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目的/意義]探析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圖書情報學術與教育活動,推動我國圖書情報學科建設與教育改革。[方法/過程]運用文獻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對該校情報學與圖書館學研究所的發展沿革、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就業前景等進行系統梳理,總結其開展圖書情報教育的
摘要:[目的/意義]探析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圖書情報學術與教育活動,推動我國圖書情報學科建設與教育改革。[方法/過程]運用文獻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對該校情報學與圖書館學研究所的發展沿革、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就業前景等進行系統梳理,總結其開展圖書情報教育的成功經驗與借鑒價值。[結果/結論]給出對我國圖書情報教育發展的幾點啟示:適應新文科建設需要,完善圖情學科體系;對標時代發展要求,優化教育教學模式;推進雙一流建設戰略,引導教育主體多元發展。
關鍵詞:布拉格查理大學;情報學與圖書館學研究所;圖書情報教育;發展沿革;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育改革
布拉格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Prague,CU)創建于 1348 年,坐落于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是歐洲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和中歐地區文化研究中心,也是 iSchools 的成員。該校在校生近 5 萬人,約占全國大學生人數的 1/6 [1]。CU 是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學,自建校以來共誕生了 4 位諾貝爾獎得主。目前,其教職員工中有一半以上屬于科研人員,每年的研究預算約為 32 億捷克克朗[2]。
CU 的圖書情報教育歷史悠久,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了緊密結合本國國情、理論聯系實踐、重視國際合作、關注學科前沿、聚焦社會熱點等特色。目前 CU 聚焦情報學領域,開展數字人文、數字鴻溝、知識庫、藝術信息、電子學習、課程現代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活動[3],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圖書情報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圖書情報教育也邁入了新的十字路口,面臨著轉型與發展的困境。
從紙質文獻、文獻情報轉向數字媒體、社會信息,在傳承的基礎上面向信息社會的需求,實現從“圖書情報”到“社會信息”的飛躍,已成為必然趨勢。目前國外不少大學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譬如圖書情報教育機構、研究領域、開設專業、教學科目等的更名,包括 iSchools 組織的興起都反映了這種研究和教育范式的轉變。因此,借鑒國外圖書情報教育的成功經驗,對豐富和發展我國特色的圖書情報教育事業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CU 的圖書情報教育正在全面邁向“大情報”階段,特色突出。據此,本文將對 CU 開展圖書情報教育的機構及其實施的教育活動等進行比較系統、全面的介紹,分析并總結出其對我國圖書情報教育的借鑒價值。
1 CU 的圖書情報教育機構簡介
CU 開展圖書情報教育的機構是其文學院下設的情報學與圖書館學研究所(Institute ofInformation Studies and Librarianship,捷克語縮寫 IISK),相當于“系”級建制。目前該所有 400 余名學生,20 余位專職教師。下文將從發展沿革、學術領域、研究團隊與機構 3 個方面對其進行系統介紹。
1.1 發展沿革
