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從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經濟發展、人口數量、地理面積四個方面出發,構建中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評價體系,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綜合發展水平、協調狀況與發展路徑進行分析。研究表明:2008-2018年,我國公共體育資源綜合水平明顯提升
摘要:從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經濟發展、人口數量、地理面積四個方面出發,構建中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評價體系,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綜合發展水平、協調狀況與發展路徑進行分析。研究表明:2008-2018年,我國公共體育資源綜合水平明顯提升,全民健身時代的體育強國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水平,處于基本協調與中度協調水平之間,具體呈波動緩慢上升的趨勢發展。年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從高到低依次為東北、東部、西部與中部地區。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綜合水平落后于現有經濟、人口發展水平,是導致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失調發展的主要成因。據此提出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同發展、合作發展、補償發展的具體實施路徑,旨在為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我國群眾體育事業協調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公共體育資源;區域協調發展;評價;耦合協調模型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黨中央統籌協調我國經濟發展格局與資源分布、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2019年,習近平同志在《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文章中,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新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1]。
體育教學論文:網絡化治理視域下公共體育服務協同供給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指明:為加快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新方向”[2]。促進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是加快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維護公民體育健康權益,促進“全民健身”及“健康中國”等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但區域資源發展差距大、實際需求與現實發展不匹配等問題卻成為實現我國公共體育事業協調發展的現實阻礙[3]。
因此,探討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狀況和實踐路徑是化解公共體育資源供需矛盾,促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關鍵。從目前情況看,相關研究聚焦我國體產經濟與區域經濟,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地區人口與體育資源等協調發展問題,重點闡述了區域經濟與體育產業發展的協同關系[4]、協同機制[5]與協同機理[6];探尋了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方式[7]、發展模式[8]與發展路徑[9];分析了我國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的基本狀況[10]、內驅動力[11]與關鍵因素[12];探討了區域群眾體育與體育產業發展的失調問題及地區公共體育資源與群眾體育事業發展需求不匹配的公共矛盾問題。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多側重于定性研究,僅有少數學者通過灰色模型對個別區域群眾體育發展現狀進行了實證分析。從目前看,國內關于該問題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多聚焦于我國體育產業、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等領域。對于我國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特別缺乏對區域公共體育資源與區域經濟、人口數量及地理面積的綜合發展水平、協調發展狀況與協調發展路徑等問題的深入分析。
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其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地區人口數量、地區地理面積,不斷適應、相互協調的發展過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協調發展與區域經濟、人口及地理面積具有密切關系。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地區公共體育資源、體育健身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地理面積是資源健身場地設施配置及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的基礎保障,四者耦合發展是推動區域群眾體育事業協調發展的關鍵。
但由于我國地區發展差異較大,不同區域經濟、人口、地理面積、公共體育資源的供需情況不盡相同,公共體育事業發展的協調度亦有所不同。區域發展的非趨同性,要求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視具體的情況而定。因此,本文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出發,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水平與資源協調發展狀況。旨在為促進新時期我國區域群眾體育事業的協調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及現實參考。
1指標體系與研究方法
1.1 指標甄選
本文評價指標的甄選,以科學性、代表性、可比性為原則,從區域經濟、人口數量、地理面積與公共體育資源四個維度出發,初步選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指標44項。進而通過函詢對相關研究領域22位專家德爾菲詢函調查的兩輪反饋與修正,最終確定了包括24項指標在內的中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并利用熵權綜合評價法[13]。
