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新聞傳播論文發(fā)表了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缺失,新聞報道缺少人文關懷表現在不尊重報道對象的隱私,新聞內容娛樂化、庸俗化,負面新聞報道過于公開等,這些都體現了新聞報道需要加強人文關懷。
這篇新聞傳播論文發(fā)表了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缺失,新聞報道缺少人文關懷表現在不尊重報道對象的隱私,新聞內容娛樂化、庸俗化,負面新聞報道過于公開等,這些都體現了新聞報道需要加強人文關懷。
關鍵詞:新聞傳播論文,新聞報道
人文主義起源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它倡導人應該具有理性、仁慈的世界觀。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理性。當代對人文關懷的理解是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社會權益,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促進人的自由、協調發(fā)展。然而現今的新聞工作者缺失的正是這樣一種人文關懷。隨著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變遷,新聞業(yè)逐漸市場化,在市場利益驅動下新聞報道中存在著大量的人文缺失的現象。
一、新聞報道不尊重報道對象的隱私權
法律規(guī)定人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尊重報道對象的隱私權是人文關懷的第一步。然而在現今的社會中,各種報紙、雜志網絡等都充斥著名人明星的私生活。在前不久的“上海外灘踩踏事件” 的報道中,媒體大篇幅的報道了杜同學的個人信息,將其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情感生活等全部扒開展現在公眾面前,作為一個普通民眾,這樣過于透明化的報道會對他及其家人帶來沉重的影響。
新聞工作者應該給予報道對象充分的人文關懷,尊重其隱私,尊重其情感和精神要求,充分考慮新聞對報道對象的精神和生活的影響,在報道過程中主動保護對象的隱私權是每一個新聞者應該做到的,也是最能體現新聞者人文關懷的一個方面。
二、新聞報道過度娛樂、庸俗化
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即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在媒體市場化運作的今天,新聞業(yè)使出渾身解數研究受眾的喜好,為其量身打造各種訊息,然而這些報道并不是以豐富受眾的內心世界為本的,如今大篇幅新聞報道都被娛樂、庸俗的新聞占據,以吸引受眾的眼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聞報道為迎合普通民眾的需要,日漸“平民化”,一些報紙為了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在題材上越來越關注瑣碎的無意義事件,而將更重要的新聞排除在報道之外,而這些庸俗的報道并不能向公眾傳遞任何正能量,不能提升受眾的個人修養(yǎng),不能豐富受眾的精神世界。
所謂人文關懷,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對人的情感、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關注。新聞工作者應多為受眾提供有營養(yǎng)、有價值的新聞,盡可能多地報道充滿科學、理性的新聞,報道具有較高文化知識品位的作品,把握受眾的深層次需求,以豐富公眾的精神世界為目標。
三、負面新聞報道過度公開化
新聞報道不僅要能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向民眾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價值觀,向民眾傳遞正能量。然而如今新聞報道往往為了提高關注度,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充斥著大量駭人聽聞的報道以滿足受眾的口味和獵奇心理,不僅設置了驚悚的標題,而且選用了大量血腥的照片大肆渲染,大量負面新聞,搶劫、奸殺、跳樓、盜竊等數不勝數。報道只一味強調事件的轟動性,并沒有考慮到受眾的心理。
諸如火災、地震、礦難等災難事件, 更是媒體追逐的熱點。災難新聞的報道是必要的,它可以激發(fā)民眾對珍愛生命的共鳴,同時可以集合一切力量來幫助受災百姓重建家園,但是在新聞報道時,也要考慮民眾的心理感受, 血腥和刺激的畫面對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種不小的挑戰(zhàn)。人文關懷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需求。很多新聞只考慮刺激人的感官,漠視生命,卻忽視了受眾在審美、情感、道德、價值觀等方面深層次的精神需求。
四、對弱勢群體的報道過于表面
新聞工作者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經常流于表面化,新聞大多報道的是他們艱辛的生活,落后的思想,而忽視了他們在惡劣生存環(huán)境下頑強奮斗的精神和他們的崇高品質。例如很多報道都會涉及到清潔工的生活,他們的報道大多是在強調清潔工工作的艱辛,但是很少報道他們抵抗嚴寒努力工作的敬業(yè)精神,以及在社會不斷大戰(zhàn)的今天,努力打拼在夾縫中頑強奮斗的品質。新聞報道所要表達的人文關懷不應是一般意義上的同情和關愛,不是流于表面的對新聞事件的泛泛敘述,而應是揭示平凡的人的內在的精神、品格、信念、尊嚴,弘揚平凡人質樸、堅韌、善良的美德。同時,人文關懷最重要的是對人及人的價值的尊重。在新聞報道中,尤其是在報道普通平民、弱勢群體時,應該尊重他們的處境、他們的人格尊嚴。
五、新聞報道有失公正性
新聞報道在確保信息的有效性的同時,也要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公正性。有些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并沒有親歷事件現場,在撰寫新聞稿時,只是將別人的報道進行刪減加工,并沒有真正了解事件的真相,人云亦云,從而誤導民眾,有時新聞工作者僅憑自己所謂的正義感對事件進行報道,過多的摻雜了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使事件真相偏離了原有的軌道,這樣的新聞報道之后勢必引起不明真相的民眾的廣泛議論,有時這樣不公正的報道所引起所謂廣泛輿論會對事件的主人公造成二次傷害。新聞報道不是具有偏向性的、個性化的報道,而是公正、真實的報道,新聞媒體人需肩負起疏導社會矛盾、糾正失衡的價值觀的責任,努力為建構和諧社會體系中發(fā)揮社會導向的作用。
人文關懷是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應具有的品質,新聞報道必須始終貫穿人文關懷的精神,對于現有的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現象,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需要深刻反思。新聞媒體作為最有力的文化載體,在當代的社會價值體系的構建中擔負著重大的責任。為了肩負起這一偉大責任,新聞工作者必須對社會群體和個人給予充分的人文關懷,尊重弱勢群體,向公眾傳遞公平、平等的理念,關心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實現,真正做到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
推薦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9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寧波日報報業(yè)集團主辦。發(fā)表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研究成果。刊登新聞傳播史方面的資料及研究論文,報道電子、網絡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在新聞傳播工作中的應用,介紹國外及港臺地區(qū)新聞傳播事業(yè)和新聞傳播教育的發(fā)展狀況。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fā)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wslw/7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