CU 早在 1918 年就開設了若干門圖書館學課程,這是其圖書情報教育的開端。1950 年,其文學院創立了獨立的圖書館學系,該系將研究重點放在文字、技術與生物(自然科學)特征上。此階段開設了圖書館學專業(Librarianship)及首批必修課,有全日制和函授 2 種學習形式,學制分別為 5 年和 4 年。自 1952 年起,該系獲準招收理科考生,后來發展成為了研究生教育。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運用,大大擴展了傳統的圖書情報學科領域,于是 CU 的文學院在 1992 年將原來的圖書館學系更名為 IISK,仍為系級建制,一直延續至今未變。IISK 是捷克共和國在圖書館學和情報學領域歷史最為悠久、綜合實力最強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1996 年,情報學(Information Science)研究生專業獲準設立;2006 年,新媒體研究專業開始招生;2015 年,IISK 加入 iSchools 聯盟,成為捷克共和國唯一入選 iSchools 的學院[4];2020 年,IISK 從采萊特納遷至吉諾尼斯。
1.2 學術領域
為了培養適應信息社會需要的專門人才,IISK 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堅持傳承、發展與創新相結合,將傳統的研究領域從圖書情報轉向涵蓋“情報和信息”的大情報學科——情報科學,認為它是跨學科性質的、持續發展的現代學科,并將對情報科學的研究限定在以下3 個特定領域[5]。
1)圖書情報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IISK 認為情報科學主要研究的是信息的產生以及社會處理、存取、轉換、分配和接收信息的規律。社會交往、信息溝通過程的安全有效需要有中介性的信息存儲機構提供支撐服務,而這必然離不開情報科學原理的運用。情報科學既要探討圖書館員研究的從中世紀到目前的手稿、善本和讀者藏書等問題,更要探討科學情報、研究數據、社會信息溝通、數字網絡環境與新媒體、合作信息系統等問題。而圖書情報學從字面看有兩種解釋,其一是情報科學的一部分:其二是情報科學與圖書館學的交叉領域。圖書情報學將焦點放在圖書館等信息存儲機構和科學交流上,主要研究社會中信息的產生、處理、存取、轉換、分配和接收問題。目前,IISK 的 LIS 重點研究的是數字媒體,包括數字圖書館、數據管理、信息搜索、知識組織等。
2)圖書文化(Book Culture)。圖書文化聚焦的是自中世紀至 20 世紀以來捷克圖書文化的理論與歷史。“圖書文化”源自于英國、法國和德國社會中形成的概念,其目的是把基于媒體歷史的探索與其他相關學科領域聯系起來。在圖書文化研究中,古書就是溝通媒介,需要分析其材料和文本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為此,既要探討圖書文化的發展演變規律,也要探討活版印刷史、讀者藏書史和圖書館史等。
3)新媒體研究(New Media Studies)。新媒體研究屬于人文、自然和技術學科的交叉地帶,它要探討新技術的社會影響和應用前景。該領域衍生出 3 個分支:①游戲研究。探討計算機游戲及其文化、社會和政治影響。②數字人文。人類社會的數字化過程已從數據的大量獲取擴展到數據內容的開發利用,該過程是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的新熱點。③藝術、文化與新媒體。研究藝術、新媒體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分析新技術在藝術領域應用的主要趨勢。
1.3 學術團隊與研究機構
IISK 現有 30 余位圖書情報、圖書文化和新媒體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含兼職)[6],組建了 3 個科研團隊。為了促進形式多樣的研究合作,它們均向社會開放,吸引信息機構、教育機構、非盈利組織與私人組織的專家等參加。IISK 基于這 3 個團隊設立了 3 個研究中心[7]:
1)圖書文化史中心。為打破文學院內部的系所界限,把圖書文化研究與情報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結合起來,IISK 成立了該中心,并與捷克科學院的信息服務機構和學術研究機構合作研究圖書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在 2015—2017 年期間該中心承擔了捷克科學基金會資助項目“哥特后期至文藝復興時期的捷克凸版印刷(第二卷)”的研究工作。此外,該中心的研究還涉及到 15 世紀文學、17 世紀的貴族圖書館和 20 世紀的純文學等。
2)信息行為研究中心。信息行為是指與信息來源和傳遞渠道相關的所有人為活動,如信息的收集利用、解釋分析以及數字素養提升等,這些都是成功適應信息社會持續變化的重要先決條件和關鍵生存能力。該中心研究信息搜尋、獲取、組織、存儲和檢索過程中的個人行為與社會問題,特別是信息技術對個人信息行為的影響和社會信息處理的全面轉型,包括數字鴻溝與受損群體、數字技術與青少年教育、信息技術與社會轉型、社交網絡與社會行為、社交網絡研究方法等,涉及到情報科學、新媒體、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等交叉領域。
