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學參考論文發表 湖北省選修教材的問題
所屬分類:教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4-10-25 11:47 本文摘要: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中學教學參考論文發表
摘 要:面對撲面而來的新課程改革,我們語文教師到底要怎么辦呢?抱著邊學習邊改變的觀點,我對這本教材進行了初次改革嘗試。首先是教材處理原則的觀念轉變。接下來是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轉變觀念后的師生需要探索多樣化以及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最后一點則是將作文課貫穿進日常教學中。
關鍵詞: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中學教學參考
論文發表
2009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進入高中課改。本次課改的亮點之一就是課程設置有了較大的轉變。課程內容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必修課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規定執行。選修部分又分為選修Ⅰ和選修Ⅱ。《必修1》一直到《必修5》五個模塊要在高一至高二上半學期完成。選修課程也有五個系列組成: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等。選修教材有:《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外國小說欣賞》等。
本人教授必修和選修課時,深感疲憊。課時有限,教學任務又重。面對撲面而來的新課程改革,我們語文教師到底要怎么辦呢?
新課標指出:“選修課和必修課在教學上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教學應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語文設置選修課,是為了進一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針對不同學生有側重地培養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以適應及滿足其興趣和潛能、未來學習和就業的需要”。
從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來看,選修課程的內容豐富。我們在教學進度的安排上要有“三年一盤棋”的整體全局思想,進行合理規劃。必修課程的五個模塊在高一至高二的學段中按模塊順序開設,其中必修1、必修2模塊的教學在一個學段內完成,必修3、必修4、必修5模塊的教學在一個學期內完成;選修課程在高一下學期第一學段起與必修課程并行開設,選修ⅠA、選修ⅠB模塊教學的先后順序由學校自主確定。必修課與選修課的交叉安排,貫穿整個高中語文教學過程。學生語文必修課中的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能保持相對的連貫性,同時也給高中語文課注入新鮮活潑,多樣化的氣息。
具體的課程安排為:高一上學期學習必修1和必修2,下學期學習必修3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高二上學期學習必修4和《外國小說欣賞》,下學期學習必修5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其余教材留待高三進行調整安排。
縱觀課程安排發現難度最大的是高一下學期。因為《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本選修教材教授內容繁多。按照正常的教學方法,一來不符合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初衷,二來時間也不允許。抱著邊學習邊改變的觀點,我對這本教材進行了初次改革嘗試。改革從三個方面進行。
首先是觀念轉變。這本選修教材是著重學習中國古代詩歌和散文。對于古詩和文言文,學生向來就恐懼。古詩理解的難度和文言文內容的龐雜讓學生應接不暇。以前教授時一般都是老師精講課文,雖然不求面面俱到,但是講解細致入微。作為選修課,老師精講已經沒有足夠時間并無法實現選修課的意義和價值,因此觀念上必須轉變。
作為選修課,教師重在引導并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教師該放手時要放手。時刻以高考指揮棒為上課理念的觀念要拋棄,真正著眼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各種能力的鍛煉。首先在課上闡明選修課的開設意義并明確要求。要求學生做好課外學習的準備工作,成立學習小組,選好組長并安排各項人員的職務。學習小組成立后,我進行調整、確定和公布。前期的動員和準備工作必須做好,師生教學觀念的轉念很重要。觀念轉變是上好選修課的基礎。僅僅是教師轉變觀念還不夠,學生也必須轉變觀念切實落實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否則教師的放手就會成為“放羊”。
其次是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對于高一學生有一定難度。除了精講外,如果完全靠學生自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師生需要探索多樣化以及靈活性的教學方式。不管采用哪種方式方法,要有教師指導,最終都要接受“選修課”模塊學分認定的評價。
我的做法是精講傳統篇目和難度較大的篇目(《湘夫人》《蜀相》《夢游天姥吟留別》《項羽之死》等)。除了常規教學外,學生參考教師講解課文的方法以備課外自學。教師每個單元精講一篇,引導學生學習的同時告訴學生自學的方法,便于安排指導學生課外的任務,時間緊湊可以避免時間浪費,防止學生沒有準備好而匆忙進行教學活動。
對其他課文的處理有幾種方式。兩個班級的學生性格愛好不一樣,因此組織的活動也不一樣。3班學生基礎不好但喜歡思考,活潑好動。因此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題目,利用課外和上課的時間展示學生成果。題目既有課文知識的探究,也有課外延伸的開放式題目。如果僅僅探討課文知識,學生上網搜索不動腦筋獲得答案敷衍老師。因此開放式題目的探討既兼顧學生的基礎,又啟發學生思考,還可以避免學生偷懶。5班學生作文水平好,但是不喜歡思考。對于推薦作品,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講課。每個小組選一篇作品,課外自主學習,留一節課時間由我來解答問題并進行講課指導,然后給兩節課由小組合作展示。小組重點學習講課篇目,預習其他篇目以備聽其他小組講課時提問作答。
最后一點是將作文課貫穿進日常教學。每上完兩周,在總結和布置下一個活動安排時就讓學生當堂或課外寫作文。因為這本選修教材主要涉及古代的作家組品,所以我布置的題目和作家有關,向課外拓展。有圍繞“白居易、李白”的話題作文,也有討論“長恨歌”主題的作文。目的是便于學生入手,借助寫作這種形式來進一步對學生進行作家作品的知識和思想的滲透,也引導學生加強課外的閱讀。作文不一定要是考場作文。日常的作文有的時候可以是幾段話,討論題則只要學生說明觀點講清楚原因即可。
學生寫的作文,優秀的都會展示在教室四周墻壁上,既鼓勵學生堅持寫作,又可以提供示范。兩個班的作文經常互相交換學習,節省了時間組織活動,又堅持了寫作。中學教學參考論文發表。
嘗試的結果還不能下結論,雖然有時候會感到疲憊,但是改變后的教學方式都讓我和學生收獲了很多。除了傳統意義上知識的傳授,學生學會了合作探究,也了解了學習課文是可以自主進行的,我也因學生經常出現的問題而不斷學習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ylw/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