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學刊
江海學刊雜志社簡介 《江海學刊》(雙月刊)創刊于1958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創辦最早的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間停刊。1979年10月以《群眾論叢》之名復刊。1982年1月復名《江海學刊》。1986年以《江海學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學刊》(經法
非官網,僅供參考
江海學刊雜志社簡介 《江海學刊》(雙月刊)創刊于1958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創辦最早的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間停刊。1979年10月以《群眾論叢》之名復刊。1982年1月復名《江海學刊》。1986年以《江海學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學刊》(經法
非官網,僅供參考江海學刊雜志社簡介
《江海學刊》(雙月刊)創刊于1958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創辦最早的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間停刊。1979年10月以《群眾論叢》之名復刊。1982年1月復名《江海學刊》。1986年以《江海學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學刊》(經法社版)分別出版。1990年兩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國內外公開發行。雜志社現在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
《江海學刊》始終堅持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努力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發表了大量研究新情況、新問題的學術理論文章,策劃組織過許多重大學術理論問題的討論,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反響。《江海學刊》以反映時代精神為己任,關注與探索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注重選題策劃,敢于標新立異,刊載精品力作,提掖后學新人,使刊物的學術質量不斷提高,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獲獎情況: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2)。
江海學刊雜志欄目設置
原創學術空間、名家專論
江海學刊雜志榮譽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含擴展版)
萬方收錄(中)
知網收錄(中)
社科雙獎期刊
江海學刊雜志最新目錄
文學與人生 讓-瑪利·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法];施雪瑩
(33)能讓唯物主義回來嗎 布魯諾·拉圖爾[法][1];武天欣[2]
(37)科學研究是否價值無涉——基于科學實踐哲學的思考 蔡仲
(43)科學哲學的“實踐轉向” 邢冬梅;陳曉剛
(50)歷史與實踐——當代科學實踐哲學的法國認識論根源 劉鵬
(56)長江經濟帶發展潛力與兩岸合作機會 魏后凱
(64)《新定三禮圖》點校商榷(一) 喬輝
(65)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創新與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基于多個案例的實證分析 穆娜娜;孔祥智;鐘真
(72)歐盟鐵路改革的體制框架、關鍵路徑及其啟示 余暉[1];何靜[2]
(78)江蘇江陰出土清代窖藏印主人身份考 邱亮
(79)工作—家庭一體化管理制度的微觀績效與宏觀均衡——兼論“互聯網+”時代的管理創新 劉永強;趙曙明
(87)發展社會學的學科危機及范式轉換 田毅鵬
(94)在反思中前行:西方發展社會學理論的新進展 文軍[1];王謙[2,3]
(103)論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以政府行為研究為例 周飛舟
(110)民主代表的“標準解釋”及其新進展 林奇富[1,2];王鈺[3]
江海學刊雜志論文范例
發展社會學的學科危機及范式轉換
摘 要: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全球化背景下發展問題的日趨復雜化,學科意義上的發展社會學逐漸呈現出明顯的危機征兆,但危機籠罩下的發展社會學并未進入曲終人散的"終結期",而是處于一種"轉型成長中的危機"階段。因此,我們應直面危機,努力推進學科研究范式的變革。發展社會學不應僅僅將研究視域局限于發展中國家,而應在時間和空間上拓展其研究界限,以關注復雜的全球性發展現象,增強其學科發展應有的知識厚度。特別是要注意消解發展理論體系內部尖銳的意識形態對立,由一般性的"原理描述",轉變為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案例研究,實現其學科研究范式的創造性轉換。
推薦期刊《北方論叢》重視開展不同學術觀點的爭鳴,重視黑龍江省歷史和現狀的理論研究,以文學、歷史、教育研究為重點。主要內容有《紅樓夢》研究、古典文學研究、東北現代文學研究、黑龍江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東北地方史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教育理論研究等。本刊是首屆全國百強社會科學學報,黑龍江省優秀社會科學期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wsqk/7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