3)新媒體研究中心。它是 IISK 與 CU 藝術學院聯合設立的,主要從事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量化自我、社交網絡、數字技術、音樂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工作。IISK 還與CU 數理學院、捷克科學院當代史研究所等開展合作,并基于語義網原理開發了在線求職APP 等[8]。情報學與圖書館學研究所的教育活動IISK 認為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著人類社會化的全面數字化,促進了信息管理、信息產業、科學交流等的發展,持續影響并改變著情報科學及其相關領域的教學內容。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IISK 將研究重點轉向社會信息領域,探索信息、技術和人員之間的關系。基于此,IISK 聚焦情報科學學科,面向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將原有的學士層次教育提升至碩士和博士層次[9]。同時,IISK 也很重視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設立了 Erasmus Mundus 交換生等項目,接受國外學生訪學留學,鼓勵本所學生出國訪學。
2.1 學士教育
目前IISK在本科階段僅設立了情報學與圖書館學(Information Studies and Librarianship,捷克語縮寫 INSK)一個專業,從 2002—2003 學年開始招生。該專業為 IISK 獨立開設,學制 3 年,可采取全日制或在職形式學習,用捷克語授課,通過課堂講授、分組討論、專題研討、實地考察、實習活動等方式教學。學生在 3 年內需學完基礎必修課、必修課和選修課(共計 156 學分),具備必備的實際工作經歷,在此基礎上完成國家學士考試和學士論文答辯還可獲得 24 學分,修滿 180 學分即可獲得學士學位。該專業旨在按照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需要,培養到信息機構或其他組織從事信息工作或為社會提供信息服務的專門人才,以及中小學圖書館的建設者和傳授信息技能的教育者等[10]。
INSK 的課程學習分為 3 個學習階段[11]。第一階段為 16 學分的基礎必修課,包括哲學導論、外語 I 級、外語 II 級學術閱讀、學術研討。第二階段是 91 學分的必修課,包括信息研究導論、文獻計量學導論、計算機科學導論 I、計算機科學導論 II、圖書文化 I、圖書文化 II、知識組織、目錄學、圖書館流程與服務、數字圖書館學、信息社會與閱讀、信息倫理與法律、信息檢索與評估、信息檢索方法、項目管理、信息存儲機構資金管理等,還有實習實踐、信息服務、畢業研討、注釋檢索等。第三階段為 4 組選修課,每組課程無需全部學完,學生可自主選學,但有最低學分要求。
第一組為信息組織類(≥16 學分),包括分類系統分析、特殊文獻編目、內容分析等;第二組為信息來源、服務和用戶類(≥15 學分),包括溝通技能訓練、信息行為研究、信息政策與信息經濟學、高效閱讀技巧等;第三組為信息技術類(≥15 學分),包括社交網絡、基礎編程與 SQL、網絡編程、信息存儲機構與移動APP 運用、數據庫實操、圖書館信息技術等;第四組為研究方法類(≥3 學分),包括社會科學方法導論、實地調查方法概論、語言語料庫應用入門和圖書文化研究方法導論。
IISK 的本科專業中傳統的圖書館學課程占比較少,更多的是信息管理類、方法技術類課程;授課方式以講授為主,兼顧小組研討、實踐操作等;授課內容雖以專業理論知識為主,但也通過開設溝通技巧、閱讀技巧、研究方法等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 3 年的學習,學生須系統地掌握實際信息工作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體現出其面向信息社會廣闊的人才需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定位。獲得學士學位的畢業生可選擇的就業崗位有信息與數據管理員,提供信息收集、處理、存儲、檢索和提供等服務的信息助理員,等等。另外,應屆畢業生還可以通過篩選考核后直接進入碩士階段繼續深造。
2.2 碩士教育
IISK 的碩士教育秉承傳承與創新的研究式教學理念,既要研究文獻古籍、圖書文化和圖書館史等傳統問題,也要探索社會中的信息溝通、科學情報、研究數據以及新媒體和合作信息系統等新生問題。為此,IISK 在 2018 年新設了信息、媒體與圖書文化(Information,Media and Book Culture,捷克語縮寫 IMKK)直讀碩士專業,它與此前再次通過認證的新媒體研究(New Media Studies,捷克語縮寫 SNM)直讀碩士專業聯系緊密[12]。2019 年,原有的 INSK 碩士專業停止招生,新的 IMKK 專業開始招生[12]。值得一提的是,碩士階段的選修課程相比學士階段有較大提升,學生有更大的學習選擇空間;同時,減少了綜合素質類課程,增加了講授形式的專業理論知識教學。
