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環境保護方面論文研究我國環境監測理論,環境監測質量保證是環境監測中十分重要的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是一種保證監測數據準確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學管理實驗室和監測系統的有效措施,它可以保證數據質量,使環境監測建立在可靠數據
這篇環境保護方面論文研究我國環境監測理論,環境監測質量保證是環境監測中十分重要的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是一種保證監測數據準確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學管理實驗室和監測系統的有效措施,它可以保證數據質量,使環境監測建立在可靠數據的基礎之上。
《中國環境科學》本刊的任務是緊密圍繞我國重大的環境問題開展學術研究與討論,包括環境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環境戰略思想、環境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區域性環境污染綜合整治等.本刊歡迎全國各地、各部門環境科學工作者、大專院校從事環境科學領域研究的教師、學生和科技人員踴躍投稿.獲獎情況:國家期刊提名獎; 國家“雙效”期刊;第三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
【摘 要】隨著工業和科學的發展,監測含義的內容也擴展了,由對工業污染源的監測逐步發展到對大環境的監測,即監測對象不僅是影響環境質量的污染因子,還延伸到對生物、生態產生影響的環境因子。從信息技術角度看,環境監測是環境信息的捕獲、傳遞、解析、綜合的過程。只有在對監測信息進行解析、綜合的基礎上,才能全面、客觀、準確地揭示監測數據的內涵,對環境質量及其變化做出正確的評價。
【關鍵詞】環境監測 環境管理 監測目的 污染物 質量保證
1、環境監測的目的
環境監測的目的是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具體可歸納為:
1)根據環境質量標準,評價環境質量
2)根據污染分布情況,追蹤尋找污染源,為實現監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據。
3)收集本底數據,積累長期監測資料,為研究環境容量、實施總量控制、目標管理、預測預報環境質量提供數據。
4)為保護人類健康、保護環境、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制訂環境法規、標準、規劃等服務。
2、環境監測的分類
環境監測可按其監測目的或監測介質對象進行分類,也可按專業部門進行分類。
1)按監測目的分類
①監視性監測(又稱例行監測或常規監測)這是監測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廣的工作。
②特定目的監測
特定目的監測可分為污染事故監測、仲裁監測、考核驗證監測、咨詢服務監測。
③研究性監測(又稱科研監測)
研究性監測是針對特定目的科學研究而進行的高層次的監測。
2)按監測介質對象分類
可分為水質監測、空氣監測、土壤監測、固體廢物監測、生物監測、噪聲和振動監測、電磁輻射監測、放射性監測、熱監測、光監測、衛生(病源體、病毒、寄生蟲等)監測等。
3)按專業部門分類
可分為氣象監測、衛生監測和資源監測等。
3、常規監測
1)監測對象
環境監測的對象是指反映環境質量變化的各種自然因素、對人類活動與環境有影響的各種人為因素及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種成分。
2)優先污染物和優先監測
有毒化學物污染的監測和控制,無疑是環境監測的重點。世界上已知的化學品有700萬種之多,而進入環境的化學物質己達10萬多種。因此不論從人力、物力、或從化學毒物的危害程度和出現頻率的實際情況,人們都不可能對每一種化學品都進行監測、實行控制,而只能有重點、針對性地對部分污染物進行監測和控制。這就必須確定一個篩選原則,對眾多有毒污染物進行分級排隊,從中篩選出潛在危害性大、在環境中出現頻率高的污染物作為監測和控制對象。這一篩選過程就是數學上的優先過程,經過優先選擇的污染物稱為環境優先污染物,簡稱為優先污染物,對優先物進行的監測稱為優先監測。
在初期,人們控制污染是針對進入環境的一些數量大、毒性強的物質如重金屬等,其毒性多以急性毒性反映,且數據容易獲得,而有機污染物則由于種類多、含量低、分析水平有限,故以綜合指標COD、BOD、TOC等來反映。但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有些有毒污染物(其中大多數是有機物),可在極低的濃度下在生物體內積累,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嚴重甚至不可逆的影響。許多痕量的有毒有機物對綜合指標COD、BOD、TOC貢獻較小,但對環境的危害甚大,此時,常用的綜合指標己不能反映有機污染狀況。因此,在中期,常規環境監測中除了有綜合指標外,還引入環境優先污染物監測。二十世紀末期,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深入,用于環境監測的經費增加,優先監測指標增多,常規監測指標也大大加強,甚至部分被忽略的常規指標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3)主要監測項目
功能不同的環境,監測項目也有所不同,參考標準也相應變化。比如,對于生態環境要求較高的水體,監測指標一般有以下幾項:溫度、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揮發酚、石油類、鉛和糞大腸菌群等。這些指標中,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揮發酚、石油類、鉛的監測數據的準確度和精度都要求較高,操作條件要求也較嚴格。對于一些生態棲息地,甚至對水溫的檢測要求精確到0.01℃。
4、監測的一般過程
1)環境監測過程
環境監測工作一般遵循以下過程:
接受任務→現場調查→監測計劃設計→優化布點→樣品采集→運送保存→樣品的預處理→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等。在線自動監測系統投入使用后,部分指標的樣品采集、運送保存、樣品的預處理、分析測試過程實現了連續自動處理,數據處理以后的環節專業性較強,很少自動監測系統平臺在這方面有完善的功能。在分析測試和數據處理的中間有一個監測數據的預處理過程,即數據的統計處理過程,因為這個過程大部分是由數據采集設備在數據采集過程中完成或是干脆被舍去而往往被人忽略。
2)環境監測過程中的質量保證
系統執行質量保證計劃的最終目的在于:提供可滿足監測目且合乎質量要求的數據;將由于儀器故障及各種干擾影響導致數據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確保系統提供的數據有效、完整、準確、可靠且具有可比性。環境監測質量保證是對整個監測過程的全面過程管理,包括制訂計劃飛根據需要和可能確定監測指標及數據的質量要求;規定相應的分析監測系統。其內容包括:采樣、樣品預處理、儲存、運輸、實驗室測試儀器設備、器皿的選擇和校準,試劑、溶劑和基準物質的選用,統一測量方法,質量控制程序,數據的記錄和整理,各類人員的要求和技術培訓,實驗室的清潔和安全,以及編寫有關的文件、指南和手冊等。對于無人值守的連續自動監測系統,質量控制工作將是系統運行成敗的關鍵。因此正常運行過程中最低限度的質量保證工作,應包括下面一些內容:網絡的整體設計、具體采樣點選擇、子站的結構設計、采樣系統選擇、分析方法、監測儀器選擇、設備裝置的安裝和布局、標準的可追蹤性、標準工作、監測儀器日常零點及跨度值的檢查與調節、零點和跨度漂移控制限的規定以及相應的數據修正、監測儀器單點和多點標準頻次的規定和控制性檢查、預防性和彌補性的維護工作、數據處理方法及數據有效性的鑒別、監測數據的檢驗(精密度、準確度和完整性、代表性及可比性)、有關質量控制的文件管理。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jlw/8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