遞行業規模效應愈加顯著,頭部快遞企業競爭更趨白熱化。通過分析寄遞處理中心面臨的成本、時限雙重困局,從設備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流程標準化等方面提出了寄遞處理中心降本增效的策略。 關鍵詞:寄遞;處
摘 要:隨著電商產業飛速發展,我國快遞行業實現了高速增長,快遞行業規模效應愈加顯著,頭部快遞企業競爭更趨白熱化。通過分析寄遞處理中心面臨的成本、時限雙重困局,從設備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流程標準化等方面提出了寄遞處理中心降本增效的策略。
關鍵詞:寄遞;處理中心;自動化;科技賦能;減員增效
1 寄遞處理中心運營管理的困局與挑戰
直至 2015 年,各快遞企業處理中心的作業模式仍然主要為手工地堆或分揀籠分揀作業、平板車或簡易膠帶系統轉運作業的手工作業模式。為適應快件處理規模大幅增長趨勢,近年來,交叉帶分揀機、AGV、擺輪、自動推板等自動化設備在處理中心迅速普及。業務量增長、場地擴充、自動化及大型機械化設備投入都給當前寄遞處理中心運營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1.1 快件處理量增長過快,處理中心被動擴能
隨著業務量維持 30% 左右的年增長率,單個寄遞處理中心單班次吞吐量已從 2010 年的 5 ~ 10萬袋件到 2015 年的 15 ~ 35 萬袋件,再到目前的50 ~ 100 萬袋件,處理能力需求擴充了近 10 倍。同時,設備、人員、場地、耗材、能耗均近乎等比例增長。2010 年前后,頭部快遞企業的區域節點級郵件處理中心日均處理量僅為 2~5 萬件,處理人員 100 ~ 150 人,生產場地面積 3 000 ~ 5 000平方米,場院占地 30 ~ 50 畝,主要依靠膠帶機系統人工分揀,裝卸車垛口 30 ~ 50 個。
而目前區域節點級郵件處理中心普遍日均處理量約 100 萬件,處理人員 300 ~ 500 人,生產場地面積 3~4 萬平方米,場院占地 150 ~ 350 畝,擁有小件機、大件機、自動矩陣系統等各類自動化設備,裝卸車垛口超 150 個。從 100 多人“小米加步槍”的原始“步兵連”,到 500 人以上全自動化裝備的機械化“加強營”,處理中心面對激增的處理量,只能被動擴能。
1.2 作業模式幾經變革,生產流程難以固化作業模式變革從人工分揀,到借助交叉帶大件分揀機的散進散出、快進快出、流水化作業模式,再到目前的“小件分揀機 + 自動矩陣”的“小件集包 + 大件分撥”模式,影響了諸多方面:首先是設備更新換代頻繁,正常機械化設備使用年限在8 ~ 10 年,而快遞大型自動化分揀設備近 5 年已 3次迭代更新,經歷了人工膠帶線到大件交叉帶分揀機,再到小件分揀機搭配自動矩陣。
其次是郵件處理形態,從大節點集包轉運到全程散件處理,再到目前的分散集包、節點處理中心分撥,郵件處理形態經歷了集—散—集的 360 度轉彎;再次是生產人員的業務要求,從必須熟練掌握分揀封發、經轉、產品分類規則的高門檻技術型員工到僅需掌握單一操作動作的熟練型員工,對生產人員的智力、體力要求大幅降低。
1.3 處理量峰谷難以均衡,時限、效率、效益難以兼顧寄遞處理中心面臨的是時限與成本的雙重壓力。為滿足時限,需要組織多頻次生產;為壓降成本,需要生產作業時間盡量集中。就時限而言,最優解是多頻次雙班次循環作業,其次是單班次半天作業,再次是 18 ~ 24 點黃金 6 小時匯集作業;而對于壓降成本而言,卻恰恰相反。如何在開班時長、頻次設置、趕發時限、車次安排、自動化設備開機時段等環節中平衡時限與成本、效率與效益,達到邊際效益最大化,也是處理中心運營管理中的難題。
1.4 生產外包人員比例過高,運行質量