2.2.1 信息、媒體與圖書文化碩士專業 IMKK 專業基于人、媒體和信息之間的關系開展情報科學教育,同時聚焦信息行為和圖書與媒體文化發展等問題。該專業由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學制為兩年。學習形式有兩種:由 IISK 獨立培養進行全日制或函授學習(共96 學分),由 IISK 與 CU 藝術學院聯合培養并采用全日制和雙課程形式學習(共 54 學分)。
用捷克語授課,2 年內學完基礎必修課和選修課。達到規定的總學分后參加國家碩士畢業考試,并通過碩士論文答辯,即可獲得碩士學位。IMKK 的學習方式有獨立課程或聯合課程兩種。獨立課程是指學生可以將該專業與藝術學院公開發布的另外一個直讀碩士專業結合起來進行學習,其必修課程有情報科學 I、情報科學和圖書研究文獻研讀、研究方法和碩士論文研討等,共計 20 學分;聯合課程除了要學完這些必修課之外,還要繼續學習情報科學 II 知識表達、實習實踐,共計 31 學分。不過,碩士論文只能依據學生在入學時就已選擇的主修專業進行撰寫。IMKK 提供兩個選學模塊:“現代技術、信息資源與服務”和“圖書文化”。
前者包括應用業務信息系統、數字人文原理、教育信息支持、學術信息支持、文獻研究方法、信息編碼、語義與邏輯等,共 34 學分;后者包括 15—18 世紀印刷史、歷史館藏運用及其特征、現代古文字學、圖書插圖與工藝技術等,共 34 學分。IMKK 獨立培養碩士除了選修上述一個模塊之外,還需學習三組課程,分別是信息行為、閱讀與社會(≥12 學分),館藏策展與管理(≥16 學分),外語 II 學術閱讀(≥3 學分)。培養 IMKK 碩士既是為了滿足社會對新型信息人才不斷增長的需求,也是為了實現iSchools 組織確立的引領和推動信息領域發展、為信息領域的共同挑戰提供支持和解決方案的宗旨。獲得 IMKK 碩士學位的畢業生可選擇的就業崗位有專業數據庫管理員、數據與信息分析師、文化遺產資源管理者、手稿和稀有畫作研究與管理專家、數字檔案管理員、信息分析師等。相較于 INSK 學士畢業生,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管理層的工作。
2.2.2 新媒體研究碩士專業 SNM 是 IISK 在 2006 年就開設的碩士專業,屬于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的交叉領域,聚焦 Web 2.0、大數據、社交網絡等問題。它將傳統和新式文化信息聯系起來,融入哲學、美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知識,探索新媒體技術對當代哲學、藝術、視覺文化、網絡文化等的影響[13]。SNM 學制為兩年,采取全日制形式學習,學生可以申請與文學院的其他碩士專業結合起來進行聯合學習,用捷克語授課,教學方法有課堂講授、小組討論、專題研討、實地考察、實踐活動等。
學生在 2 年內學完所選課程,修滿 120 學分后參加國家碩士畢業考試,通過畢業答辯即可獲得碩士學位。SNM 學習分為兩個階段[14]。第一階段為必修課,共 70 學分,包括當代哲學、當代視覺文化、情報科學 I、新媒體研究 I-III、新媒體研究文獻閱讀 I、情報科學 II 知識表達、交互設計原理、專業實習 I-II、研究方法、演講與教學技巧、畢業論文研討會等。
第二階段為 4組選修課,每組課程不要求全部學完,但需達到最低學分要求。第一組為數字人文類(≥4學分),包括社會科學與數字人文、新媒體文學、數據可視化、數字時代與數字人文;第二組為藝術、文化與新媒體類(≥4 學分),包括博物館與新媒體、技術心理、數字媒體與教育、數字技術和新型學習文化、圖表處理技術、媒體藝術與考古等;第三組為游戲研究類(≥8 學分),包括游戲研究 I-II、電腦游戲開發等;第四組為外語 II 學術閱讀類(≥3 學分)。完成上述兩個階段的學習累計可獲得至少 89 學分。IISK 設立 SNM 專業的目的是拓展傳統學科的研究領域和應用范圍,聚焦數字技術、數據和信息、社交網絡分析、社交媒體營銷和教育游戲模擬等的開發與研究,探索新技術的社會影響及其應用前景。該專業除招收圖書館學背景的學生外,還大量招收新聞學、美學、營銷傳播、信息技術等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培養社會急需的掌握情報科學知識和信息技術能力的人才。
2.3 博士教育
IISK 在博士教育階段只設立了情報科學一個專業。博士生需要全面、系統、扎實地掌握情報科學理論知識,具備將情報科學方法應用于社會信息研究和活動的能力,包括開發和應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識別用戶信息需求等。博士專業報考者需提前提交博士論文寫作計劃、個人簡歷和主要研究方向報告,材料經審查合格后參加入學考試,主要考查考生在所選領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等情況[15]。
