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數字時代的到來為RCEP區域提供了新機遇,但目前RCEP成員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應用普及程度呈明顯梯隊狀。其中,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發展程度較高,金融業數字化發展與風險防控齊頭并進,零售業數字化發展開創區域消費新模式,中日韓三國智能制造發展相對
摘要:數字時代的到來為RCEP區域提供了新機遇,但目前RCEP成員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應用普及程度呈明顯梯隊狀。其中,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發展程度較高,金融業數字化發展與風險防控齊頭并進,零售業數字化發展開創區域消費新模式,中日韓三國智能制造發展相對突出,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從發展前景看,RCEP多國均制定了明確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各國之間也開展了多項雙邊與多邊合作。數字經濟將成為RCEP成員國發展的重要動力,服務和消費產業數字化空間大,區域合作有望進一步深化。
關鍵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區域合作 數字經濟 產業數字化
當前,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工業4.0的數字時代正在加快到來。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六次羅馬峰會上指出,數字時代的責任是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技術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數字鴻溝”,中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作為當前世界上參與人口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經貿規模最大的貿易協定,已于2022年1月1日生效,是我國開展國際數字經濟合作的良好平臺。
數字經濟論文: 數字經濟背景下平臺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研究
數字時代的來臨將為RCEP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為各成員國進一步實現經貿融合、協同發展提供條件。數字經濟狹義概念普遍采用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界定的“圍繞互聯網和相關信息通信技術(ICT)產業部門發展開展的經濟活動”,廣義概念則為經合組織(OECD)提出的“促進實際經濟增長和推動包容性發展的經濟活動”。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中,將數字經濟劃分為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和數據價值化四個方面。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狹義概念中的數字經濟發展,其中,數字產業化是將電子信息制造、互聯網、軟件及信息服務等信息數據,構建為具象的可交易品;產業數字化是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傳統產業,以提升其生產力。數據化治理和數據價值化則屬于廣義的數字經濟概念,分別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公共管理和數據的采集、定價與交易,以促進政府與市場及各市場主體之間的互聯互通。鑒于衡量廣義數字經濟的難度較大,數字經濟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
一、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且集中度高。2020年全球經濟總體呈負增長但數字經濟增速卻達到3.01%,占全球GDP比重的43.7%1。其中,美中日德英的數字經濟規模占全球數字經濟總量的79%,而且高收入國家的數字經濟規模占全球的77.5%。
其一,全球數字經濟普及程度逐年提升,高收入國家的互聯網用戶接入度普遍高于中低收入國家。2001—2019年,全球的互聯網用戶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加約45個百分點,各地區互聯網使用程度呈穩步上升趨勢。高收入國家的互聯網接入度遙遙領先,超八成居民為互聯網用戶。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由于互聯網用戶基數小,增速較快,2000—2010年兩類國家互聯網用戶分別增長54.4%和29.5%。
其二,產業數字化步伐逐漸加快,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2018年,數字化轉型企業產生的名義GDP規模達13.5萬億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為16.6%,預計2023年將達到53.3萬億美元,占比提升至52.1%。
從地區來看,高收入國家的產業基礎較強,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例較高,約為86.1%;中等和低收入國家的產業數字化占比為79.4%和70.1%。從行業來看,2020年服務業、工業和農業的數字經濟占比分別為43.9%、24.1%和8%。
其三,數字產業化創新加速,技術發展和數據流通成為重要驅動力。一方面,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帶動了計算機、通信和電氣設備等相關制造行業發展。另一方面,數據流通相關的服務業崛起,能夠增強經濟主體的價值評估能力,實現資源共享與信息透明化,進而大幅提升經濟效率,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二、RCEP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整體向好
