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博物館在收集、珍藏、陳列人類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是人類歷史文明的見證場所,它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高校博物館作為博物館中特殊的分支,與社會博物館有其共性,也有其差異性。本文主要從類別、規模和職能屬性、建筑形態、選址環境淺析國內高校博物館與
摘要:博物館在收集、珍藏、陳列人類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是人類歷史文明的見證場所,它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高校博物館作為博物館中特殊的分支,與社會博物館有其共性,也有其差異性。本文主要從類別、規模和職能屬性、建筑形態、選址環境淺析國內高校博物館與社會博物館的異同。
關鍵詞:“高校博物館”,“社會博物館”,“建筑形態”,“選址環境”
1概念認知與發展歷史
1.1高校博物館概念認知
高校博物館作為社會博物館的一個分支,存在于高校并由高校進行管理的博物館。高校是一個蘊含知識、信息和史料同時可以產生人類最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地方。高校博物館可以反映和體現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以及這個學校的學術成就,可以是一所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體現,如果說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是由社會博物館來呈現,那么高校博物館則能反映這個學校的發展歷史[1]。高校博物館可以是學校師生進行科研研究和公共教育的場所,也可以用來收藏和展示研究成果。
1.2社會博物館與高校博物館發展歷史
博物館的發展歷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希臘社會的德爾斐希臘等神廟被認為是博物館的萌芽,而繆斯神廟被認定為而中西方歷史文明上最早的博物館[2]。孔廟則認定中國最早的博物館。最早出現的博物館與現代意義的博物館還是有所區別,第一座近代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爾博物館則是如此產生,建成后的主要作用也是為大學教育和科研服務,具備一定的公共性。現代意義的博物館真正出現的時間是17世紀后期,第一個具有公共性質對外開放的博物館是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館[3]。
1905年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一個由國人創辦的博物館--南通博物館,由張謇先生建立,這是國人試圖運用西方博物館這種新形式來更好促進教育事業的一種勇敢嘗試。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基本建設對礦藏的探測逐步加深,高校博物館得到了一個大發展的機會;然而建國初期受到國情經濟的限制和影響,存在著規模較小、不完善等各種問題,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高校博物館的建設逐漸被忽略[4]。改革開放之后,國民經濟不斷提高,再一次帶動了高校博物館的發展,高校對其的重視程度以及建設力度逐漸增強。在規模上、職能屬性以及對外開放程度上也有變化;21世紀以來,進入建設熱潮。
2高校博物館與社會博物館的異同
2.1類別、規模和職能屬性
中國學者結合國情以及國際分類將中國博物館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高校博物館在規模和種類上比社會博物館略少,高校的學術性質以及藏品性質往往決定了高校博物館的類別;綜合類大學與師范大學則以綜合類和歷史文化類為主,農業大學,地質大學等學校專業性強,專業發展悠久,有著相關專業較多的藏品,可以劃分為自然類博物館[5]。歷史類社會博物館往往是以歷史角度展示的是國家的歷史文明,在這一點上高校博物館沒有此類別,但是各個高校的校史館或許可以劃分此類別。