博士專業的學制為 4 年,可采取全日制或函授形式學習,用捷克語授課。博士生在 4 年內完成基礎課程學習、博士學位論文寫作、專業學術研究等學習任務,通過博士期間的各項考核和畢業論文答辯后,可獲得博士學位。博士生一般要通過 6 項考核[16]。①強制性測試。博士生在完成個人學習計劃后方可參加測試,內容包括外語、哲學、理論方法、檢索方法和學術論文答辯,且應在前 3 個學年全部通過。②博士研討。博士生需參加每月 1 次為期 1 天的集中討論,匯報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進展情況,以保證博士生之間以及他們與導師之間建立定期聯系。全日制博士生必須參加全部研討活動,在職博士生每學期至少要參加 1 次。
③中期答辯。博士生需在完成學位論文80%的撰寫任務后進行中期答辯,目的是展示論文成果,吸收同學和老師們的修改意見。④專業活動。博士生應在專業期刊、會議文獻等上發表 1 篇學術論文,參加 1 次國內或國際專業學術會議,參加校外實習,參與學術研究、實地考察。⑤國家博士考試。考試采取面試形式,具有座談會的性質。⑥畢業論文答辯。博士階段的考核制度與本碩階段有較大區別,多以考查、答辯、研討和實踐等方式進行,考核內容一般不涉及專業理論知識,重點是評估博士生的學術能力和實踐能力。情報科學博士畢業生可從事專業性更強的工作,是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研發部門、政府部門等需要的高端專門人才,他們掌握高級檢索方法,能運用全球信息庫對數據和信息進行選擇和分析,是負責信息資源管理和數據庫研究、開發與建設的高級信息主管和各級各類信息部門的高層管理者等。
2.4 Erasmus Mundus 教育歐盟委員會
在 2003 年設立了一個名為 Erasmus Mundus 的高等教育項目,由歐盟及其成員國教育部門等聯合資助[17],旨在促進歐盟國家的大學生交流以及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創新和國際化。
2005 年 CU 開始實施 Erasmus Mundus 碩士交換生教育,2014 年開設了 Erasmus+ Key Action 1 聯合碩士學位項目[18]。為了配合上述項目的實施,IISK 推出了面向其他歐盟國家學生的 Erasmus+Courses 交換生學習項目。申請者需先在學習信息系統中查看每個學期開設的課程情況,IISK 會根據申請人數對課程進行適當調整。Erasmus+Courses 共開設了 8門課程:圖書歷史與數字人文、信息行為研究導論、應用項目管理、游戲研究導論、當代游戲研究問題(均為 4 學分),數字技術與新型學習文化(6 學分),捷克共和國學術圖書館(8 學分),媒體與文化研究——概念、傳統與前沿(5 學分)。
大多數 Erasmus Mundus課程都設在冬季學期[19]。Erasmus Mundus 交換生項目不僅關注學生的教育學習,也重視對他們的生活服務[20]。CU 為交換生提供配有浴室和廚房的宿舍及寢具、日常生活用品,供應能滿足不同國家學生口味的自助餐。此外,還為交換生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和貨幣兌換服務,良好的醫療保障。為了幫助交換生盡快提高學習和溝通效率,愉快完成學習任務,IISK 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為每位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的交換生指派 1 名本所學生作為其伴學伙伴,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各種實際問題;提供捷克語和英語的免費課程。
3 CU 的經驗及其對我國圖書情報教育的啟示
信息社會和大數據時代,面對著海量數據,需要大量的新型信息人才,這給傳統的圖書情報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傳統圖書情報教育只有抓住機遇完成轉型,才能輸出社會急需的信息專門人才。為此,應把培養目標從依托文獻情報的“耳目、尖兵、參謀”類技術支持型人才[21]擴展為基于大數據和社會信息進行分析處理與戰略規劃類的管理決策型人才。在這方面,國外的不少大學已經率先進行了探索[22]。CU 的圖書情報教育堅持傳承,瞄準信息社會和數字時代的人才需求,主動進行探索、創新和轉型,這些做法對我國的圖書情報教育發展具有較好的參考借鑒價值。
3.1 適應新文科建設需要,完善圖情學科體系
3.1.1 在守正與創新中調整學科領域 學科和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變化。IISK 分析了自己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針對信息社會的需要重新界定自己的研究領域,認為自己從事的是情報和信息研究,應從歷史、文化和信息等視角探討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乃至更廣泛的信息、人員與技術之間關系。基于此,IISK 兼顧守正與創新,將學術活動集中在 3 個子學科領域:①圖書情報學——既要研究傳統的文獻情報,更要面向數字時代聚焦社會信息;②圖書文化——基于媒體歷史和文化視角探討在文化和歷史持久浸潤下的傳統媒體;③新媒體研究——把研究對象從傳統媒體擴展到新型媒體。
