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潮汕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底蘊深厚,擁有潮劇、潮繡、潮州木雕、潮州陶瓷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多項,另外還有品類繁多的省市級非遺。 本項目圍繞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通過
摘要:潮汕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底蘊深厚,擁有潮劇、潮繡、潮州木雕、潮州陶瓷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多項,另外還有品類繁多的省市級非遺。
本項目圍繞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通過研究新媒體背景下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發展現狀,基于對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基礎上,充分開發其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推動其傳承與發展,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關鍵詞:潮汕,民俗類,非物質文化,保護
2018年習近平同志在廣東視察時,曾殷切囑托當今青年,要把中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傳播到五福四海。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也成為當今青年需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以2018年“攀登計劃”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關于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調查研究》為依托,通過實地調研,訪談學者、非遺傳承人、當地居民等方式,深入了解新時代背景下潮汕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問題和傳承的措施。
一、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特點
潮汕文化滋育一方水土,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旨在汲取潮汕文化精神養分,將具有歷史根源的思想特質和具有時代精神的匠人文化相結合,切實傳承、保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一)項目范圍廣泛,含金量高
在廣東省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潮汕地區的項目十分廣泛,包括了潮州音樂、潮州木雕、剪紙、抽紗等各個領域的文化因子。潮州音樂可促成地區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潮州木雕可運用在建筑領域,豐富建筑樣式;抽紗則更多應用于婚紗制作。諸如此類,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金量高,融入生活程度高。
(二)藝術技藝精湛,匠人匠心
潮汕匠造,對文化遺產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藝術技藝精湛與否,是非遺價值的考核標準之一。需經多種工序燒制而成的潮汕手拉壺、以肉眼雕出多層鏤空物象的潮汕木雕,都展示了潮汕民俗類非遺傳承人的匠人精神。
(三)滋養鄉風文明,助推振興
潮汕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傳承人藝術造詣高,與鄉風文明相互滋養,在旅游開發、學術研究等方面均有重大成就。經走訪調查,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塑鄉村文化的現實價值,為助推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文化品牌。
二、潮汕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分析
課題組通過田野調研法、問卷調查法等方式研究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發展現狀。在本次調研過程中,實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32份試卷,問卷回收率為94.8%。其中,在回收的問卷中,有效問卷為325份,問卷有效率為97.8%。問卷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落實情況、路徑和方法缺失等方面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落實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綱領性指導意見。與此同時,廣東省政府也于2011年7月29日,出臺相應的配套地方法規《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然而,調研發現,如今的情況是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落實。特別是部分居民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導致部分珍貴的歷史建筑被強拆,潮汕嵌瓷藝術品被破壞。因此,進一步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讓更多的居民立足有潮汕的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才缺乏問題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尤其是新媒體的發展都已經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社會所呈現出的文化多樣化,對非物質文化和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后現在的年輕人更偏向去關注如今的潮流文化,較少地深入學習非物質文化,使得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缺乏。以普寧英歌為例,普寧英歌風格剛勁威猛,粗獷豪邁,是漢族民間男子群體舞蹈的代表,也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一朵瑰麗之花。普寧英歌于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調研組對普寧泥溝村英歌隊進行調研中發現,當地政府非常注重英歌隊的建設和發展,英歌舞所贊美頌揚的品格和精神,正是當今我們時代的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寶貴精神力量。但是由于英歌的特殊性,對專業人員要求非常高,訓練培訓時間長。然而,很多年輕人對此興趣不高,不愿花大量的時間訓練和編排,直接導致成本高,回報低。如何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育力度,讓更多的年輕人堅定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信,是今后對非物質文化保護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傳播的路徑和方法有待改善
近年來,在國家重點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潮汕文化作為中國特點鮮明的地域文化,其因群體特性差異在多年來形成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民俗類在潮汕地區影響廣泛而又深遠,是潮汕非遺文化之“魂”。