難以保障寄遞處理中心的重要程度和核心地位在行業內存在共識。社會快遞終端網點普遍采用加盟模式,運輸環節主要依靠運能外包。但行業頭部企業處理中心環節自營率超 90%,沒有任何一家快遞頭部企業會將核心節點的控制和經營權交到加盟商手中。而與處理中心自營相悖的是處理中心生產作業的高外包比例,勞動密集型企業多由人力資源公司提供基層生產作業人員以降低人工成本。
據公開資料顯示,快遞企業處理中心基層生產人員外包比例超 95%,外包環節涵蓋了裝卸車、拉包、分揀、分揀機供件、封袋等基礎操作崗位。于是,一個背離初衷卻在情理之中的畫面在快遞頭部企業各個處理中心上演,即自營的處理中心中,寥寥數個自有管理人員在外包公司管理團隊的協助下,管理著上千名外包員工開展生產。最大程度壓降人工成本的代價是生產人員流動性大、熟練員工比例低,快件丟失、暴力分揀、錯分錯發等質量問題大幅增加,而且形成的質量管控考核難以落實到具體操作責任人。
2 寄遞處理中心自動化設備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快遞行業處理中心工藝設備配備主要有 5 個階段,分別為全人工打地堆作業階段,膠帶系統輔助人工分揀拉包階段,大件交叉帶分揀機快進快出階段,小件交叉帶分揀機 + 人工矩陣系統集包分撥階段,全自動供包小件交叉帶分揀機 + 自動矩陣系統集包分撥階段。全人工打地堆作業階段,為人力密集型階段,單純依靠人工對快件進行開拆、分揀、封發、轉運,不但對作業人員體力有較大要求,還需要作業人員熟練掌握快件分揀封發相關業務知識。臨時工、外包人員只能進行簡單裝卸車及搬運作業。
作業嚴重依賴熟練工,且用工量較多。膠帶系統輔助人工分揀拉包階段,與全人工打地堆作業階段較為近似,同樣為人力密集型階段,但是在配備環形膠帶機、直線膠帶機等膠帶傳輸系統后,郵件落地環節大幅減少,主要體力環節由搬、提、運優化為拉、撥,大幅降低了對作業人員的體力要求。同時膠帶系統實現了工位固定化,減少了作業人員場內流動,提升了規范化程度,但是并未根本解決依賴熟練工和用工量較多問題。大件交叉帶分揀機快進快出階段,是處理中心由人力密集型向機械設備密集型轉型的重要時期。單層或多層的大件交叉帶分揀機大幅提升了處理中心的處理效率和自動化程度。
作業人員不再需要熟練掌握快件分揀封發相關業務知識,只需能夠熟練快速完成開拆、倒袋、供件、收袋、操作 PDA 等單一機械化操作動作;同時處理場地內作業人員大幅減少,人員活動區域進一步固定到了具體的臺席和工位,場地“6S”現場管理難度大幅降低。小件交叉帶分揀機 + 人工矩陣系統集包分撥階段,是處理中心作業從散件外走、快進快出模式向小件分揀機集包、大件矩陣分撥模式轉型的重要階段。卸車環節將快件按小件、大件分剔(小件規格:最長邊≤ 40cm,重量≤ 3kg,大件規格:40cm <最長邊≤ 80cm,3kg <重量≤ 35kg),小件分揀機將小件集包成袋均 22 件的集包袋,集包袋尺寸在 100cm×80cm×60cm 以內。
集包袋和外走大件則通過人工矩陣分撥至直連裝車垛口裝車發運。小件分揀機集包作業也可分為前置集包、本場地集包和轉口集包。前置集包指在前置收寄場地集包,轉口集包指上游處理中心集包后至本出口中心轉運至下游處理中心。轉口集包量由組網模式和處理中心綜合處理能力決定,基本原則為:處理中心矩陣轉運處理能力 = 前置集包袋數 + 轉口集包袋數 + 本場地集包袋數 + 散件外走大件郵件量,在優先滿足本場地小件機集包處理能力基礎上,配置前置集包、轉口集包及散件外走大件郵件處理能力。
此階段在人員臺席、工位固化的基礎上,實現了場地模塊化生產,可將處理中心按功能、區域完整分為卸車分剔區、初分矩陣區、小件集包區、細分裝車區,為分區管理提供了便利。全自動供包小件交叉帶分揀機 + 自動矩陣系統集包分撥階段,是處理中心由人力密集型向機械設備密集型,再向無人化作業的過渡時期。