1.2 研究方法
為全面反映區域公共體育資源與地區經濟、人口、地理面積綜合發展水平與協調發展狀況,本文運用熵權綜合評價法,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我國公共體育資源的綜合發展水平及區域協調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目前該模型已被該領域多位學者應用于研究相關問題[14-15],二者對有效分析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發展問題具有獨特的統計學優勢。
1.2.1熵權綜合評價法
運用熵權綜合評價法,測度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狀況具體結合我國區域經濟、人口、地理面積與公共體育資源發展指標數據,客觀賦予相關指標權重,得到區域發展的綜合指數,科學地評價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綜合發展狀況。
1.2.2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協調度模型是反映多個評價對象間相互作用與協調發展的物理測量模型[16]。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發展的耦合度,具體指區域經濟、人口、地理面積與公共體育資源之間相互作用的水平值,協調度是四者相互協調發展的水平值[17]。
1.3 數據來源
本文2008-2018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包括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地理面積與公共體育資源發展數據,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社會統計年鑒》和《中國體育事業年鑒》的官方數據,具體區域劃分依據國家統計局的劃分標準[19],將我國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與東北四大地區域,區域發展數據通過各省市自治區發展數據整理計算獲得,并以此為實證依據對我國區域公共資源協調發展狀況進行分析。
2結果分析
2.1 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狀況分析
2008-2018年我國經濟、人口、地理面積與公共體育資源的綜合發展水平總體增長顯著,綜合發展指數由2008年的0.122波動增長至2018年的0.163。其中,漲幅最大的是公共體育資源發展水平,綜合指數由2008年的0.114直線上升至2018年的0.165,具體呈現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漲幅特征與我國綜合發展水平基本吻合。這表明,全民健身時代的體育強國建設卓有成效。
特別是隨著“全民健身”與“健康中國”雙輪戰略的有效驅動,各省市自治區積極以國家政策為導向,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全面發展群眾體育事業,“體育場地建設工程”和“全民健身活動普及工程”的深入開展,從而促進了我國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但不可忽視的是,雖然我國公共體育資源發展速度較快,但與經濟、人口的綜合發展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增長速度最快的是東北地區,2008-2018年,年均增長率為0.021%;其次是中西部地區,年均增長率均為0.018%。近年來,我國“東北振興”與“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東北與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了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發展水平的迅速提升。但從省均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情況看,最高的依然是東部地區,綜合指數為0.212。盡管東北與中西部地區公共體育資源提升速度較快,但與東部發達區域的綜合發展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2.2 區域公共體育資源耦合協調發展狀況分析
(1)從全國看,2008-2018年,我國公共體育資源、經濟、人口與地理面積的協調發展狀況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對較小。協調指數由2008年的0.163,增長至2018年的0.189,年均增長率僅為0.007%,發展水平處于基本協調與中度協調之間。從我國經濟、人口、地理面積與公共體育資源的發展情況看,公共體育資源發展水平與經濟、人口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大、不協調、不適應等問題是導致其協調發展速度提升緩慢的主要成因。
此外,四類要素的耦合度明顯高于協調度且發展趨勢處于同步提升狀態,也從側面說明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協調發展與經濟水平、人口數量、地理面積密切相關。為深入分析我國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狀況,將我國東部、中部、西部與東北區域及各省市自治區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水平以25%為臨界點,劃分為高度協調性[0.2001-0.2500);中度協調型[0.1701-0.2000];基本協調型[0.1501-0.1700];中度失調型[0.1001-0.1500];極度失調型(0.0001-0.1000]等五種類型。
(2)從區域看,2008-2018年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雖然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發展,但協調發展水平依然相對較低,區域平均協調指數為0.165,處于基本協調發展狀態。其中,年均協調發展水平最高的是東北地區(HI=0.191)處于中度協調發展狀態;其次,是東部地區(HI=0.165)與西部地區(HI=0.160),處于基本協調狀態;而水平最低的是華中地區(HI=0.143),處于中度失調狀態。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協調度也同樣相對較高;而綜合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協調度也相對較低。這說明,綜合發展水平較高地區有利于促進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協調發展。
