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為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2006年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確定了職業教育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方針,要求建立學校和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組織聯系制度,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同時又要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產
為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2006年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確定了職業教育“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方針,要求“建立學校和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組織聯系制度,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同時又要“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轉變”。上海船廠技工學校電子商務專業秉承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積極踐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與電子商務企業緊密合作積極探索“育訓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具有全面職業能力,適應電子商務未來發展的企業適用員工。
一、基于問題的探索
企業對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認同決定了其畢業生就業質量。職業學校畢業生與企業崗位需要匹配度不高的問題,一直橫亙于企業與職業學校之間。從企業角度看,匹配度不高主要體現在職業學校畢業生不能適應企業崗位工作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溝通與協作的能力不強、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強、工作主動性不強、集體意識不強、敬業精神不強等。上述不適應的綜合表現就是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不能匹配企業需求。在筆者的企業走訪調研中,企業普遍反映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旬刊)創刊于1993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一份綜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導性、學術理論性和應用服務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導全國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輿論工具,是服務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機構的主要陣地。
根據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員工培訓經驗,對職業學校畢業生崗位技能培訓比較容易,一般經過企業1-2個月的崗前培訓即可上崗,而對職校畢業生職業核心能力到企業入職后再培訓,則為時已晚。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學生心智成長密切相關,相對于專業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的時間較長,相關因素也更為復雜。如何使畢業生適應企業崗位需要,提升用人單位滿意度,使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并具有職業發展后勁?國家相關部委辦近年來出臺了許多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有效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職業人才?仍是職業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其中問題的癥結在于:
1忽視了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人才培養的前提條件。企業是社會經濟主體,其作為經濟盈利組織的本質客觀存在。企業即使參與人才培養也難免以企業利益為重,作為學校必須正視和面對。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的前提是最低限度不影響企業生產效益。
上海船廠技工學校上海200000
我國職業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在《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1917年5月發表)中指出:“夫職業教育之目的,一方為人計,曰以供青年謀生之所急;一方又為事計,曰以供社會分業之所需也”。
2學校教育脫離企業生產實際。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遠離社會生產實際,脫離就業崗位,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的實際情況。職業學校學生以初中畢業生為主,社會經驗不足,對職業崗位的認知比較缺乏。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不喜歡學習理論知識,學習主動性不高。校企合作教育內容流于空泛。在政府的相關政策激勵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對校企合作中企業的獲得利益認知不足,企業對合作學校學生企業實踐管理可投入的人力與精力不足,因此,企業在學生企業實踐中更關注學生的崗位生產效率,比較缺乏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訓與現場指導,從而導致了“合作教育”中缺乏對學
生職業核心能力培訓的內容。
3校企合作教育應“以學生為本”。學校與企業雙方由于對校企合作缺乏長遠計劃,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其實習內容大多根據企業的接受條件來安排,從學生角度的考量較少。由于學生企業實習地點比較分散,學校專業教學部門精力有限,難以全面顧及所有實習學生,學生在實習中的問題或困惑得不到及時幫助。上海船廠技工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積極探索“育訓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正是對于突破上述問題的實踐探索。
二、“育訓結合”強化職業能力
1職業能力構成
職業能力是從業者勝任職業崗位工作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國際職業教育領域通常將職業能力分為專業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專業能力是具體行業具體職業所需要的崗位工作職業能力。它決定勞動者能否勝任某一專業、某一特定崗位;而職業核心能力則是所有職業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具有共性的內涵,是伴隨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可遷移到任何領域應具備的能力。雖然目前對職業核心能力的描述不盡一致,但基本包括:學習能力、交流能力、
社會活動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基本能力
2“育訓結合”培養職業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做中教是真教,做中學是真學。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其實踐教育理論中提出,實踐是促進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唯一途徑,也強調“做中學”,在做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發現不足;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會反思、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因此才能實現知識的遷移與內化、心智在實踐的磨練中得以成長。“育訓結合”就是職業學校與企業密切合作共同構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在學校形式的人才培養中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加強實踐教學與企業培訓,充分發揮企業實踐對學生職業能力強化的效能。育人與培訓一體化的“育訓結合”人才培養,使學生在崗位培訓與實踐中掌握生產技能,也使學生心智得到鍛煉,學生在學習自信心、溝通交流、團隊合作、處理