除裝卸車、開拆、小件機收格、異形件處理、收容郵件處理等少數環節外,處理中心理論上不再需要其他生產作業人員,小件機供件、矩陣分撥等核心作業環節不再需要人工介入。同時,全自動供包供件臺理論供件效率為 4 000 件 / 小時,大幅領先于人工供件臺席的 1 500 件 / 小時;自動矩陣系統相較于人工矩陣系統,膠帶機運行速度由 0.6 米 / 秒提升至1.8 米 / 秒以上,處理效率也由人均 700 袋件 / 小時提升至單擺輪 4 000 袋件 / 小時。此階段進一步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時大幅提升了處理效率。
工藝設備、作業模式的標準化進一步推動了處理中心規劃的標準化。以快件流量流向為基礎、以處理中心區位功能定位為核心,通常頭部快遞企業的處理中心可按處理量、工藝標準、裝卸車垛口等情況分為五級。
當處理量小于區縣處理中心標準時,可采取攬收機構前置處理或打破行政區劃、經營區劃成立多區縣匯集處理中心的模式。當處理量需求超出核心節點處理中心設置標準時,處理能力、大型車輛周轉停放、生產人員組織等已超出單場地可運行的標準,超過核心節點處理中心規模的日均裝卸大型車輛數將超過 1 000 臺次,生產人員超 320 人,同時還涉及光污染和噪聲污染超環保閾值問題,原則上需要設置分流處理中心,在北上廣深等服務覆蓋人口超千萬的超大型城市,分設核心節點處理中心也是行業通行做法。
3 寄遞處理中心運營管理優化思路寄遞處理中心運營管理優化需要從提升處理中心自動化、生產數據管理定額化、生產作業標準化、外包管理精細化等方面著手。
3.1 配備自動化設備,提升處理效率,減少人工,實現減員增效自動化處理設備是處理中心的基礎和主干。目前處理中心的主流作業模式是小件分揀機自動集包,膠帶線、自動矩陣(擺輪、擺臂或推板等矩陣模式)分揀總包及大件,人工作業主要集中在裝卸車、分揀機供件、異形件處理等環節。
“2 臺小件機 +1 套自動矩陣”為核心的處理中心,滿負荷作業人數僅在 100 ~ 150 人之間;同樣場地規模以“集包籠 + 人工矩陣”為核心的處理中心,滿負荷作業人數要達到 300 ~ 400 人。自動化設備減員增效的作用不言而喻。新投入自動化設備的處理中心要發揮最大處理效能,還需要對生產作業流程進行優化,根據工藝設備配備情況,制定環節處理效率標桿,同時結合趕發車次時限,核定有效處理能力。均量化配置環節作業,實現卸車、供件、封袋、拉包、裝車等各工序均衡作業,保障生產順暢、不擁堵,有效發揮自動化設備的處理能力。
3.2 借助大數據,形成效率標桿化和生產組織信息化的常態管控效率提升是處理中心運營管理的重要目標,需按照不同工藝明確卸車、分剔、供件、封發等關鍵環節的處理效率和時限要求,結合生產流程標準化和生產操作規范化,根據工藝流程和各環節效率標準,以關鍵環節效率達標為抓手,以自動分揀設備效率最大化、提高自動化分揀比例為目標,圍繞自動化設備組織生產,優化生產作業組織,減少人工處理量。同時,充分利用生產報表和自動化設備后臺統計報表,系統分析生產數據,持續提升設備使用效率和效果。
效率標桿數值則需根據自動化設備配備情況制定,具體如下:大件交叉帶分揀機單供件臺 1 000 件 / 小時;小件交叉帶分揀機單供件臺 1 200 件 / 小時;簡易分揀機 10 000 件 / 小時;環形膠帶機 5 000 袋件 / 小時;人工矩陣初分單線 3 000 袋件 / 小時,細分單線 3 000 袋件 / 小時;自動矩陣(擺輪)單線 4 000 袋件 / 小時。生產作業方案與生產組織以前主要依賴處理中心管理人員的經驗,而借助大數據的信息化生產管控則使生產管控趨向合理與可追溯,避免無數據支撐的經驗主義管理模式。信息化生產管控主要涉及各環節均衡作業、自動化設備分揀方案設置、效率監控分析、收容情況分析、路向設置等。
