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衡陽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現存問題,在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以協同創新理論為基礎,搭建互聯網協同信息平臺,構建多參與主體協作、資源整合、協同運營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實踐證明,該模式可以有效優化衡陽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運作效率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衡陽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現存問題,在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以協同創新理論為基礎,搭建互聯網協同信息平臺,構建多參與主體協作、資源整合、協同運營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實踐證明,該模式可以有效優化衡陽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運作效率,實現農產品供應的安全、高效、合理和有序。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協同
0 引言 供給側改革是指對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和創新 等供給要素的投入進行改革, 主要通過增加相應要素的 投入來調整現有的經濟結構, 進而實現經濟增長效益和 效率的提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 廣泛應用和普及,作為一個國家的根本,農產品供應鏈也 應該借助信息化進行創新優化。 農產品供應鏈包括農戶、加工企業、物流企業等上游 參與主體,以及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等下游參與主體。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實際訴求的增長, 農產品供應鏈模 式的創新研究對農產品的安全生產、 價值增值等顯得愈 發意義重大,已然成為了學術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熱點,很 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探討。 趙曉飛[1]、劉兵等[2]對我國傳 統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弊端進行研究, 提出了供應鏈創 新模式的結構體系和對策建議。 孫開釗[3]提出了一種新型 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通過互聯網、電子商務和大數據等信 息技術對供應鏈上的各類資源進行整合, 從而實現整條 供應鏈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價值增值。 王曉平等[4]構建基于 第四方物流信息平臺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基本框架, 整合 農產品流通中的物流與信息流,從而達到降低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的目的,最終實現農產品供應鏈優化。
李正 軍等[5]在對傳統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現狀與問題進行分析 的基礎上,提出“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優化路徑。 現有研究成果大多還是從解決供應鏈中各環節間信 息不對稱、產銷不匹配、利益不一致等問題的角度出發, 對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進行研究時都忽略了農資供應、農 業技術和農業服務等供應鏈上游的農業技術開發與服務 主體對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 實際上,農產品供應鏈 模式應該是一個涉及到多參與主體協同、 各種信息資源 共享、產業鏈一體化的協同體系[6],農資供應、農業技術和 服務等農產品產前環節也必須要考慮在內。 本文對衡陽 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分析, 在供應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基于協同創新理論,構建了協同型農產 品供應鏈模式。
1 衡陽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現狀及問題
1.1 衡陽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現狀
衡陽作為一個農業大市, 其種植的農產品種類多、產 量大,擁有不少馳名全國的農產品,例如祁東縣的黃花菜、 香芋和生姜,常寧市的塔山茶葉、石盤貢米和茶油,衡南縣 的煙葉和茶葉,南岳的獼猴桃等。 衡陽擁有獨特的區位優 勢和明顯的市場優勢。 衡陽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仍 然是傳統的供應鏈模式為主,包括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 產品供應鏈模式和以連鎖超市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 式這兩種。
1) 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以批發 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把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 農產品生產者、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紐帶,主要是批發 市場采購農產品生產者的農產品, 然后銷售給零售商和 消費者以實現快速分銷。 這種模式對解決農 產品收集采購難的問題有一定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了農產品滯銷現象的產生。
2) 以連鎖超市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以連鎖 超市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是指連鎖超市通過與農 產品生產者簽訂協議,農產品生產者利用自有車輛或者第 三方物流企業將農產品運輸到連鎖超市,由連鎖超市進行 銷售的過程。 這種模式減少了農產品的多次 中轉過程,保障了農產品的安全和新鮮度。 同時,連鎖超 市能夠第一時間接收到消費者的需求信息以及對農產品 的反饋,使超市能夠及時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
1.2 衡陽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生產集成化程度低。 至今,衡陽的農產品生 產仍然沒有形成規;窬, 無法給農產品供應鏈中的 參與者帶來理想的規模效益。 衡陽的農產品生產者多以 家庭為單位,分布零散,農產品供應鏈中介商需要不定期 到農村進行農產品采購,從而形成較高的采購成本,但是 仍然會有供不應求的現象出現。