、贃|北地區,2008-2018年,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水平增長幅度較大,具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發展,協調發展指數年均增長率為0.009%。東北地區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促進了區域經濟、人口、地理面積與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特別是遼寧省,近年來依托地區競技體育與體育產業的發展優勢,迅速開展群眾體育事業,并有效地帶動黑、吉兩省公共體育資源的高質量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人口、地理面積與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跂|部地區,2008-2018年,公共體育資源協調協調發展水平增長幅度相對較小,具體呈現緩慢上升趨勢發展,協調發展指數年均增長率僅為0.005%。
雖然增長速度較慢,但相較于中西部地區依然處于相對較高的協調發展水平。東部區域地處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相對較快,從而有效帶動了區域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與發展,推動了協調發展水平的提升。但從綜合發展水平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水平明顯低于人口與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因此,公共體育資源與地區經濟、人口發展不匹配是導致其協調發展速度提升緩慢的主要成因。
、畚鞑康貐^,2008-2018年,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水平增長幅度相對較大,具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發展,年均增長率為0.008%。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對該地區公共體育資源的協調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有效推動了區域經濟、公共體育資源設施配置數量的提升,從而促進了西部地區公共體育資源與經濟、人口、地理面積協調發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但受過往區域經濟、人口與公共體育事業發展水平的影響,致使其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水平依然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
④中部地區,2008-2018年,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水平增長幅度相對較大,具體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快速發展,協調發展指數年均增長率為0.009%。雖然中部地區近年來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水平整體有所提升,但從過往協調發展水平情況看,依然處于中度失調的發展狀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水平過低是制約其協調發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3)從省域看,2008-2018年來我國省域公共體育資源的協調發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依然有近半數的省市自治區處于失調發展狀態。截止到2018年,我國有16個省市自治區處于協調發展狀態,其中,6個省域自治區處于高度協調發展狀態;5個省域處于中度協調發展狀態;5個省域處于基本協調發展狀態。
此外,有15個省域處于失調發展狀態,其中,云南、安徽、福建、新疆、江西、吉林、重慶與西藏等省市自治區處于中度失調發展;北京、青海、寧夏、天津、上海、海南與西藏等省市自治區處于極度失調。從省域情況看,協調發展的省市自治區多數位于東北與東部地區;失調發展省市自治區多數位于中西部地區。由此可見,省域公共體育資源的協調發展對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3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
近年來,我國公共體育資源綜合發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發展水平與經濟、人口發展水平之間不匹配的矛盾問題,依然阻礙著其協調發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各區域在公共體育資源配置過程中,應以貫徹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為指導方向,以體育強國建設為總體發展目標。
依托黨中央、國務院推出的各地統籌推進、協調發展的重要決策部署,積極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路徑,加快推進區域經濟、人口、地理面積與公共體育資源的協調發展。根據地區發展實際,探索區域公共資源協同發展、合作發展與補償發展的建設路徑。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公共體育事業協調發展,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推動體育強國建設提供路徑選擇與實踐參考。
3.1 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同發展路徑
區域公共體育資源與經濟、人口及地理面積發展水平的差距大、不匹配等矛盾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協調發展。因此,在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供給過程中,要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區域人口發展數量與全民健身的具體需求,結合區域地理面積及地域空間分布特征,合理配置公共體育資源,促進區域公共體育資源與經濟、人口、地理面積之間的協同發展。
第一,建立區域經濟與公共體育資源協同發展新機制。政府部門要準確把握制度建設的原則和方向,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推動區域經濟與公共體育資源深度融合發展,從公共體育資源配置與市場改革出發,積極完善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的市場供給機制、區域合作供給機制,同時強化政府的監督保障機制,確保區域經濟與公共體育資源高效協同發展。在全面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增加公共體育事業發展投入,保障公共體育設施的投資建設、生產經營與產品研發,從而有效提升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供給水平,逐步扭轉區域經濟與公共體育資源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促進區域經濟與公共體育資源的協同發展。
第二,健全區域人口與公共體育資源協同發展新格局。政府部門應結合地區人口與公共體育資源發展實際,逐步形成地區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區域共同發展的公共體育資源協調供給新格局,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供給水平,在有效滿足大眾體育健身需求的同時,促進區域公共體育資源供給水平與人口數量及體育健身需求的協調發展。
