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 社會形態發展與家庭演變密切相關:在傳統社會,家是建基于土地之上的有根之家,傳統之家雖然有根,卻并非基于互愛與獨立,而是源于門當戶對,源于土地供養,源于家長制的罩護,是原始的有根;在資本主義社會,家是畸形生長的失根之家,貨幣是家得以存在和維系的
摘 要: 社會形態發展與家庭演變密切相關:在傳統社會,家是建基于土地之上的有根之家,傳統之家雖然有根,卻并非基于互愛與獨立,而是源于門當戶對,源于土地供養,源于家長制的罩護,是原始的有根;在資本主義社會,家是畸形生長的失根之家,貨幣是家得以存在和維系的根系,構建在貨幣之上的家庭沒有穩固的生存之基,家庭成員處于異化的時空下,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和危機;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對前兩種社會形態的家庭進行了揚棄和超越,為基于互愛的家庭構建了公正的制度環境和自由的時空環境,實現婦女解放與男女主體性。在當代,社會主義土壤下的家庭建構要比西方資本主義土壤下的家庭建構好很多,優越很多。要解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困境———尤其是家庭困境———就必然要到東方社會尋找根系和智慧。
關鍵詞: 社會形態;家庭演變;有根之家;失根之家;家庭正義
馬克思、恩 格 斯 指 出,家 庭“就 是 夫 妻 之 間 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1]532。家庭不僅是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的集合,也是每個人身心成長的搖籃。習近 平 總 書 記 認 為:“家庭 是 社 會 的 基 本 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2]家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社會形態發展密切相關。馬克思借摩爾根的話指出:“家庭是一個能動的要素;它從來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著社會從較低階段向較高階段的發展,從較低的形式進到較高的形式。”[3]41與此同時,馬克思還區分了三大社會形態:“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
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4]52不 同 的 社 會 形 態 指 向 不 同 的 家 的 形 態,“人的依賴關 系”社會對應著傳統社會的有根之家,“物的依賴關系”社會對應著現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失根之家,“個人全面發展”社會對應著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制度正義之家。
1 傳統社會:建基于土地之上的原始有根之家① 在傳統社會中,農耕經濟決定著人具有固定的土地。在 固 定 的 土 地 上,人 們 實 現 了 對 家 的 建 構,并形成了獨特的鄉土情懷。家是建基于土地上的穩定,它孕育了人們安土重遷的觀念。
1.1 自然分工、固定的角色模式下的“宗”“孝”傳承 土地是人的生活來源。人通過耕種進行謀生以滿足 最 基 本 的 生 存 需 要。對 在 鄉 下 的 人 而 言,“‘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5]7。離開了 土 地,他 們 便 無 從 生活,因而他們與土地是緊密相連的。土地決定了家的根性,有了土地,家庭才得以穩固。在農耕活動中,土地的相對固定歸屬性質決定了傳統家庭的分工屬于自然分工。
傳統社會中的家庭分工是原始且穩定的,不同的家庭成員根據其生理屬性,通過觀察自然規律,安排農業生產和漁獵活動,進行“男耕女織”等土地耕作和簡單粗放的手工業勞動。人改造自然的活動呈現出了一定的能動性,但這種能動性局限于受自然和血緣共同體支配下的“自然生產”,家庭的流動性較弱。家庭成員依賴建立在自然血緣關系和父權制之上的家長。人依賴土地,依賴自然且依賴家長。
日常生活在這種關系中逐漸穩定化,若非戰亂等生存危機,人不會輕易地離開故土。費孝通指出:“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5]48固定的土地格局和角色分工決定著傳統家庭必須子嗣相傳以承家業衣缽,這便產生了“宗”“孝”的倫理意識。“宗”是實現“祖先-我-子孫”的生命延續,即傳宗接代,把血脈世代傳承下去。“‘宗’不 是 某種實 體,而是傳承過程本身。只要子子孫孫無窮匱,‘宗’就是永恒。故,父子一體的意義,不是指肉體之身,也不是指社會學意義上的人格,而是上溯祖先下至子孫的‘宗’。”[6]
82“孝”則是主動贍養父母,遵從父母意志,完成延續“宗”的絕對義務。這樣,由“孝”而“宗”的倫理使命則構成傳統家庭成員由橫向新陳代謝轉向縱向生命延續的價值鏈條,實現其對索然無味生活的超越,即“過日子”不再是純粹的指向日常操勞,而 是“有條不紊地生產出新的家庭”。生命的完善正是傳統家庭生活的內在根性,它為傳統家庭成員提供了活著的意義,賦予他們以存在的神圣價值,誠如“做孩子的要服從家長的安排,做父母的要為兒子操心,做爺爺的要向列祖列宗交代。離開 家 庭,離 開‘過 日 子’,生 活 變 成‘煎熬’,人生就無所寄托”[6]90。