據調查,目前潮汕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僅僅停留在由政府、學術機構等官方渠道進行宣傳保護,近年來在挖掘民俗文化,重現潮汕非遺文化瑰寶上取得明顯成效,但在其傳播路徑及方法、組織方式和研究投入力度上亟待改善,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俗類非遺文化的重現和流傳。
1.在傳播路徑方面
潮汕民俗類非遺文化主要依托于中國傳統節慶和地區特定節日這一路徑來傳播,較為單一。據走訪調查,相關學者和地區民眾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沒有將民俗類的非遺文化提供長期、廣闊的展示平臺,每年僅僅能夠看到1—2次,有些民俗游行活動受到經費、人員等因素影響,可能5年才會舉辦一次,當地的人和外來游客想要感受潮汕的民俗活動機會非常之少。
2.在組織方式方面
以潮州大鑼鼓、普寧英歌舞和揭陽鯉魚舞等民俗活動為例,其表演者均為當地群眾,為兼職性質。當有演出活動時,需要逐個動員來湊成演奏表演隊伍,沒有形成固定的表演隊伍和展示基地,存在成員流動大、水平高低不一和專業性偏低等問題。
3.在研究力度投入方面
據調查,有少數重視民俗類非遺文化的村落在村委班子領導下,組織和邀請相關學者對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挖掘和研究,以此達到傳承、保護和宣傳的作用。其局限性在于研究成本大、工作開展難度高等問題,上級政府主管文化宣傳部門沒有出臺民俗文化長期發展規劃,單純由基層組織推動,難度大、效果較差。
三、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對潮汕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一)加大潮汕地區旅游開發力度
潮汕地區政府可以加大潮汕地區旅游開發力度,將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名勝景點之中,帶動潮繡、木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度的提高。借助旅游業的發展,給潮汕地區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資金,投入到保護、創新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當中。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從組織社區活動著手,讓潮汕文化融入到民俗文化活動當中,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人們潛移默化地體會到更多潮汕文化的精髓。
潮州市由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成立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組建出一支相對穩定的研究隊伍,以獨有的視角收集整理、撰寫刊物,推動潮州文化研究,編輯出版《潮汕文庫》,創辦學術刊物《潮學研究》,廣泛開展了學術研討活動和交流活動,堅持公共服務項目,建成了大批公共文化設施,如潮州人民廣場、饒宗頤學術館、文化藝術館和博物館等,推動潮州文化勃勃生機,對潮州本土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推廣與傳承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加大新媒體傳播力度
現如今,新媒體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家家戶戶,社會可以利用新媒體時效快、傳播廣、跨時空、多角度、多維度等特點,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等途徑,以動畫、文字、聲音、圖片等多模態傳播,不僅讓百姓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潮汕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引起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聚集更多的人為潮汕地區非物質遺產的保護與創新貢獻力量。據了解,2012年潮安區庵埠鎮文里村舉辦了“詩人節·文里行”大型采風活動、2014年汕頭市文聯舉辦首屆潮汕民俗文化展示周活動,利用傳統佳節舉辦民俗文化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大批專家學者前去文化采風調研,充分顯現出潮汕人民的地域觀念、審美個性以及精神文化,對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有著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三)把非遺保護與學校課程相結合
通過調研等活動,我們得知:潮汕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面臨傳承的問題,較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手藝的傳承者。因此,學校可以充分開發興趣課程,將潮汕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讓同學們在專業課之余,通過親身體驗如何完成一幅潮繡作品、如何通過鐫刻打造精致的木雕等,能夠對潮汕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吸引更多青年學子能夠學習手藝、甚至精通手藝,將潮汕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生生不息地傳承。
結束語
潮汕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主要涉及傳統工藝、傳統美術、傳統戲劇、傳統舞蹈、傳統醫藥等等。2018年7—8月,課題組利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期間,深入潮安,普寧等地方,對潮州嵌瓷、潮州畬歌、潮州鐵枝木偶戲、普寧英歌舞等潮汕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研,并從政府、社會、學校三個維度提出新時代背景下通過對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措施。“非遺”是文脈、是氣度、是鄉愁。研究潮汕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利于提高青年對非遺的保護意識,堅定文化自覺自信,拓寬對非遺保護的傳播途徑,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潮汕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民俗方向論文范文:民俗文化論文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摘要:社火是隨著古老的農耕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至今約有上千年的歷史。甘谷人稱“社火”又為“耍社火”、“耍秧歌”,是當地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新年娛樂活動。與華麗多彩的城鎮社火不同,甘谷鄉村社火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本文主要從甘谷社火的起源、組織形式、表演形式等方面對甘谷社火這一民俗文化進行一些闡述。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wslw/2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