第三,優化區域公共空間與公共體育資源配置新結構。政府部門應該根據地區公共體育空間與資源配置現狀,推進區域公共體育空間與資源均衡配置,優先解決突出矛盾與重大問題。在實際工作中需注重群眾觀念,不斷優化調整地區公共體育空間與資源配置結構,促進緊密型區域公共體育空間內部資源配置種類、內容與結構的優化配置,提 升公共體育空間資源配置水平與利用效率;強化松散型區域資源配置,加快推進公共體育空間內部資源配置水平與空間結構的協調發展,從而有效促進區域公共體育資源與地區發展經濟、人口及地理面積的協調發展。
3.2 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合作發展路徑
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合作互補發展是促進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目前看,區域內部省域間公共體育資源的發展差距,依然是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積極探索區域合作與區域互補發展新路徑。重點加強華北地區(京津冀)、華中地區(豫湘鄂)、東北地區(黑吉遼)、華東地區(長江經濟帶)、華南地區(沿海邊線)以及西南地區(川藏沿線)等省域間公共體育資源合作供給的層次與水平。
促進區域、省域內部城市群體之間在公共體育事業協調發展中的緊密合作,重點突出省域內部城市間在公共體育資源供給過程中的產業分工、設施建設、服務共享、問題治理與創新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協調聯動。積極探索省域間公共體育資源協調供給模式,鼓勵圍繞公共體育事業協調發展,成立多種形式的區域公共資源協調發展與共享發展的區域聯盟,建立跨區域、跨行業的企業、技術、人才等公共體育資源合作供給平臺,實現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綜合發展與協調發展水平的共同提升。
各省域政府、市場與社會在區域公共體育資源供給中,應打破地方行政壁壘,積極建立跨省域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公共體育資源合作供給新機制,發揮區域內部省域合作在區域公共體育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協同供給作用,充分利用各省特有建設與資源優勢,創新不同省域間公共體育資源合作供給的新模式與新方式,形成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工作供給與協調發展新格局。其中,需特別加強中西部地區省域間公共體育資源的供給合作,健全統籌規劃、統一管理、合作共建與利益共享的區域公共體育服務合作供給新機制,促進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的有效供給與協調發展。
4結語
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與區域經濟水平、人口數量、地理面積密切相關,后四者的相互適應、相互協調對推動區域群眾體育協調發展,促進體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從資源協調發展的角度切入,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2008-2018年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發展的綜合水平、協調狀況、發展路徑等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探索了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的現實狀況,揭示了全新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并提出了新時期我國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新路徑。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第一,由于受到疫情影響,為我國體育場地普查工作開展帶來了困難,2019-2021年我國體育場地各省市自治區的具體分類數據并未被《國家體育事業統計年鑒》所收錄。
因此,本文研究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僅以2008-2018年發展狀況為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成果的前沿性。第二,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失調發展的形成機理、運行機制是什么?如何通過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區域公共體育資源協調發展等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J].中國注冊會計師,2020(1):5-6.
[2]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EB/OL].
[3]王家宏.我國體育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中政府職能作用的實現路徑[J].體育學研究,2018,1(3):5-14.[4]魏明濤.陜西省體育產業與全民健身協調發展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9,36(4):452-456.
[5]馬德浩.跨域治理:我國區域公共體育服務協調發展的新路徑[J].體育學刊,2019,26(6):63-68.
[6]張高華.我國冰雪體育產業非均衡協調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12):101-106.
[7]卞余琴,劉應.健康中國視域下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同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9(10):31-36+48.
[8]黃建華.“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之路[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2):46-54.
[9]華寶元.再論我國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關系——對習近平接見里約奧運代表團上的講話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5):105-110.
[10]何國民,沈克印.我國省級區域體育公共服務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10):56-62+74
作者:朱焱1,2,張佃波3,李洋4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jlw/2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