一是均量化配置方案,實現各工序均衡作業。卸車、小件分揀機和裝車環節,以擺輪自動矩陣為基礎,組成一整套郵件不落地的流水化處理系統。在能力設計上,確保擺輪自動矩陣細分線和粗分線相匹配,每條粗分線的掃描通道承載和卸車效率相匹配,小件分揀機處理能力與集包輕小件比例相匹配。通過均量化配置作業方案,充分釋放每條粗分線、小件分揀機格口和細分線的承載設計能力,使粗分線、小件分揀機和細分線整體均衡生產,保障卸車粗分郵件在小件分揀機自動分揀、細分線分撥裝車工序生產順暢,有效發揮系統性處理能力。
二是結合流量流向情況,動態設置分揀機格口方案。分揀機盡量將量大和量小的路向格口混合搭配,避免量大的路向格口集中配置。同時合理設置多格口,量大路向配置多格口,實現半圈落格,減少郵件在分揀機上的運行時長,盡快釋放分揀機資源,提高供包效率。
三是借助供件效率與收容情況分析,查漏補缺提升整體效率。通過分析每個分揀機供件臺的供件效率、每條擺輪自動矩陣線的分揀效率,精準定位分揀機方案問題和人員操作問題,通過優化生產組織和調度,增加實際處理能力。
例如,針對個別分揀機供件臺供件效率持續低下問題,要及時對相關供件人員進行督導,長期達不到供件標準的人員要及時替換;針對擺輪自動矩陣各線體處理量不均衡問題,要及時調整各線體輻射的路向,盡量保持每條線體處理量一致,避免“木桶效應”造成的綜合處理能力降低。同時,加強對收容郵件的分析,及時查找收容原因,壓降收容比例,減少無效重復處理。針對性處理分揀機鎖格超時、分揀信息缺失、分揀方案缺失導致無物理格口等問題。
3.3 以工藝設備和場地功能定位為分級標準,實現處理中心標準化運營管理在處理中心全環節推進涵蓋生產作業、信息采集、效率管控等內容的運營管理標準化、規范化、定額化、常態化、精細化建設。借助作業流程、生產操作統一標準、生產作業效率統一標桿、信息系統統一取數標準和核算方式等措施,實現處理中心標準化運營管理。
3.3.1 處理作業標準化分場景、按工藝制定標準的作業流程,根據自身工藝現狀,從應用場景和作業流程等方面,逐環節、逐工位落實郵件處理作業流程和管控標準,固化上行卸車、分選、供包分揀、裝車等流程,減少冗余環節和冗余人員。同時,生產操作標準化是處理中心作業質量和效率的保障。處理中心的生產是靠每一個操作動作串起來的,只有關鍵環節操作標準化,才能實現環節效率和整體效率的最大化。
3.3.2 效率管控精細化根據場地及工藝設備的功能定位、處理效率以及郵件處理量時間分布等,確定作業時長和時段、效率標準,合理安排作業班次,確保量能匹配,實現效率均衡,使設備在開機運行期間始終保持穩定高效狀態。提升自動化分揀比例,提升關鍵環節效率,提升人均處理效率;壓降開機時長、作業時長和分揀機收容比例。通過集中作業或分時段集中作業,壓縮處理時長,使處理過程中設備效率和環節效率始終保持穩定高效狀態。業務量大時以提升系統效率為中心組織生產,充分發揮設備效能、提升處理效率;業務量小時以減少用工為中心組織生產,盡量減少人員配置,停用部分設備,提升人均處理效率。既要避免過度集中造成集中時段處理能力不足,又要避免過于分散,造成效率不高,作業時長過長。
3.3.3 信息采集規范化要對郵件處理的關鍵節點,如裝車、卸車、封袋等環節逐件掃描實物。批量導入信息采集的模式,雖然簡化了生產流程,但信息采集質量不高,失真嚴重,造成后續質量管控難度加大,客戶體驗變差。因此,必須堅持進、出全量實物掃描,把控進出處理中心兩大環節。對無收寄信息的快件在全環節進行強制攔截,對其他關鍵環節信息實施管控。取消批量收寄、批量接收、批量裝車,確保信息與實物相符。硬件方面,強化技術設備支撐,接卸環節推廣使用高速掃描設備,輔助實現逐件實物掃描,利用設備掃描代替人工操作,實現信息采集規范化,提升生產操作效率。
3.4 加強外包管理,確保作業質效外包管理的核心是要建立外包費用測算標準模型,實現外包定額化管理。以環節成本定額和人機效率標桿為基礎,核定處理中心環節處理能力、處理效率、定員,并結合本地小時平均工資、單班次時長等數據核算環節外包件均單價模型。外包管理的另一個重點是要建立健全外包管控體系。一是合理安排外包環節或業務,關鍵外包環節或業務分等分級設定級別,重點環節或業務要求自有員工或外包熟練固定人員上崗。二是加強外包人員培訓,對外包人員按技能掌握情況和定額效率達標情況進行篩選,達不到作業標準的及時替換。三是強化現場管理,實行網格化管理,明確工位、人員,落實責任到人。