(一)數字經濟在RCEP區域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
數字經濟有助于激發區域消費潛力。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測算,高收入國家在全球消費中的占比從1992年的峰值85.1%降至2019年的65.5%。而2000—2019年,RCEP區域消費總額增長2倍,其中,中低收入國家增長近7.8倍。大數據、物聯網和5G等新興信息技術將推動平臺消費發展,降低消費門檻、增加產品種類,進一步提升RCEP區域中低收入國家的消費水平。數字經濟有助于推動區域融合發展。在商品貿易層面,數字經濟能夠提升生產效率、保障區域產業鏈穩定、建設區域生態圈。數字化鏈接有助于構建地區的網鏈體系,通過智能化匹配供求、測算各國比較優勢,提升制造業生產率,降低區域產業鏈斷裂風險。數字化生態建設有助于形成跨界生態圈,通過消費者、企業與各生產要素的互聯互通,挖掘各國消費者與企業需求,加強區域融合。
在服務貿易層面,數字經濟能夠推動RCEP區域的金融科技合作,通過建立高速、高效的電子跨境支付平臺,加速RCEP區域的商品與金融貿易往來。數字經濟有助于促進區域共同發展。RCEP區域各國收入水平差距較大,澳大利亞人均GDP為5.2萬美元,緬甸僅為1400美元。而數字技術具有跨越式發展的特點,區域內各國可以通過數字經濟合作,促進優勢互補。中日韓等數字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可以帶動其他RCEP成員國發展,幫助低收入國家加速實現工業化,實現“換道超車”。
(二)RCEP成員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中日韓數字經濟規模領先,越南有望成為新秀。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同比增長9.6%,增速位居全球第一;規模達5.4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占全球比重為16.4%。日本、韓國數字經濟規模分別為2.5萬億美元和0.8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四和第七,分別占全球數字經濟的7.6%和2.6%。東南亞各國數字經濟發展向好,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數字經濟規模均超過新西蘭。
尤其越南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迅速,2020年同比增速超5%,在RCEP成員國中僅次于中國。各國數字經濟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中國領跑RCEP區域信息技術發展。目前,5G網絡建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成為數字經濟技術發展的重點。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寬帶網速快、寬帶和移動數據價格低;越南的寬帶網速超過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等高收入國家,并且網絡使用價格也相對低廉。
中國具有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建設,已開通基站96.1萬個,占全球總數的70%,其次為韓國,占全球份額為4%。然而,RCEP區域數據儲存基礎設施相對欠缺。2021年,全球共有近5000家主機托管數據中心,約80%位于發達地區,亞洲發展中國家僅有約700家。其中,中國擁有154家。二是底層技術發展水平。2020年全球前500臺超級計算機的所屬地中,中國以217臺的絕對優勢位于第一,日本、新加坡、韓國和澳大利亞分別有34臺、4臺、3臺和1臺。
三是研發與創新水平。2016—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前十大并購方中,RCEP成員國中僅中國的百度與騰訊上榜,分別為第六和第八;全球人工智能研發人員29%來自中國。四是信息技術與數據流通安全。高收入國家數據隱私保護法律體系建設領先于中低收入國家。其中,日本基于現有法律框架,界定數據保護范圍,建立開放型數據流通體系。以中國、日本為代表的亞太國家網絡安全市場規模約為300.1億美元,占全球比重的22%,相較于北美地區638.3億美元和歐洲地區336.4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仍有一定差距。
(三)RCEP成員國數字經濟應用普及度呈明顯梯隊狀
以互聯網普及率和數字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作為衡量指標,RCEP成員國的數字經濟在應用領域的普及程度大致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一是RCEP區域互聯網普及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1—2020年,RCEP各國的互聯網用戶占比(即用戶接入度)顯著提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高收入國家平均增長約21.6%,中國增長84.4%。柬埔寨的用戶接入度增長迅速,從2011年的1%增至2020年的78.8%。東盟成為繼中國、印度及美國之后的第四大互聯網用戶聚集區。2019年,東盟十國互聯網用戶日均上網時長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泰國的互聯網用戶更是以日均5小時13分鐘的時長位居全球互聯網使用時長第一。
