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內容摘要:語文作為中職教育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其德育功能在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此,新時期中職語文教師應肩負起語文教學的新任務,將德育教育有機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充分發揮出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促進中職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職
內容摘要:語文作為中職教育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其德育功能在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此,新時期中職語文教師應肩負起語文教學的新任務,將德育教育有機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充分發揮出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促進中職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職語文 德育教育 策略
葉圣陶先生講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1]。 ”中職生存在學習基礎相對薄弱,行為習慣差、綜合素養不高等問題。 為此,如何加強對中職生的德育教育,糾正他們的行為習慣,端正他們的思想態度是中職教育的重中之重。 語文作為中職院校的基礎學科,也是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平臺,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影響。 為此,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肩負起立德樹人的重任,將德育教育與語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以期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良好的職業人才。
一.中職語文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分析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基本的交際工具與信息載體,也是構成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語文學科正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一門課程,也是實施德育教育,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主要渠道[2]。 語文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組成的一部分。 學習語文能夠促進人格的完善、個性的發展。 德育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
語文教學論文:中職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的有效結合
中職語文教材中包括了大量德育素材,也蘊含著很多中華優秀文化,是傳播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 教材收錄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思想價值極高。 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要善于捕捉德育契機,將德育教育與語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方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也能引導學生更積極主動地開展語文學習,實現個人道德素養的提升。
二.中職語文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的對策
1.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主要途徑。 那么,可在閱讀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主題,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 以閱讀促進思考,達到德育的目的[3]。 以教學“夢與淚”這篇文章為例,筆者先讓學生以默讀、耳語等閱讀方式去初步了解課文,感知作者冰心是什么樣的人。 然后復讀課文,在筆者的指導下探索文章的寫作線索。 在精讀課文的時候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主要探究下列任務:
(1)作者“哭”在文章中心思想表現中所起到的作用。 (2)探究吳文藻去世時冰心先生的“哭”與“不哭”,她夢想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通過探究分析,結合筆者的總結引導,學生明白了冰心先生的夢與淚水交融在一起的背景正是祖國與中華民族遭遇屈辱與磨難的時候,文章表達出作者深深的愛國情懷,也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沖擊,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除了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外,還需對閱讀渠道進行拓展,春風細雨般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是有限的,因此,教師需拓寬學生的閱讀途徑,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使其更好地感知文中的人物與事件的觀點,從而實現自我教育。 在完成《項鏈》這一課教學后,筆者要求學生課后閱讀莫泊桑的其它文章,并重點推薦了《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并探究菲利普與老婆對弟弟于勒的不同態度,同時,對比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以及在項鏈中追求奢華的行為,進而使學生去思考何為真善美。 這樣學生在感知文章的過程中才能主動建立起正確的三觀,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
2.在寫作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 從字面意思來看,語文就是語言文學,要想學好語文,必須打好閱讀與寫作基礎。 因此,閱讀與寫作教學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可融入德育教育,達到德育的目的。 相對于語文教學的其它環節,寫作的自由度較高,既能鍛煉中職生的寫作能力,也能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4]。 語文教師可圍繞課文內容確定寫作主題,也可篩選新聞熱點作為寫作主題,供學生在寫作中自由發揮,表達個人意見。
以上都是開展德育教育的有效辦法。 比如,當完成《我的母親》的教學后,筆者確定了以“親情”為寫作主題,要求學生自由發揮以此寫作一篇文章,對象可以是父母、爺爺奶奶、也可以是自己的兄弟姐妹。 學生可以從親人的身上挖掘閃光點,或者講一講自己與他們發生的趣事。 這樣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逐步加深對“親情”的感知,從中看到家人對自己的包容與付出,進而也認識到自己應該也對家人保持一顆寬容、理解的心。 通過寫作能讓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語文教師可對學生的文章進行點評、指導,學生就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之后加以改正。