2)農產品物流專業化程度低。 農產品的新鮮度要求 很高, 因而農產品物流對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術要求就很 高。 但是,衡陽現有的農產品物流還是以常溫物流和自然 物流為主, 主要是由于農產品供應鏈的基礎設施建設不 足,冷鏈技術的應用覆蓋面不廣,特別缺乏低溫、冷藏庫, 造成蔬菜瓜果等農產品的耗損率極大。 另外,較高的物流 成本和散亂的農產品分布使物流企業很難在農村建立物 流網點, 導致使得很多農產品無法及時流通到消費市場 進行銷售,而形成了農產品的浪費。
3)農產品供應鏈參與主體復雜。 單個的家庭農戶占 據了衡陽農產品供應鏈中絕大多數生產者比例, 從而導 致農產品規模化生產無法實現。 這就造成了農產品供應 鏈上僅生產端這一個環節就出現了眾多農產品生產者參 與主體,包括農戶、農產品企業、農村合作社等,形成冗長 的供應鏈體系,必然就會導致信息傳遞遲緩,進而就無法 及時滿足末端消費者的需求。 另外,由于供應鏈上各參與 主體之間沒有實現信息與技術共享, 也就沒有形成共同 利益,從而導致農產品供應鏈整體穩定性不佳。
4)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共享難度大。 近年來,農村互聯 網普及率雖然一直在不斷提升, 但相對于城鎮互聯網普 及率而言,農村信息化普及程度仍然較低。 同時農村信息 技術人才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現有農產品供應鏈 參與主體眾多,還沒有建立一個統一標準,供應鏈上下游 信息溝通渠道閉塞,數據傳遞過程復雜。 由于沒有一個統 一的信息平臺, 供應鏈上各參與主體間的信息技術和信 息資源很難進行共享,供應鏈上下游信息不對稱,從而降 低了供應鏈效率,造成農產品流通不暢。
2 協同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構建
2.1 協同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定義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根據協同創新理論,協同型農 產品供應鏈是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通 過協同信息平臺完成各參與主體協同合作與信息共享,有 效整合農業技術研發、農資供應、農業服務、農產品生產、 物流運輸和市場需求資源, 加大供應鏈上下游主體協同 度,提升供應鏈效率,形成了結構合理、保障有力、高效優 質的供應鏈模式。
2.2 協同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內容
1) 協同信息平臺。 協同信息平臺是一個由獨立的第 三方企業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信息平臺。 供 應鏈上所有的參與主體都可以通過該平臺進行協同合作, 共享信息, 從而有效消除各個參與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 稱,實時了解市場需求,實現精準營銷,有效降低交易成 本,進而使得供應鏈效率提升。 各個參與主體有不同的信 息內容呈現。
農資供應方可共享信息有基地、種子、化肥、 農藥等信息;農業技術研發方可共享信息有各類農產品自 然環境預測信息、增產信息、新種植技術信息;農業服務方 可共享信息有農戶短期融資的資本金融信息以及生產企 業、物流公司、合作組織等組織信息;農產品生產者可共享 信息有種植及種養產出等信息;第三方物流可共享信息有 物流設施、物流配送等信息;經銷商可共享信息有采購價 格、數量、流程等農產品采購信息;消費者可共享信息有當 季農產品需求等信息。
2)多主體合作。 協同型農產品供應鏈更加關注“產學 研”相結合,相對于傳統供應鏈而言,其上游段進行了延 伸,從而使得其參與主體更多更復雜。 其參與主體除了傳 統農產品供應鏈中的農戶、加工工廠、物流企業、批發商、 經銷商、消費者等參與主體,還包括政府、農資供應方、農 業技術研發方、農業服務方、互聯網協同平臺等組織和機 構。 農資供應方是主要指為農產品生產提供生產資料的 供應商、企業和機構;農業技術研發方是指為農產品生產 提供各類技術支持的各類高校、農業院所等農業技術研究 機構;農業服務方是指為農產品生產提供農業服務的企業 和機構;政府部門通過出臺各種相關政策來積極引導和支 持農產品供應鏈發展。
3)資源整合。 協同平臺是一個資源“整合中心”,它把 供應鏈中各參與主體緊密聯系起來,并對各個參與主體的 資源進行整合,來保障供應鏈的有效運行。 整合的資源包 括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和信息資源整合;生產方中農產品供 應資源與技術、服務資源整合;農業技術、農業服務和農資 供應資源的整合;物流公司的物流服務資源的整合。
4)協同運營。 農產品是一種實體產品,它要在供應鏈 上流通,就必須借助物流這個貫穿整個供應鏈的脈絡。 物 流將各個直接參與主體相互連接起來成為了一個整體,因 此要保障供應鏈模式的高效運行就必須建立一個流暢運 行的物流體系。 協同平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 信息技術整合了物流需求和供給信息,然后對農產品的運 輸和配送活動進行規劃,安排第三方物流企業來完成。 同時, 它通過信息共享能夠為供應鏈中各參與主體提供各 種信息服務,包括最新的農業技術信息、咨詢信息、采購 信息、需求信息等,使得各參與主體能夠實時了解市場信 息并響應市場需求。
經濟發展論文投稿刊物:《農村經濟與技術》是由貴州省農業辦公室;貴州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主辦的農村刊物。主要任務是宣傳貫徹黨和政府關于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傳播現代農業科學知識,推動農村改革,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
3 結論
衡陽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還處于傳統農產品供應鏈 模式的階段。 在供給側改革的時代大背景下,以協同創新 理論為基礎,衡陽農產品供應鏈可以創新優化,構建協同 型供應鏈模式,通過搭建互聯網協同信息平臺,進行供應 鏈上多主體合作、資源整合、協同運營,從而實現農產品 供應的安全、高效、合理和有序運行,提升供應鏈整體效 率。 但是,協同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應用和普及也還需 要經歷一段長期完善的過程。 在這個長期完善的過程中,政府應該出臺各種政策措施來引導和支持農產品供應鏈 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曉飛.我國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問 題,2012,33(1):15-22.
[2] 劉兵,胡 定 寰.我國“農 超 對 接”實踐總結與再思考[J].農村 經 濟,2013(2):109-112.
[3] 孫開 釗.“互聯 網+”下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創新[J].企業 經 濟, 2015(12):93-98.
[4] 王曉平,鄭忠義,李文龍,等.基于第四方物流信息平臺的農產 品流通體系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18(23):111-113.
[5] 李正軍,趙鳳,賓厚.“互聯 網+”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優化研究 [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9,35(1):37-41.
[6] 丁靜,王苗苗.互聯網背景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及協 同機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1):50-54.
作者:周 婕 , 周揚帆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nylw/2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