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新課改的實施使得內江天立(國際)學校由原生態的課本內容呈現轉變為經過教師的整合、深加工和問題化設計呈現給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能力培養,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生課堂的生命狀態,形成生動活
摘要:“新課改”的實施使得內江天立(國際)學校由原生態的課本內容呈現轉變為經過教師的整合、深加工和問題化設計呈現給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能力培養,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生課堂的生命狀態,形成生動活潑的綠色生態課堂打下了有利的物質基礎。
關鍵詞:新課改;教育改革;綜合素質教育;全面發展
一、內江天立(國際)學校教育現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一所市級中學,內江天立(國際)學校的發展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學校領導轉變思路,領導班子一致認為,學校要發展,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上尋求發展的突破口。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才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模式概述
(一)“五環節問題解決型”
針對內江天立(國際)學校“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我摸索出了一套“五環節問題解決型”有效課堂教學模式,以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著力點,以“學生有效自學、教師高效導學”為基本思路,以“師生聯動、導學共進”為基本策略,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遵循“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的宗旨,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1.“展問”
即創設情境、呈現目標、問題展示
教師首先要巧妙地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2.“研問”
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問題評價
教師將導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學生依案自學,研究問題。
3.“釋問”
即小組展示、師生互導、問題解決
3.1由各小組推出代表展示學習成果;
3.2將組際合作交流后仍未解決的問題再呈現給教師,由教師引導、點撥加以解決;
4.“測問”
即監測目標、反饋指導、問題訓練
完成當堂或一個章節的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后,為了鞏固知識,提高技能,監測目標達成情況,再利用檢測單進行鞏固測試,根據反饋的信息,指導糾正。
5.“拓問”
即總結概括、提升意義、問題拓展。
5.1概括知能結構,總結規律方法;
5.2補充一定數量難度稍大的習題供其選做,使其進一步拓展智能空間,提升質量素質。
在各環節中做到:自主預習生疑、合作探究研疑、展示點撥釋疑、鞏固檢測饋疑、總結拓展除疑
6.突出要點,把握實質
為了使此課題能夠取得實效,我們在具體操作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6.1抓住“三個關鍵”
指導學案、學習共同體、課堂運行模式。
6.2完善“四個步驟”
指“結構化預習(課堂化)—合作探究—展示互動解疑—總結訓練拓展”。
6.3研磨“四種課型”
我們概括出四種基本課型:自主預習課,合作探究課,交流解疑課,檢測訓練課。
6.4實施“有效評估”
依據“五環節問題解決型”課堂教學特點確定的幾項評價標準并實施嚴格評估:
6.4.1展問清晰明確,自學扎實認真
6.4.2團隊作用明顯,展示精彩充分
6.4.3疑點了解全面,引導對準難點。
6.5落實“三個保障”和“三個支撐”
三個保障:全體教師的高度認同(理念轉變)、獎懲制度的落實、科學清晰的工作思路。
三個支撐:得力的教研骨干(校本教研室、備課組長)、強力的管理制度、扎實的校本教研和培訓。
(二)“定向—活動—結構”課堂教學模式
1.問題提出
課堂教學就是要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活動過程,成為科學知識內化為學生精神財富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打開知識之窗,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的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是交流,是溝通,是對話;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是師生與教材的對話。
“結構化、定向化、活動化”教學模式,應用新課程理念,改良舊的注重教師教的慣例,更加關注學生的學,變“講堂”為“學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減少低效課堂,杜絕無效課堂。
2.模式意義
2.1定向化
“定向化”即教學應確立目標意識,教學設計應圍繞目標選材與組織,教學活動應圍繞目標開展,教學反饋與評價應圍繞目標反省。
2.1.1定向化備課
定向備課要求教師明確本節課的目標,并能根據目標有目的選擇教學材料,并圍繞實現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定向的著力點是學生,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2.1.2定向化教學
強調了注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目標是教學的導航器,定向化教學的核心即是目標教學。
2.2結構化
“結構化”即確立以構建學生的心理認知結構為中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2.2.1結構化備課
結構化備課要義是將每一節課的知識與方法放在整個知識系統實施結構化三維立體設計,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2.2.2結構化教學
結構化教學其要義將教學從課堂延展至課前與課后,課前應用課前預習單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或個人獨立學習,課中應用問題串作為先行組織者,創設師生、生生對話的主題,并將感知學習提升到理解性學習,課后應用檢測單反饋教學效果,對教學實施必要的補救。
2.2.3結構化訓練
結構化訓練要義設計的練習要有層次結構,將學生學習由淺層的了解,推向更深層級的理解,為形成結構良好的認知結構打基礎。
2.3活動化
“活動化”意即教學是活動的教學,知識形成與理解都通過活動實現。
(三)模式操作注意事項
2.1學案質量是關鍵
2.2學生課前一定要預習,教師要留有時間與空間給學生預習,理解性與拓展性問題放在課上解決。
2.3、小組展示是原生態的信息,是教師點撥的關鍵點;“學生因自主而發展,課堂因互動而精彩”。
2.4、教師的點撥不可只評價對與錯,千萬不可對答案,教師點撥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認知學習水平,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性學習。
2.5、養成課后反思的習慣,這是提升學生和自我認知能力途徑。
第三章結論
經過多長時間的新課程改革,內江天立(國際)學校生物課程取得了如下成果:
1.改變了傳統教學的長時間單一形式的“聽”,取而代之的是以多類型的師生合作,生生互導,讓學生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時間利用緊湊,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單一注意的疲勞,提高了一節課的利用率,真正做到了課堂的有效和高效。
2.改變了課堂師生活動結構,從傳統教學的教師“滿堂灌”唱主角,變成了學生為主體。這樣,學生就是舞臺上的演員,教師就是導演。導演指導幫助演員創造角色。
3.改變了課堂認知結構,從傳統的聽一遍,變成了邊學邊聽邊練,學生歸納總結,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當堂理解運用熟練,加大了學習的力度。
4.改變了課堂教學目的,由傳統的以教師教會為目的,變成了以學生學會為目的,擺正了教與學的關系,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內動力。
5.實施由學生自己精講多練,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才藝展示藝術、自我教育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6.教學內容呈現形態發生了變化
由原生態的課本內容呈現轉變為經過教師的整合、深加工和問題化設計呈現給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能力培養,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生課堂的生命狀態,形成生動活潑的綠色生態課堂打下了有利的物質基礎。
生物教師評職論文:概念圖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1、薛川東、岑運強《新鮮的網絡語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建軍,課程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3,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鐘啟全.譯.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4,韋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鐘教師角色的轉變與調適[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4
5.申繼亮.新世紀教師角色重塑-教師發展之本[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陳萬春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ylw/2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