1.2 自然時間、自然空間視域下的熟人社會固定的土地格局影響和塑型人獨特的自然時間與自然空間。人們的時間觀念是循環的自然時間,人與自然起息生滅;人們的空間觀念是自然空間,自然空間塑造了人獨特的人際關系和家族、人情、禮儀等往來關系。在自然時空視閾下,人們過著循環往復的農耕生活,繁衍后代,帶有原始的有根性。自然規律決定了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生產生活時間與自然時間同步。一方面,人順應四季循環安排生產活動,依據日月之行制定作息時間。
人們把自然當作一種有生命的東西去尊重,結合四季變換與生活經驗,注重物候的季節遷移,制定“農時”以進行農業采集,順應“時令”以進行政治活動;在天象運行所創造的自然時間環境之 中,人 們 日 出 而作,日落而息,參照“月”“星辰”來“觀象授時”。人在依據自然時間安排家庭活動的同時,所進行的家庭生活也具有規律性。另一方面,家庭中世代人的生長周期是類似的。在同一片土地上,前輩人依據祖先的生活藍本在自然時間中生老病死,后輩人則依據前輩人的經驗、規范、價值等繼續生活———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固定的土地格局形成了一定的空間秩序和相應的家庭秩序。由于耕種、合作、安全和傳承等因素影響,一代代農民選擇在某地聚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村落,這決定著傳統家庭的生活世界必然是熟人社會。費孝通指出:“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系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5]42熟人社會多由具有共同血緣關系的家(宗)族所組成,不同的家族的成員或是姻親關系或是宗親關系,呈 現 出 由 小 家 庭 到 大 家 庭 的 社 區 網 絡 格局,這決定了維系熟人社會的秩序不是法律,而是禮制、人情和長老統治。首 先,禮 制 規 范 著 家 庭 和 家 族 秩 序。
一 則,“禮”既是“組建家庭的原則”,又是“如 何 使 家 庭 生活具有價值的原則”,更是“家庭被組織起來的根本理由”[6]12;二則,家 庭(家 族)成 員 總 會 以 禮 相 待,父待子以慈,子待父以孝,夫待妻以愛,妻待夫以敬,兄待弟以悌等,“禮”內化為家庭成員的角色倫理,促成其安身立命。其次,在土地影響下的自然空間形成了傳統的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依靠情感維系,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話語 代 替 文 字。鄉 民 之 間 能 夠 直 接 交 流,因而他們的情感交互不必借助文字的間接傳達。
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方言,一個社群也有一個社群的“行話”,甚至于表情也時常取代話語,只要二人會面,便能知曉對方的想法。最后,長老統治確保了傳統社會一定區域內的公平正義。人們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在固定、孤立的空間里,很少會與外人接觸。群體生活中人與人不免形成沖突,這便需要村里或家族中的長老加以衡量以維持村社的基本秩序裁決。鄉中長老作為權威人物,擁有從道德和教化的角度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的權力,因此,往往使人信服。
1.3 對自然神的崇拜與家國一體固定和有序的時空格局,不僅影響著人們的交往關系,也塑造著他們的信仰。家庭的生命倫理意識不僅體現在現世,也體現在鬼神的世界。宗教信仰構成家庭成員尋求生存意義的另一處寓所。有學者概括,傳統家庭成員的宗教活動大致分三類:一是祭祀祖先的活動,二是祭祀神靈的活動,三是風水、生辰八字與命運福報等某些神秘、超自然力量的活動。[6]122對傳統的人而言,祖先雖身已死亡,但靈魂猶在。死亡不等于消滅,而是從存在的狀態轉化為超驗的狀 態,為現實的親人提供存在的慰藉。這樣,“生前與死后并無道德和價值上的高下之分,生時為人,死后為鬼,人與鬼都在‘宗’的倫理體系中獲得意義”[6]121。
喪葬儀式、上墳、家庭祭拜等祖先祭祀活動不過是溝通此岸者與彼岸者的橋梁媒介,即祖先只不 過 是 在 另 外 一 個 世 界 與 子 孫 同 在,是未在世的親人。同時,鬼神亦行使著賞善罰惡的職能,它規制著人們的言行舉止,亦充當著抹平他們現實苦難、安撫其精神的慰藉者。如果說土地是家庭形成共同居住和經濟協作所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它同樣為家國情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農耕經濟的經濟基礎決定了家族制度的重要地位,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員的地位可以由血緣九族制或血親五服制區分,所形成的家族共同體在生產、生活上實行互助合作,并在公共地的建筑上實行“基層民主制”。在宗法制度的影響下,一個朝代通常為一姓家族所統治,王朝的更迭往往代表著新舊家族的興衰。古代中國“家國同構”的特征正是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上的共通性所塑造的。
對此,毛澤東指出:“社會中(說國家中似較妥當)君與臣的關系,反映了家庭中父與子的關系。……一切國家(政治)都是經濟之集中的表現,而在封建國家里家庭則正是當時小生產經濟之基本單元。”[7]進一步講,因為家庭發生于國家之前,君臣關系正是父子關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所以將“小家”即個體家庭層面中對父母的“孝”轉移到“大家”即國家層面,也就有了對君主的“忠”。換 言 之,齊家之術同時也是治國之策。在自然情感的基礎上,人 們 不 僅 愛 自 己 的“小 家”,也愛邦國的 “大家”,秉持著自發的責任感,對他人乃至天地萬物保持著豐富的情感和崇高的敬意。在以人為家,以國為家,以天地為家的道路上,人無論行至何處都有跡可循,有根可依。