IISK 在堅持傳承的同時,按照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全面轉向情報信息領域,將自身的學科優勢與目前捷克國家對人才的需求結合起來,面向“大情報”與“社會信息”,設立了覆蓋上述學科領域的 3 個層次 4 個教育專業。我國圖情檔學科也要根據“新文科建設”和學科轉型升級的需要,強化學科內涵和學科體系建設。例如,可以借鑒 IISK 的做法,結合國情并在明確新文科建設目標的基礎上,在現有的“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下增設目前國內社會認可度較高的“信息管理”或“信息資源管理”等二級學科,以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有效融合,逐步向“大情報”與“社會信息”轉型,但同時保留傳統的圖書館學、檔案學等二級學科,以正視自身的歷史和根源[23]。同時,與學科的變動相適應設立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專業,并逐步提高人才培養層次。
3.1.2 探索多學科交叉的“微專業”建設路徑
“微專業”是一個具有明確培養目標和內在邏輯關系的課程群組[24]。它遵循微小化、定制化的課程設計理念,將同類主題的課程按照邏輯關系組合成某種特定的知識結構體系。“微專業”教學方式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框架,其“可塑性”強,能在實踐中靈活自主運用,便于實現多學科交叉和互補。IISK 的課程設置體現了“微專業”理念,其本科生和碩士生的選修課都能以分組形式選學。目前,國內圖書情報教育雖然重視必修的核心課程教學,但對選修課程在學生個性塑造、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視不夠。比如,不少大學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碩士專業開設的選修課程不僅未分組,且數量少、范圍窄,難以體現出個性化和定制化的需要,不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引入“微專業”理念,既便于圖書情報領域與新興行業領域的滲透融合,實現跨學科、跨專業、跨行業、跨學校的師資合作與資源共享,也利于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為創新圖情學科體系、提升圖情學科核心能力注入新的力量。
3.2 對標時代發展要求,優化教育教學模式
3.2.1 注重方法應用與實踐
教學 方法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IISK 非常重視研究方法學習,倡導理論學習要與社會實踐并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與學科前沿。為此,在本科階段就開設了 1 組包括社會科學定量方法、實地調查方法、圖書文化研究方法等的研究方法類選修課程,另外的信息組織、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 3 組選修課也都是面向實際操作、實際應用類的課程。研究生教育承接本科教育,但更強調面向社會信息實踐的探索和運用,應用實踐教學占比顯著提升,教學常以專題研討、現場考察、實習實踐等形式進行。
3.3 推進雙一流建設戰略,引導教育主體多元發展
3.3.1 堅持問題與科研導向型辦學理念
CU 是研究型大學,有重視學術研究、“先研后教”的傳統。IISK 首先根據信息社會需求,確定 3 個學術研究領域,設立了 3個研究中心,再聘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組建起 3 個科研團隊,并依托它們開展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IISK 的研究生導師要結合中心的研究課題指導學生撰寫在國際信息類期刊發表和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收錄的學術論文,參與捷克著名圖書館人物傳記、信息檢索方法等著作的撰寫工作。IISK 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和學術問題為導向,這樣既能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教學資源來提升科研團隊的研究水平,也能讓學生在參與科研活動的同時將理論應用于科研實踐并完成學習任務。