2020年,除印尼、緬甸和老撾之外,RCEP區域的用戶接入度均高于56.7%的世界平均水平。韓國、中國分別高達96.5%和70.6%。二是數字經濟在RCEP高收入成員國中的應用程度更高。2017年,世界網上購物和網上理財的用戶占比分別為29%和25%。RCEP區域中,新西蘭、韓國與澳大利亞位于第一梯隊,其中,新西蘭網上購物和網上理財的用戶比例相對較高,分別為80%和74%。中國雖然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可觀,但人口基數較大,數字經濟上述領域的應用遜于第一梯隊。鑒于中國近兩年大力推動農村基建,未來數字經濟普及度有望顯著提升。
三、RCEP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的跨國比較
麥肯錫報告顯示,信息通信技術、媒體和金融等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本較低,具有相對較高的數字化程度。零售業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的資產數字化程度較高,從業人員的數字技術掌握程度也優于其余產業。數字化轉型緩慢、成本較高的產業主要為本地化程度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例如教育、娛樂、醫療和建筑等。一方面,人工服務在教育和娛樂等行業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當前的科技水平難以進一步推動醫療和建筑等行業的數字化發展。以下我們重點研究當前RCEP數字經濟龍頭產業即信息通信技術、金融、零售和制造業等產業發展情況。
(一)信息通信技術產業數字化發展水平較高
RCEP區域的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發展水平整體較高,并且出口呈增長態勢。信息通信技術產業涉及電子信息制造業、基礎電信業、互聯網行業和軟件服務業,該產業的硬件設施、普及程度和發展潛力可以通過電信基建、網絡覆蓋范圍和計算機教育水平進行衡量。在發展程度上,據國際電信聯盟測算,RCEP區域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發展靠前的國家包括韓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分別位列第2、10、13、14和18位,美國則排在第16位。
在核心產品上,韓國在存儲芯片和芯片代工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且近一半的芯片銷往中國;日本主要出口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并長期保持在芯片產業鏈上游的位置。在貿易出口上,中國具有明顯優勢。2017年,全球信息通信技術出口規模同比增長24.2%,創2005年以來新高。其中,RCEP地區出口占全球的11.4%,中國占比為5%,新加坡為2.1%,菲律賓、韓國和日本占比均在1%左右。
(二)金融業數字化發展與風險防控齊頭并進
目前,金融產業數字化主要體現在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發展,中國在各方面均處于RCEP成員國前列。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基于移動網絡、云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如在線金融服務、智慧金融等)普及程度逐漸提升。不過,互聯網金融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將傳統金融業務與移動支付、投資、信息中介服務相結合,在降低金融中介準入門檻的同時,也大幅增加了借貸風險。
2011—2017年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在經歷了飛速發展后出現爆雷,P2P網貸平臺數量由高峰時期的近6000家降為零,互聯網保險滲透率從2015年的9.2%降至2017年的5%。RCEP其余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則相對落后,日本、韓國的國內網貸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東南亞各國受互聯網用戶接入度低的影響,其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也相對滯后。在互聯網金融浪潮之后,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崛起。科技金融以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為主體,通過金融服務推動科技創新。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和科技部門分別出臺政策推動商業銀行支持科技企業創新發展,促進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投貸聯動等金融產品的研發,并且通過推出多種保險產品,提供科研保障,鼓勵科技創新發展。
自2015年起,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創業投資市場,規模僅次于美國。東南亞的區域網絡和科技發展也相對迅速,2021年第一季度,88%的風險創投交易資金流向剛起步的互聯網和科技公司。與科技金融不同,金融科技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推動金融服務創新,其主體包括科技公司、互聯網企業等高新技術企業。RCEP區域的金融科技發展呈增長趨勢,但各國的金融科技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
一是金融科技投資總額不斷增長。2021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總額同比增長了12.6%,亞太地區的金融科技投資從2020年下半年的45萬億美元增至2021年上半年的75萬億美元。
二是金融科技企業呈協同發展態勢。在全球前100家金融科技企業中,RCEP地區占34家,并且擁有全球5大金融科技企業中的前4家。其中,中國以10家企業的絕對優勢成為RCEP區域的領頭羊,印尼的金融科技企業GoJek通過并購當地電子商務公司Tokopedia保持擴張勢頭,越南和柬埔寨也均有金融科技企業上榜。
