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草是地球的皮膚,草原與耕地、森林一樣,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我國天然草原面積近60億畝,居世界第二,占世界草原面積的12.0%,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1.7%,其中約55.0%的草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帶,主要分布在西藏、內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區)的邊境
草是地球的皮膚,草原與耕地、森林一樣,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我國天然草原面積近60億畝,居世界第二,占世界草原面積的12.0%,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1.7%,其中約55.0%的草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帶,主要分布在西藏、內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區)的邊境和少數民族地區。該地區被視為傳統的牧區,為數百萬人提供生計。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對草原重利用、輕保護,重索取、輕投入,超載過牧加上氣候變化影響,我國90%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一方面是草原極易受到旱災、凍災、鼠害、蟲災、火災等各類災害的干擾。
過去20年,我國草原牧區生態系統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大部分地區高溫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增高,嚴重影響牧民生產生活。另一方面是過去由于亂開濫墾、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部分草原牧區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根據《2016年全國草原監測報告》,2016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2.4%,268個牧區半牧區縣(旗、市)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5.5%,其中,牧區縣16.6%,半牧區縣12.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將山水林田湖草納入一個生命共同體,故保護草原就是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保險是分散和轉移風險的市場化工具。農業保險是新時代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18個一號文件均對其予以部署。2007~2020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0億元增加到814.93億元,增長近15倍,平均年增速達17.13%,累計向4.12億戶次農戶支付賠款3500億元。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品種已有200多個,基本覆蓋農、林、牧、漁各領域。
但草原保險僅在個別省份進行試點,尚未能復制推廣。草原是農牧區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資料,是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故探討利用保險機制轉移草原畜牧業生產風險以保障牧民生產生活、促進牧區生態平衡和經濟社會發展顯得尤為必要。2019年10月,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財金〔2019〕102號)提出要發展草原保險。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就相繼開辦了草原保險,可為我國草原保險的試點推廣及設計開發生態保護與生產風險轉移高度融合的草原保險產品提供有價值的經驗或啟示。美國草原保險運行機制美國的草原保險主要是針對草場、牧場和飼料地的降雨指數保險(RainfallIndexInsurancePlanforPasture,Rangeland,andForage,簡寫為RIPRF)。美國農業部風險管理局(RMA)于2007年在6個州啟動RI-PRF試點計劃,旨在為畜牧業生產者因更頻繁、更嚴重的干旱造成的飼草料損失提供風險保障。目前,RI-PRF已覆蓋美國本土48個州,且在2017年其已有650百萬英畝參保面積。
1.保險標的和保險責任
RI-PRF是一個區域保險計劃,其保險標的是可用于飼喂牲畜的多年生牧草。RI-PRF采用有編號的網格系統,每個網格覆蓋一個經緯度均是0.25度的區域,且有一個特殊數字編碼作為網格ID以方便識別。網格是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氣候預測中心(NOAA-CPC)定義,而非根據州、縣或其他地緣政治邊界標記。RI-PRF僅為降雨量不足這個單一風險責任提供保險保障,同時保障是基于整個網格區域的降雨量,而非個別農場或牧場,或者一般區域內的具體氣象站。
2.保障水平RI-PRF的保障水平取決于生產者選擇的保障比例、生產率因子和指數區間,其中,保障比例為70%~90%,遞增幅度為5%;生產率因子介于60%~150%,遞增幅度為1%;指數區間是指有連續2個月的期間,如1月和2月、2月和3月、3月和4月、4月和5月、5月和6月、6月和7月、7月和8月、8月和9月、9月和10月、10月和11月、11月和12月,共11個。生產者最多可以選擇6個不連續的區間,且每個區間可以選擇不同的生產率因子和保障水平。投保人選擇指數區間需要考慮諸如須授粉的牧草類型、位置、海拔、參保作物需要降雨量的時間期間等因素。