3.5 科技賦能,優化處理流程,提升自動化設備適配性和處理效率
一是加強前置集包。經轉集包袋可大幅提升處理中心處理效率,減少處理次數。因此業務量較大的網點可設置集包中心,配備小件機進行前置集包。有條件的入倉客戶可進一步實現倉配中心的前置集包,建立倉、配貨、集包、發運的綜合性倉配中心,實現前置場地的集約化,減少處理次數,降低全環節成本。二是推廣使用標準化熱敏袋牌、RFID 郵袋等新型科技耗材,拓展分揀識別途徑,實現信息與實物實時同步,提升自動化設備分揀識別效率和識別準確率。三是統一快遞詳情單和袋牌上分揀碼的格式、尺寸和內容。
以統一的分揀數據庫為基礎,統一網內所有處理中心的分揀碼;通過多級分揀碼,既滿足集包封發,又滿足散件作業,還可在不同地點、不同級別處理中心、攬投網點、倉配中心同時使用,為各環節人工分揀提供便利。四是優化異形件(不允許上機或超長、球形、環形等不符合上機規格郵件)處理工藝流程。發揮設備效能,提高自動化分揀比例,能上分揀機的郵件盡量上分揀機處理,根據工藝設備類型,明確可上機郵件的尺寸規格;加強分剔操作規范,以設備替代人工,減少人工處理量。對于小件、輕薄件等異形郵件,利用智能分揀擱架等輔助設備,加快輕小件的處理速度,提高分揀質量。
4 配備自動化工藝設備帶來的新挑戰及應對策略
處理中心配備大型模塊化的自動化設備大幅提升了處理效率,減少了生產作業人員,但是也給設備維保、柔性處理、郵件暫存、安全生產等方面帶來了新挑戰。
一是設備維保困難、成本高。配備自動化設備的處理中心,設備單日運行時長都在 15 ~ 20 小時左右;部分全天雙班次作業的處理中心無法達到每日停機維保 2~4 小時的標準,而絕大多數處理中心均為全年無休。長期連續運行,機械設備故障風險大幅提升。設備維保需要專業技術團隊實施,對人員學歷、專業技能均有較高要求。針對維保人員不足問題,需要多個層面共同解決。在處理中心層面,需要強化維保人員的培訓以及維保團隊建設,達到省際處理中心標準的場地,需要設置專職負責維保的設備運維部門;在上級主管部門層面,對于處理中心維保存在人員缺口或處理中心規模較小、配備專職維保人員成本過高的情況,可采取與專業機械維保公司簽訂協議,由對方提供駐場服務的模式保障設備維保,或是在主管部門下設置運維部門,負責下轄的多個處理中心的設備維保;在快遞企業總部層面,有條件的可拓展機械設備制造、維保業務,降低設備配備、維保隱性成本。
二是自動化設備處理能力、作業模式相對固定,柔性程度低。一方面,自動化設備生產環節環環相扣,依賴整體性,單環節出現問題易造成整體生產癱瘓,或由于短板環節形成“木桶效應”;另一方面,機械設備空間固定,占用場地空間大,郵件暫存空間被大幅壓縮。由于工藝設備的固定性和空間占用性,大幅限制了人流、實物流、車流的流性和動線,柔性程度低。針對自動化設備作業模式柔性程度低問題,可以借助生產數據分析,鎖定短板環節,有針對性地提升單環節效率,補短板,實現均衡作業。
同時,在處理中心規劃配備工藝設備時,要充分考慮柔性處理能力保障問題。如省際處理中心規劃處理場地面積為 1.3 萬平方米,則工藝設備劃定區域應控制在總生產面積的 70% 以內,即 9 000 平方米,要保留 20% 以上的長邊處理場地,配備離線的裝卸車伸縮機、膠帶機、籠車、分揀籠以及 10個以上的裝卸垛口,用于拓展柔性處理能力和柔性郵件暫存空間。三是自動化設備對人員技能要求高。自動化設備投產的一大優勢是“傻瓜”化、單一化作業。每個工位的員工不需要記憶復雜的分揀知識,只需要機械化進行簡單重復動作,簡單培訓即可上崗,一定程度上為處理中心生產業務外包提供了便利條件。