2 現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畸 形 生 長 的 失根之家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體現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異化分工的出現導致家庭內部角色的變化和家庭矛盾激增。
3 揚棄與超越:社會主義和共 產 主 義 家 庭正義的建構 在傳統社會形態下,傳統家庭雖然有根,但并不是建立在互愛、獨立的基礎上,而是源于門當戶對,源于土地供養,源于家長制的罩護。在這個階段,人獨立自主的實踐活動是無法實現的。人的發展是不全面的,間接的,但這種原始的發展比資本主義“為了某種純粹外在的目的而犧牲自己的目的本身”[4]138要更為崇高。在資本主義工業社會,有了貨幣,現代家庭就能夠實現獨立。然而,現代家庭的獨立,是人格的獨立,更是貨幣的獨立。現代家庭依附于貨幣,沒有貨幣就無法生存。構建在貨幣之上的家庭難以有穩固的生存基礎,難以有維系家庭關系的信仰,長期處于不確定的危機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則揚棄和超越了前兩種社會家庭形態的缺陷和不足,為家庭正義和根性的實現建構了更為真實而正義的環境。
4 余論:西方國家要構建新的家庭文明必然到東方社會尋找根系和智慧
從歷史唯物主義視域出發研究社會形態發展和家的演變,一方 面 要 考 究 出 家 庭 存 在 的 根 性 問 題,即不同的社會形態到底構建出了怎樣的人類之家;另一方面又要為當代人類社會家庭正義的實現提供構建的思路和方案。家庭既是夫妻、父母、子女的集合,又是社會關系的縮影,它“以縮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來在社會及其國家中廣泛發展起來的對立”[3]70。
人類組建家庭,一是形成生產力,實現物質資料積累,滿足共同體成員的生活需求;二是通過生育實現生命的生產,達到生命的延續,讓私有財產有所繼承;三是滿足情感、性、交流等基本生理和精神需求,維持人體健康發展;四是去蔽孤獨,讓與生俱來的“脆弱個體”有所歸依和安頓。從家庭史看,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交往關系限制,人類家庭歷經群婚制家庭、對偶制家庭和專偶制家庭,這既展現出家庭發展的階梯性,又表征出男女階級地位的變化。
馬克思主義論文:語境、邏輯和話語對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的分析
無論怎樣說,社會主義制度土壤下的家庭建構要比西方資 本 主 義 制 度 土 壤 下 的 家 庭 建 構 更 為 優越。2020年爆 發 的 新 冠 肺 炎 疫 情 是 世 界 百 年 以 來發生 的 最 大 規 模、最 嚴 重、最 具 破 壞 性 的 傳 染 病,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短短幾個月內便成功控制住疫情,維 護 了 億 萬 家 庭 的 根 本 安 全 和 利 益。
相 反,西方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大爆發———單單美國累計病例就已超8000萬例———造成了無數家庭的破裂和傷痛,再一次印證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西方國家要構建后現代人類的家庭文明就必須積極學習和借鑒中國家庭正義的建構方案和經驗。中國的家庭文化從本質上說是優于西方家庭文化的,要解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困境———尤其是家庭困境———就必然要到東方社會尋找根系和智慧。
參考文獻
[1][德]馬 克 思,恩 格 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02).
[3][德]馬 克 思,恩 格 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4 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德]馬 克 思,恩 格 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8 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費 孝 通.鄉 土 中 國 [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桂華.禮與生命價值: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宗教與法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7]毛澤東.毛澤東 文 集(第2卷)[M].北 京:人 民 出 版社,1996.
[8][德]馬 克 思,恩 格 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5 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楊 又1,彭聰聰2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wslw/30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