在規模上高校博物館往往根據高校的用地限制規模由小至大各不相同,小至只是一個資料室或者一個廳則布置成陳列室,這種情況或許不是嚴格意義的博物館,但是多數高校也稱之為博物館,性質更多是類博物館。近年來隨著國內高校博物館的高速發展也有規模較大的,多數情況下高校博物館的面積還是幾千平方米。社會博物館的職能屬性是為國家歷史文化不同性質的藏品提供一個場所,更多的是社會服務性質,為社會提供學習了解這些知識文化和歷史以及接觸藝術展品的機會。
而高校博物館所處的地點決定了它的職能屬性所偏重的方向有所不同,它不僅僅涵蓋了社會博物館收藏展示的作用,對高校校園文化的體現和高校的教育也能提供一定的幫助[4]。為師生提供了解學校不同校園文化的場所,來達到提高學生知識涵養、思想道德境界、擴展視野、提高藝術審美修養等目的,同時高校博物館具有社會宣傳的作用,或者說高校博物館是高校與社會聯系的媒介,可以提高知名度、展示校園文化、對外樹立學校的形象。
2,2選址與環境
博物館的選址和環境能影響其今后的發展,不同性質和規模的社會博物館有不同的選址要求,從而更好為社會服務,自然類博物館可能會選擇在自然保護區,名人紀念館則會選擇在名人故居處,選址應該接近居民區,交通便利,有良好的可達性;同時保證環境良好又能結合城市的規劃發展。高校博物館的選址范圍小的多,在文化性上要求選擇文化氛圍濃厚的場所,藝術特征上,又需要能對校園環境做出積極貢獻。
綜合看國內高校博物館可以總結其選址存在的三種情況,第一在校園主軸線上,主軸線是作為必經之路,高校博物館做為高校對外樹立形象的窗口,建立在主軸線上,對校園氛圍起著重要作用。第二在文化科研集中區,高校博物館與社會博物館最大不同就是它還是教育科研的場所,建立在文化科研集中區,無疑對師生的科研研究起著幫助作用。第三在景觀綠化風景區,很多高校將博物館建設在風景優美地塊,從而可以營造更好的氛圍,吸引更多的師生[1]。
2.3建筑形態
博物館的文化藝術特性決定了博物館建筑形態上的設計的高要求,希望打破平庸能達到獨特,而又不能太標新立異。同時強調的各類博物館主題性原則,在建筑外觀、材料選取、色彩運用上都應與主題相呼應,各個要素既要達到多變性又要追求統一,這個設計原則可以體現在不同地域的博物館。
各個省份的博物館都會與其地方文化特性緊密聯系,能更好的體現當地文化歷史等各個方面特征,當然不乏有博物館為打造成地標性建筑,創新的采用新材料、高技術設計博物館的建筑外皮,這種創新的設計原則更多地體現在非歷史類別的博物館。高校博物館建筑形態的設計也遵循的主題性原則,高校博物館在遵循建筑在整個地域文化風格的同時更多的要考慮校園文化與校園建筑特征,總的來說則是在滿足大前提的條件下,又要滿足小前提。
中國高校博物館的建筑形態總的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具有中國傳統建筑形態的,有的是在老建筑上進行改造,有的是對中國傳統建筑元素進行簡化和模仿,并將這些建筑元素運用在外觀設計上,第二種則是西方建筑形態,早期中國的大學很多都是西方人創辦的,建筑風格受西方形態影響的較大。第三種是抽象幾何形態,這種形態的博物館是中國高校博物館高速發展之后產生的,采用簡潔抽象的幾何形態的設計手法更多地運用在非歷史性的博物館。高校博物館與社會博物館在建筑形態上大同小異,高校博物館因其身處高校這個特殊的環境,在滿足社會博物館的總體設計原則的前提下,更多要考慮校園建筑形態的影響,做到更好的體現校園文化。
3結束語
高校博物館是社會博物館的一個分支,既然是分支必定有其共性,但是也有其差異性。高校博物館從過去只對師生開放的封閉性在逐漸走向更大的公共性,高校博物館與社會博物館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其隸屬機構的不同,所扮演的角色和側重有所不同,這就帶來了一些微妙的差異,在今后的發展高校博物館也許會更大化的擴展所扮演的角色,逐漸走向社會博物館。
博物館評職知識:博物館申報副高級職稱要幾篇論文?
參考文獻:
董慶亞,高校主題博物館室內環境研究[D].山東:青島理工大學,2014鄭與點,愛上博物館[J].大學時代,2006
陳燕,轉型期我國博物館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許笑笛、朱宇恒,中國高校博物館建筑發展與設計初探[J].建筑與文化,2013(6):55-56
陳磐,校園文化影響下的高校博物館建筑設計研究[D].遼寧:沈陽建筑大學,2012
作者:張進英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wslw/23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