3.圍繞專業特點,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職業發展觀。 我們中職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型人才。 為此,中職語文教學必須圍繞職業教育的需求,在教學中滲透與職業生涯有關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滿足學生今后職業發展的需要。 由于世俗的偏見,職校生往往被簡單地歸為“藍領”群體。 因此,很多學生存在著一定的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棄,自我放棄。 對此,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出德育作用,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職業觀念。
在教學《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篇文章時,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去思考作者馬克思告訴青年的內容有哪些? 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任務,引導學生在文中去尋找答案,從而明白在職業規劃時應該如何去做,要克服虛榮心,挑選個人可以勝任的職業。 通過教學學生明白了為人類發展謀求幸福與追求自身的完美,二者并不沖突,相反利益是一致的。 而新時代所提倡的“中國夢與我的夢”與之不謀而合,每個人的前途與命運都與國家、民族的前途與命運息息相關。 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引導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合理的規劃。
4.在實踐中融入德育教育。 不同于普通高中語文課堂,中職語文課堂有更充裕的時間開展一些綜合性實踐活動。 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也能培養中職生良好的道德素養。 語文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節假日、紀念日組織相關主題實踐活動,將德育內容融入進來。 利用課堂或課后時間組織形式多樣的語文獲得,包括角色扮演、詩歌朗誦大賽、社會熱點問題調查等。 比如,組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征文演講比賽,鼓勵學生收集身邊感人的事跡,大力弘揚身邊的好人好事。 學生在做演講準備的過程中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美德,同時,融入個人的思想見解,并以演講的方式展示出來。
又如,組織“形象塑造”綜合實踐活動,圍繞學生對個人外貌形象與職業形象的關注,并結合道德形象,引導學生明白內在形象與外在形象同等重要。 又如,組織“貌與德,孰重孰輕”實踐活動,各小組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調查結果,分析身邊人的看法。 同時,開展辯論會,通過正反兩方的辯論引導學生對內外形象的認知,明白不能過度關注外表,而應更關注內在形象。 通過上述實踐活動既能調動中職生的參與積極性,也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他們的德育教育。
5.教師要起到榜樣示范作用。 所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生涯中的引路人,也是他們重要的學習對象。 教師個人的道德觀念與行為舉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5]。 為此,語文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實際,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示范作用。 一方面,語文教師要注意個人的言行,做到知行合一,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重視對個人行為習慣的規范,為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 通過自己的行動去逐步影響學生、熏陶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老師,長期下去就能促使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 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要加強學習,積極學習一些先進理念與道德規范,逐步提高個人的道德素養與思想層次。 這也能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打好基礎,使德育教育更加得心應手。
6.優化教學評價機制,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基于立德樹人的理念實施中職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從中職生的長遠發展出發,構建全新的評價方式來優化教學機制,豐富教學內容,并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 長期以來中職語文教學評價主要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準,未顧及到學困生的自尊,容易打擊他們的自信心,逐步消磨他們的學習熱情。 對此,語文教師需圍繞班上學生的實情,并從中職語文教學目標與要求出發,構建一套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實現自我更正。
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進步等情況。 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還可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方式,以獲得更為客觀公正的學生評價結果。 比如,在教學《畫里陰晴》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對這節課的體會,有什么收獲,師生共同分享自己對中西不同畫派的見解,進而調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在此過程中通過多媒體以圖文、數據等方式展示中式繪畫的輝煌,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感,并能培養學生形成較好的審美水平。 在教學結束后筆者除了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檢查外,還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了評價,從而得出了更為客觀的學生學習情況。 這不僅能為后續教學提供參考依據,也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加對語文的學習信心。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師要建立基于立德樹人要求的育人觀念,將德育教育有機融入到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思想教育,樹立起正確的職業觀與人生觀,能夠以更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去,力爭成為一個品德優良的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俞曉.中職語文教學中德育功能的有效發揮[J].現代職業教育,2019,(11):156-157.
[2]陳琿.中職語文教學立德樹人教育途徑探析[J].語文課內外,2020,(15)65-65.
[3]高澤慧.淺談德育教育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中外交流,2018,(52):138-139.
[4]趙鳳華.文以載道,德以載人——中職語文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2013,(4):54-55.
[5]游芳.關于中職語文滲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S3):629-629.
(作者:楊 亮;作者單位:榆林職業技術學院林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ylw/28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