但是在實際生產中,若要保證自動化設備的高效運行,則對操作人員的技巧、熟練度、專注度均有較高要求。針對自動化設備對技能人員要求高問題,一方面,處理中心要對所有生產人員進行工號化管理,細致測算員工的處理量、處理效率、錯分情況等工作數據,并將數據與崗位定額進行對標,以實現員工收入、考核獎勵與處理產出的掛鉤,增加員工提升勞動效率的動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員工培訓晉升機制,成立員工培訓中心或與有資質的培訓學校、大中專院校建立員工委培機制,提供員工在職培訓,并將員工培訓成果納入員工晉升評價通道。四是配備大量機械化設備的處理中心給安全生產帶來了巨大挑戰。
以省際處理中心為例,現場布置 1 000 米以上膠帶機、80 臺以上伸縮機、300格口以上的小件分揀機,同時為保證空間利用率,會采用下沉式結構或在場地內建設鋼結構生產平臺,并在平臺上安裝小件分揀機,因此最高的作業工位距地面或將超過 8 米,加之生產人員整體綜合素質較低,缺乏安全意識,造成近年來處理中心屢發安全生產事故,皮帶機接縫夾人、設備液壓失壓砸人、高空墜落、電滾筒夾住衣服將人卷入設備等事故多次發生。針對配備大量機械化設備的處理中心給安全生產帶來的巨大挑戰,要多措并舉進行防范。
首先在硬件方面,處理中心要落實“四有四必”,即做到有軸必有套、有輪必有罩、有臺必有欄桿、有洞必有蓋。確保所有的軸承、裸露的軸機,都必須套上防護套;有皮帶輪、齒輪、鏈條的傳動危險部位必須有固定的防護罩;所有高臺都必須有安全防護欄桿;所有地面洞、樓板洞、墻壁洞口都必須有蓋子遮擋防護安全。其次是避免“四不”,即杜絕設備設施不達標、現場管理不到位、員工著裝不規范、作業操作不合規。
一要做好生產人員尤其是外包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二要安全使用生產設備。執行著標志服、持有效證件進場制度,加強出入口與生產作業區安全管理和檢查工作,對進入作業區域的人員著裝嚴格檢查,長頭發、長圍巾、長衣服、長裙子以及可能發生機械設備動力攪纏的隱患,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范處理,著裝存在安全隱患的嚴禁進入生產現場。要把生產現場分揀設備、傳輸設備、牽引車的使用安全作為人員安全管理的重點,嚴禁翻越膠帶機、觸碰電機等違規行為。生產設備的使用要嚴格執行生產作業規范和設備使用規范。
三要確保生產現場應急通道暢通,嚴禁占用,定期開展疏散演練。四要確保生產現場安全防護和消防設備配備到位。結語處理中心配備自動化分揀設備以實現減員增效是快遞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可以說是快遞行業的發展在倒逼減員增效。以無人化生產為終極目標的處理中心自動化,以“互聯網 +”為核心的物聯網技術為抓手的處理中心信息化,是快遞行業處理中心運營管理變革的終極形態,也是快遞行業管理者未來工作的核心,作為寄遞處理中心的運營管理者,必須把握風向、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馬軍勝.持之以恒推進郵政業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0—10—09(11)
[2]肖圓.變局:快遞躺錢時代終結[EB/OL].2021—08—02
[3] 宋 缺. 深 度: 物流的結網之戰[EB/OL].2021—05—13
[4]文雨.中國最終會剩幾家快遞公司[EB/OL].2021—04—27
[5]薛機智.極兔攪局,快遞行業進入 2 元時代[EB/OL].
作者:邵海峰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jlw/2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