另外,投保人需在生產干草和用于放牧兩個用途之間做出選擇,且參保面積不能大于可保面積。RI-PRF僅為指數值的降低提供風險保障,其中指數值基于網格長期的歷史平均降雨量和指數區間計算。NOAA-CPC可提供1948年至今每個網格ID在每個指數區間每日的降雨量數據。RI-PRF由經批準的保險提供商(AIP)管理。美國聯邦政府根據保障水平提供保費補貼,保障水平越高則補貼水平越低,其中對最低保障水平(70%)補貼59%,對最高保障水平(90%)補貼51%。
3.理賠機制RI-PRF的預期網格指數:采用長期的網格歷史降雨量數據計算,其代表了某一網格在指數區間內NOAA-CPC從1948年至參保前2年的平均降雨量。RI-PRF的最終網格指數:采用NOAA-CPC的降雨量數據,網格以百分比表示,100%代表75年期間的平均降水量,低于100%表示降水量低于平均水平,而高于100%表示高于平均水平。
最終網格指數由指數區間內的降雨量數據決定。RI-PRF的觸發網格指數等于預期網格指數乘以保障水平。RI-PRF的理賠條件是最終網格指數小于觸發網格指數。當且僅當最終網格指數低于觸發網格指數時,生產者可獲得賠款。損失是基于某一網格內的年降雨量是否偏離同一網格同一時期的歷史標準降雨量進行計算。賠償金取決于實際指數低于歷史平均水平的程度。保險賠款=賠付計算因子×每單位保單保障。
其中,賠付計算因子=(觸發網格指數-最終網格指數)/觸發網格指數;每單位保單保障=每英畝保障×參保面積(英畝)×分配比例×可保比例;每英畝保障=縣域基礎值×保障水平×生產率因子。保險價值分配比例是指投保人需要將保險價值按比例在其所選擇的指數區間予以分配。中國草原保險發展概況現階段,我國在內蒙古、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區)試點草原保險。內蒙古2021年在8個盟市13個旗縣區探索開展政策性草原保險試點,保險標的為按照草原獎補政策有關規定劃定的禁牧區草原和草畜平衡區草原。
保險責任涉及旱災、火災、病蟲鼠害、沙塵暴災害4個方面。保險金額分為3類:溫性草甸草原40元/畝,其中,旱災20元/畝、火災4元/畝、病蟲鼠害12元/畝、沙塵暴災害4元/畝;溫性草原(典型草原)30元/畝,其中,旱災15元/畝、火災3元/畝、病蟲鼠害9元/畝、沙塵暴災害3元/畝;溫性荒漠草原20元/畝,其中,旱災10元/畝、火災2元/畝、病蟲鼠害6元/畝、沙塵暴災害2元/畝。保險期間因保險責任而異,旱災保險期間以牧草生長期為主,期限6個月,保險期間為4月1日至9月30日止;火災保險期間以春季和秋季防火期為主,保險期間為1個年度;病蟲鼠害、沙塵暴災害的保險期間均為1個年度。
保險費率為5%,保險費用由財政補貼80%,由投保草原承包經營者或使用者負擔20%。據測算,2021年內蒙古草原保險投保面積3797.88萬畝,其中禁牧區120.00萬畝、草蓄平衡區3677.88萬畝;保費收入5003.05萬元,財政補貼4002.44萬元,其中自治區級2501.53萬元、盟市級1000.61萬元、旗縣級500.31萬元。
四川省2015年由中航安盟在阿壩州紅原縣等地試辦政策性天然草原保險。保險標的是用于生產干草的生長正常的冬春草場。保險責任覆蓋火災、雹災、旱災、洪水等災害。保險金額為15元/畝;保險費率為8%;保險費用為1.2元/畝,其中紅原縣財政補貼1.0元,牧民自繳0.2元。在保險期間,因火災、雹災直接造成保險標的損失且全損面積達到承保面積5%(含)以上,因旱災、洪水直接造成保險標的損失且全損面積達到承保面積10%(含)以上,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賠償金額=每畝保險金額×全損面積×(1-免賠率)。
西藏2019年由中國人壽財險西藏分公司試點牧草產量保險,其是國內首款以牧草產量為保險標的的保險產品,旨在為因暴雨、洪水、旱災、雪災、病蟲草鼠害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牧草減產提供風險保障。參保對象是西藏農投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的玉米青飼料,涉及達孜區雪鄉農戶370戶、曲水縣達嘎鄉農戶500余戶。保險費用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涉農企業、農戶)自繳、保險公司優惠、農業農村部金融支農創新試點項目補貼3部分構成,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或農戶自繳保費10%,農業農村部金融支農創新試點項目補貼90%。投保面積約3800畝。
對中國發展草原保險的建議
1.拓寬中央財政農業保險補貼標的范圍
目前我國的草原保險僅在少數省份的個別地區進行試點,且僅有地方財政給予有限支持,嚴重制約該保險產品的復制推廣,故應進一步拓寬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范圍,將草原險種納入補貼。
2.設置差異化保險合約
美國草原保險根據生產者生產實際和保險產品特性共設置11個指數區間,且保障比例介于70%~90%。因此,美國草原保險保障水平、保險期限的靈活性、適配性可供中國借鑒,在現有的草原保險產品中增加動態性,如設置不同長度的保險期限、從高到低的保障比例,差異化定價,以充分滿足不同生產者的異質性保險需求。
3.試行草原指數保險
傳統的損失補償型保險產品可能不適合對草原標的提供風險保障,目前美國及其他國家的草原保險產品均是以指數保險為主,如草原區域產量指數保險、草原天氣指數保險、草原植被指數(衛星指數)保險等。因此,我國可借鑒美國草原降雨量指數保險的定災、定損方式,將受災程度指數化,并以該指數為基礎設計賠付觸發機制及相關保險合約內容。
4.強化科技應用
科學設計草原保險合約需要多類別、多維度、多尺度的信息數據,故要推廣應用3S、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草原監測評價工作,全面摸清草原生態情況和資源底數,對草原健康、退化及其程度、面積、分布,以及草原生態服務功能等進行定量定性評價;結合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建立分類型、分區域、分層級的草原風險普查數據庫。通過科技賦能,緩解現階段草原保險經營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充分”問題;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的網絡服務體系,提高農牧戶草原保險服務的可得性和及時性。
作者:柴智慧張斯媛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jlw/2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