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闡述了農業生產模式與植物保護發展之間的關系,介紹了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這5項植物保護措施。 關鍵詞:農業生產模式;植物保護;發展 1 農業生產與植物保護的關系 1.1 植物保護有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植物保護
摘 要:闡述了農業生產模式與植物保護發展之間的關系,介紹了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這5項植物保護措施。
關鍵詞:農業生產模式;植物保護;發展
1 農業生產與植物保護的關系
1.1 植物保護有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植物保護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它是現代農業建設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1.2 植物保護是實現農業高產增收的重要途徑
作物在種植過程中會面臨各種病蟲害的威脅,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因此,良好的植物保護措施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治農作物病蟲害,而且可以提高農民的栽培技術,為農民的高產增收提供保障[1]。
1.3 植物保護可有效減輕農藥殘留對作物的危害
植物保護工作利用生態學概念和技術,通過合理用藥和科學控制病蟲害,確保作物健康生長,減少病蟲害的侵襲和破壞,減少農藥殘留量。植物保護不僅節約了生產成本,而且減少了農業環境污染。
2 生態理念下的農業發展模式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以提高產量作為農業發展的主要目的,而是更加注重農業生產過程是否符合生態環境的安全標準,農產品是否滿足消費者對質量和健康的要求,逐步形成了以高產、優質、生態、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農業生產發展模式。
工業界出現了新的生態農業概念,如綠色農業、有機農場、休閑農業、信息農業、節水農業、生態農業等。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開始進入生態發展的新軌道。在這種大環境下,新的農業技術不斷涌現。例如各種物理技術的應用,模擬一些自然能量來幫助作物種植和生長;將光、聲、電和風能等設備和設施引入農業生產系統,并利用超聲波和二氧化碳等對作物壽命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增加作物產量。這些農業新技術為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更多動力。
隨著現代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入了農業生產領域。例如利用信息監控系統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監控。建立農業生產數據庫,為農業生產決策提供更加客觀的技術和數據支持。通過這些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推廣應用,我國的農業生產會越來越科學、高效、標準化。
3 與農業生產模式相融合的植物保護措施
3.1 嚴格做好植物檢疫工作
植物檢疫是防止外來病蟲害入侵的重要手段。因此,有關部門和人員應嚴格執行檢疫工作,努力控制和扼殺疫源,避免外來危險源對農業生產造成危害。
3.2 積極推進綜合控制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過去,大部分農民用農藥來防治病蟲害,在物理和生態技術上的應用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病蟲害的增加。長期使用農藥容易增強病蟲害的抗藥性,同時,農藥用量的增加也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因此,農業部門應加快綜合防蟲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如物理技術的應用和聲光能的利用等[2],以提高作物的抗蟲性和抗病性。利用黃板誘捕、排放技術和性誘捕等技術減少病蟲害的入侵。
3.3 建立和完善植保工程體系
隨著植保理念的推廣和應用,越來越多部門開始開展植保工作,這就要求農業部門和有關技術人員盡快建立和完善植保工程體系。在系統完善的過程中,應將生態因素納入系統,將原有的植物保護工程系統逐步轉變為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一體化的科學系統。提高生態環境的控制和保護力度,從而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4 結束語
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產方式與植保關系密切。只有搞好植保工作,才能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江慧.轉變農業生產模式與植物保護的發展建議[J].中國農業信息,2016,67(13):16-17.
[2]童宜,李婭萌.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分析[J].農技服務,2016,33(10):153-154.
推薦閱讀:《草地》(雙月刊)創刊于1980年,由阿壩州文聯主辦。本刊系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唯一公開發行的純文學刊物,本土作家作品占較大比例,兼發國內外其他作者作品。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nylw/19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