當前我國圖書情報教育機構可以借鑒 IISK 的基于科研開展教學的辦學理念,以學科發展和社會信息問題為導向,結合當前我國雙一流建設戰略規劃,以“雙一流”建設學科為核心,建立特色鮮明的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隊,讓研究生盡快參與科研活動,以研促學,提升他們的學術創新和問題解決能力。
3.3.2 深化圖情教育資源合作與交流
IISK 重視教育合作,鼓勵自己的學生選學 CU 文學院其他專業的課程,還與藝術學院合作設立了進行聯合培養的新媒體研究專業。邀請、聘請捷克情報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課程教學、指導實習實踐活動。至于國際教育合作,IISK目前它已與其他國家的 18 所高等學校簽訂了合作協議[29],學生可以申請成為 Erasmus 交換生或聯合培養碩士,這樣就能充分利用其他高校的教師、課程等學習資源,學習交叉學科知識。每年夏季 IISK 還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情報與圖書館科學學院合作,舉辦為期半個月的夏季研討活動[30]。
我國圖書情報教育機構的校內、校際與國際合作雖然都有,但存在問題不少。首先,圖書情報專業與所在院系的其他專業、校內的其他專業的合作不夠深入,急需在課程、學分、指導、實習、實踐、論文等環節全面升級;其次,與國內其他高校和機構的合作往往是簽訂合作協議,而之后的具體工作難有實際進展;至于國際合作,目前加入 iSchools 的高校已達16 所[4],但受國際局勢影響,取得成效越來越難。因此,我國圖書情報教育機構亟需深化合作。首先是加強國內合作,調整學科定位,細化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31];其次是深化對外合作,目前我國圖情國際合作中“中國元素”并不顯著,缺乏對特色圖情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
隨著我國的強勢崛起,圖書情報教育的國際合作既需要探索利用各種資源提升辦學實力,更需要形成深具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教育新模式。這將是我國圖書情報教育界迫切要面對、思考和探索的新課題。結束語本文系統介紹了 CU 圖書情報教育的產生與發展,目前其 IISK 的學科定位、研究領域、研究機構、研究團隊、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育合作、辦學特色、就業前景等情況,總結了其成功的經驗與措施,結合“新文科建設”背景,指出對我國圖書情報教育的主要啟示。本文的不足之處:有關 CU 圖書信情報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來自于 CU 及其文學院和 IISK的主頁,其中有些本身不夠全面、準確,故文中的部分相關內容可能也有疏漏;給出的啟示,在針對性、啟發性、有效性等方面尚有待完善;僅以一所學校為例進行案例分析,在方法上也有不足之處。期待著未來的研究能夠更好地分析國外同行的成功經驗,深入探討我國圖書情報教育的轉型與發展問題。
參考文獻
[1]Charles University. Univerzita [EB/OL].[2022-01-15].
[2]Charle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at Charles University [EB/OL].[2022-01-15].
[3]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tudies and Librarianship. Výzkumné projekty [EB/OL].[2022-01-15]
[4]iSchools. Directory [EB/OL].[2022-1-15].
[5]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tudies and Librarianship. Our sections [EB/OL].[2022-01-15].
[6]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tudies and Librarianship. RESEARCH [EB/OL].[2022-01-15].
[7]Faculty of Arts. Research teams [EB/OL].[2022-01-15].
[8]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tudies and Librarianship. Research teams.[EB/OL].[2022-01-15].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ylw/30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