三是金融科技用戶滲透率差異較大。2019年,中國和印度的金融科技用戶滲透率均為87%,并列全球第一。韓國和新加坡的用戶滲透率為67%,在RCEP區域僅次于中國,略高于全球平均比率64%。澳大利亞和日本的滲透率則相對較低,分別為58%和34%。為推動金融科技創新、防范潛在金融風險,RCEP各國政府采用了多項監管措施。
一是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監管沙盒”是金融科技的新型監管機制,最早由英國于2016年提出。在RCEP區域,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于2017年1月提出開展“監管沙盒”機制,中國也于2019年在北京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推動構建中國的“監管沙盒”機制。
二是加強金融科技底層技術使用的監管。金融科技技術在提升效率、促進普惠金融的同時,會威脅數據隱私與網絡安全,引發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領域的倫理與公平性問題。目前,中國已就大數據使用、物聯網、云計算、聲紋識別等技術,制定《數據安全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與多家金融機構共同建立的Veritas項目于2021年5月啟動,以評估金融科技企業使用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等技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三是制定金融科技相關領域的從業準入標準。金融科技應用領域可以劃分為存儲與借貸、集資、資產管理、清算以及保險五大類,涵蓋數字銀行、金融科技資產負債表貸款、股權眾籌、智能理財、電子支付、加密資產等領域。澳大利亞規定,金融科技企業進入智能理財業需要從澳大利亞證券與投資委員會(ASIC)獲取許可證,并且個人客戶持有的產品金額具有一定限額。
(三)零售業數字化發展開創區域消費新模式
零售業數字化主要體現為互聯網新零售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發展將傳統的門店消費轉為線上消費,大數據技術通過收集購買和瀏覽數據,分析消費者偏好實現產品的精準推送,使得消費需求逐漸從需求導向變為供給驅動。隨著技術革新加速供應鏈升級,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零售產業模式也逐漸成型。未來,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將是推動新零售產業模式的兩大因素。
四、數字經濟助力RCEP區域經濟發展與經貿融合
為推動RCEP區域的數字化發展,多數成員國制定了明確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具體而言,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量子計算等信息技術研發,納入未來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越南將重點加大5G網絡、數據中心等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數字經濟架構;中國、日本等國還致力于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速各部門數字化轉型;新加坡、印尼等國則將開展技術人員培訓、培養數字技能人才作為發展重點,以提升信息技術人力資本,保障信息技術的人才儲備。
RCEP成員國將加強區域層面數字經濟監管,為區域數字經濟健康、協同發展保駕護航。一方面,RCEP成員國在跨境數據監管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在信息采集、數據確權與定價、跨境數據流動上,完善數據管理機制,保障成員國的信息安全與國家利益。另一方面,建立區域層面監管機制,有利于維護公平競爭環境,避免大型跨國企業壟斷與惡性競爭,統一區域數字經濟治理框架與體系,形成健康、有序的區域數字經濟生態圈。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數字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將通過貿易、投資等渠道帶動老撾、緬甸等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彌合RCEP成員國發展水平差異,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阿里研究院.建設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阿里巴巴經濟體的實踐.2019.
[2]阿里研究院,畢馬威.2018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18.
[3]江小涓.“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治理重點.上海企業,2020(11):56—57.
[4]林躍勤.新興國家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4(04):105—108.
[5]任玉娜.中國—東盟共建數字絲綢之路:現狀、動力與挑戰——基于數字經濟的視角.全球化,2020(03):79—90+134.
[6]向書堅,吳文君.OECD數字經濟核算研究最新動態及其啟示.統計研究,2018,35(12):3—15.
[7]楊路明,施禮.“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研究.中國流通經濟,2021,35(03):54—67.
[8]尹振濤,范云朋,費洋.韓國“監管沙盒”機制:政策框架、政府職能與啟示.全球化,2021(02):74—88+134.
[9]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中國科技金融生態年度觀察2020,2020.
作者:李穎婷 廖淑萍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jlw/29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