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凸顯了1(學校)+1(企業)>2的效果。
1“育訓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含義
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場景。在真實的職業場景中,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角色產生感官認知。在實際工作場景中,學生通過實際工作任務,一方面可以實現將專業知識遷移到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處理,另一方面,對于實際工作中出現的非常規問題,學生從帶教師傅對問題處理的過程中學習到間接經驗,豐富自身的經驗積累。
2使學生切實感受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熏陶可以提升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同感,有利于明確學習目標。當然也可能產生非認同,即使如此,學生重新選擇職業的機會成本相對小一些。
3學生切身體驗職業崗位的專業性與復雜性。所謂專業性是指職業崗位要求的操作規范、標準和一定的專業知識。復雜性是指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實際工作會遇到一些非常規問題,需要積累一定的經驗加以處理。而處理非常規問題的經驗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默會知識與職業核心能力的集合。企業實踐使學生體驗職業崗位的復雜性一面則更為重要。
4促進職業核心能力養成。在企業實踐中,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帶教師傅密切關注學生的實踐行為,對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處理,并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使學生樹立工作信心。學生在實踐磨練中提高對職業核心能力的認知,有助于自覺加強自身鍛煉,形成提升自身職業核心能力的內在動力。
5增強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企業實踐中要完成實際工作任務,不僅要嚴格遵守相關工作制度、規范、標準的要求,還必須與上下工序或相關工作環節做好協調與配合,要服從工作安排,要處理各種意料之外的特殊情況等。學生通過學習-實踐應用-反思-再學習-再應用的反復循環,加深對工作的理解,增強學生實踐學習能力。
6增強學生學習驅動力。在企業實踐中學生對職業崗位有全方位的感知,不僅了解企業生產實際經營流程、崗位工作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具體要求,也了解了現實職業環境中的各種關系聯結,同時,對自身也有一定的認識。這些都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對如何學習提升自我有一定的規劃,為今后的學習與職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職業學校的專業教研組在學生企業實踐中承擔著管理、協調、評價的職能,確保學生企業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促進專業教學與企業實踐的緊密結合。
三、“育訓結合”機制設計
工學交替是“育訓結合”人才培養的基礎。所謂工學交替是職業學校學生的專業學習與技能訓練在學校與企業或者實訓場所的時間與空間發生交替的職業教育教學形式。本文提出的“育訓結合”是基于工學交替教學形式中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即在加強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更側重于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能夠高效工作、幸福生活的職業人才。
通常企業實習是學生到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相關崗位跟崗實操學習。一般而言,企業為學生安排與其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并指派帶教師傅,學生在企業師傅的帶教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后,通過企業實踐,在實際工作情境中進一步感知與體驗,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會處理工作中實際問題的方法,學會處理工作中的合作關系,學會與他人溝通,增強工作責任意識。但是在實際運行中,由于電子商務專業面向的崗位種類較多,學生所在崗位不同、帶教師傅的帶教經驗不同、學生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同等多種因素,需要學校方面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輔導,確保學生企業實習順利進行,并從企業實習中取得職業能力的長足進步。毋庸置疑“工學交替、校企融合”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必由之路。但是,如何使這條必由之路通暢,實現有效培養職業人才的目標,就需要每個職業學校結合自身特點、專業實際情況、合作企業條件等因素做出合理設計。
“育訓結合”模式設計需要考量以下要素:
1)企業參與育訓工作的前提。企業接納學生實習的經濟效益考量一般是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企業生產的人力需求;社會效益方面,能為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形成企業的人力資源儲備。
2)校企共同建立育訓管理制度。學生到企業實踐涉及到學生在校外學習與工作的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企業實習的作息安排、工作量安排、安全生產教育、生活安排、學習安排、工作補貼、帶教師傅安排、學校與企業的溝通聯系、學生實踐與培訓評價等。為此,學校與企業之間應就上述內容認真磋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利于學生企業實踐的學生實習管理制度,明確學校實習帶教教師和企業實習帶教師傅的工作內容與職責。
3)加強過程管理:在企業實踐與培訓中,學生需要適應企業的環境,適應崗位工作要求。所謂適應,對學生而言就有磨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企業帶教師傅和學校專業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幫助。為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工作與學習模式,首先要做好相關前期溝通工作,使學生了解到企業實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了解工作崗位的基本要求等。實習帶教教師與企業帶教師傅密切聯系,關注學生在企業實習的表現與狀態。對出現不適應狀況的學生及時給予幫助和輔導,經輔導后仍不適應工作崗位的學生給予適當調整和安排。
4)完善校企共同指導機制。校企共同指導機制是確保工學交替“育訓結合”人才培養有效實施的保障。具體包括:學校相關專業與企業首先明確學生工學交替的學習周期與交替教學的時間節點和空間安排;明確學生在企業實踐學習的內容與形式;明確每一位學生的企業帶教師傅和學校指導教師;明確學校指導教師與企業帶教師傅的各自分工與協作的內容與方式。定期以企業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為主題做專題培訓,強化學生對職業核心能力的認知與養成。
5)建立育訓評價與反饋體系:建立評價體系的目的在于“以評促學,以評促建”。對學生企業實踐學習的評價包括:
1)評價主體:學生、企業帶教師傅、學校指導教師、學習同伴。
2)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3)評價指標:結合企業實踐學習的具體情況確定評價項目與指標權重。
4)評價反饋:評價目的旨在促進學生企業實踐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實踐學習的反思與總結。因此,評價反饋應及時,并且注重非量化的內容反饋,在反饋中給學生提出進一步改進與提升的建議。
5)評價手段:采用信息化評價手段使過程性評價與多方評價便于實現,且易于積累育訓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建立在學校和企業雙育人主體的基礎上,雙方協作共同培養企業需要的職業人才。為確保這一模式有效運行,學校和企業應建立PDCA(計劃-執行-監測-反饋)的體系,不斷提升“育訓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輸出效果。
[1]李英.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策略和方法[J].職業技術教育,2007(22).
作者:任倩茹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ylw/2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