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土地整理應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與和諧,隨著人類對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保持、改善生態環境和追求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類是同等重要的。文章講述了現在農地整理新應用管理方案有何技巧,文章是一篇農業科技論文。 摘要:土地整理應實現經
土地整理應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與和諧,隨著人類對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保持、改善生態環境和追求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類是同等重要的。文章講述了現在農地整理新應用管理方案有何技巧,文章是一篇農業科技論文。
摘要:土地整理應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與和諧,不恰當的農地整理方式和技術將改變農業區域的生態多樣性,造成該區域的生態破壞。本文分析了農地整理對生態的影響,并就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土地整理,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農地整理,農業科技論文
土地整理是指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對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結構和土地利用關系進行重新規劃與調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目標的一種措施。當前,土地整理過多地關注耕地數量的增加,而對由此引起的生態問題重視不夠。不適當的整理方式和技術,使土壤性狀發生變化,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下降,最終使生物量減少,甚至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破壞。因此,探討土地整理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重視土地整理生態設計,以減少對生物鏈的不良影響,保持生物多樣性,尤為迫切與重要。
一、土地整理的生物多樣性影響分析
對農業區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能像保護自然生態系統那樣通過建立生態自然保護區來實現,農業區域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的地方,因此要保護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不能以犧牲該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為代價,而是應該通過工程措施,對生物多樣性從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等層次上進行利用與保護。
1.土地整理單項工程的影響
土地整理的目的之一是增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原有未利用地上的原生、次生自然生態系統將被單一的農作物替代,景觀多樣性將降低,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間遭到破壞,不僅導致植物、動物的物種多樣性的降低,還有可能導致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在土地平整工程中,機械對土壤的擾動,使得土壤環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破壞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境,從而導致土壤微生物大量死亡;混凝土渠道的修建對水生生物的影響也較為顯著,渠道直且光滑,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但卻導致渠道中水生生物的死亡。為了營造水生生物生存的環境,通過排水溝設計為水生生物提供避難所。土地整理中排水溝通常不加襯砌,而且在田塊的較低部位,由于地下水的滲漏,即使在最干旱的曬田期也能涵蓄一定的水量來保證水生生物的存活;田塊間的田埂、道路兩側的農田防護林則可以成為一些動植物的棲息地,對病蟲害發生的減少、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有著積極的作用。
農業論文:《農業現代化研究》主要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理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有關科學技術、經濟、生態、社會各方面及其協調發展問題,反映最新農業科研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
2.土地整理布局的影響
農地的整理多為實現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因此在整理布局中,很多只考慮經濟性以及耐用性,而忽視了生態的考量,這極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節省農地整理的資金投入,在修建排水渠道時,對溝渠進行裁彎取直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此外一些地區在田間大量鋪設混凝土路面和溝渠,并誤認為這是一種高品位的設計,這種混凝土鋼筋結構的溝渠,特別是溝渠采用“三面光”的設計,這不僅增加了投資,而且減少了綠地面積和生物棲息的場所,影響了土地生態環境。
生物生存環境的惡化直接減慢了農田物種的擴散,生物的棲息地被混凝土鋼筋結構的溝渠隔開,物種的擴散受到影響,導致群體趨向不穩定,造成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在土地整理的空間結構上,土地整理中“路成框”的指導思想勢必引起項目區的景觀破碎,導致植被斑塊間的自然連通度降低,進而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發展。但是,溝渠和農田防護林的建設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這種威脅。溝渠遍布在整個項目區,而且在溝渠與路相交處有涵管、橋等水工建筑保證溝渠的貫通,這就為一些動物的遷移、植物孢粉的運移提供了可能。農田防護林在項目區也基本貫通,是動植物遷徙的重要廊道。土地整理中防護林的建設提倡選用本地物種,這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有著積極的響。
二、土地整理生態化設計
生態保護型整理模式多種多樣,有從農地整理結構設計、道路設計和河溝渠設計3個方面構建了保育形模式;有從生態模式、仿自然模式和等級模式3個生態型農地整理模式;有從國內外土地整理研究和實踐的新成果中,
提出的我國景觀生態保護型土地整理設計模式中構想等等。其中可以起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式如下:
(1)田間路不宜使用混凝土結構,盡量采用土石鋪路,混凝土結構不具透氣性,導致花草樹木無法生長,一些小型動物和微生物無法棲息,從而減少了生物的多樣性,破壞了該地方的生態平衡。
( 2) 渠道邊坡不宜過陡,盡量設計為緩坡。渠道邊坡是許多生物生長和棲息的地方,邊坡太陡,渠道水位變化過快,很容易對邊坡一帶的動植物帶來沖擊,增加了兩邊生物的存活難度,因此在修建渠道時應該盡量延長渠道邊坡的長度,以增加和穩定兩岸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修建復式斷面的渠道。
(3) 筆直無彎道渠道雖然最具經濟效益,但就保持生物多樣型來說,凹凸多變的渠道無疑是最佳的,筆直無彎道渠道水流湍急,不利周圍生物的棲息和藏匿,多變渠道的渠道則可以阻擋、改變水流,穩定水溫,同時渠道凹凸處也是許多生物理想的棲息地。
( 4) 渠道周圍規劃植栽。渠道周邊缺植栽,造成日光直接照射,使日夜溫度差很大,對生態的發展亦有不良影響。植栽可提供陰影,緩和水溫的變化,制造野生動植物棲息的有利環境。
( 5) 保留一定的溝塘和低洼地區。溝塘和低洼地的生產力雖然不高,但卻是野生動植物良好的棲息生長之所,它可凈化環境,減少旱澇。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nylw/7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