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秋季雖然氣溫有所回落,但是養殖池塘水溫依然較高,此時必須根據池塘水體上下溫差大、水質變化快等特點,靈活采取相應措施,穩固全年養殖成果,確保水產養殖的產量和效益。 一、強化餌料投喂 主養鯉、鯽魚等吃食性魚類的池塘,全季投喂蛋白含量為30%以上的配
秋季雖然氣溫有所回落,但是養殖池塘水溫依然較高,此時必須根據池塘水體上下溫差大、水質變化快等特點,靈活采取相應措施,穩固全年養殖成果,確保水產養殖的產量和效益。
一、強化餌料投喂
主養鯉、鯽魚等吃食性魚類的池塘,全季投喂蛋白含量為30%以上的配合飼料。 9-10月份,日投喂3次,日投飼率為5%左右。 進入11月份,晝夜溫差變化較大,水溫逐漸轉涼,魚的攝食量下降,可逐步減少投喂次數和投餌量。 一般日投喂1次,日投飼率為2%左右。 主養草、鳊魚等草食性魚類的池塘,9月份,青綠飼料數量充足、質量也好,應加大投喂量。 一般先投喂青綠飼料,待其基本吃完再投喂蛋白含量為28%-30%的配合飼料,日投喂2-3次,青綠飼料日投飼率為30%左右,配合飼料的日投飼率為3%左右。
10月份以后以投喂蛋白含量為30%的配合飼料為主,日投喂2次,日投飼率為2%-3%,投喂可持續到11月中旬。 主養鰱、鳙魚等肥水性魚類的池塘,以施肥為主,培育浮游生物,以滿足鰱、鳙等肥水魚生長的營養需要。 夏末秋初,每周投施1次鰱鳙魚肥,用量為1kg/畝; 中秋以后,每半月投施1次發酵好的有機糞肥,施肥量為300-500kg/畝,促進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和生長,以達到鰱、鳙等肥水性魚類攝食所需密度。
二、 加強水質調控
隨著池塘載魚量逐步增加,魚蝦蟹有機代謝產物也相應增多,因為得不到及時分解而導致水質惡化,應加強池塘水質的觀察和監測,適時進行水質調節。 具體方法:①注入新水,增加池塘水體總容量。 ②適時施用生石灰、微生物制劑等調節水質。 每10-15天潑灑1次生石灰,用量為10-15kg/畝,調節pH值在7-8.5之間; 每20天左右潑灑1次EM菌、光合細菌、枯芽孢桿菌、底毒凈、底臭消等微生物制劑(用量參照產品說明書),以調優水質和改良底質,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穩”,營造適宜魚類健康快長的生態環境。 池塘水色以黃綠色和黃褐色為好,透明度在30cm左右。
三、 適時合理增氧
入秋后早晚氣溫溫差大,隨著魚體規格的不斷增大,池魚載魚量越來越接近“滿負荷”,極易造成池水缺氧,發生池魚浮頭現象,甚至泛塘。 為有效增加水體溶氧,減少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一般可在下半夜1-2點開增氧機,到第二天早晨7-8點后關機,同時遵循“三開兩不開”的原則。 平時應堅持巡塘,清晨出現池魚短時輕浮頭并無大礙,但若發現長時間的重浮頭,應及時開機進行滿負荷增氧,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 在增氧機因故無法使用時,可采取拋灑增氧靈、粒粒氧的應急措施,以快速消除浮頭或泛塘隱患,確保池魚安全生長。
四、內外結合 科學防治
秋季主要病害是體外寄生蟲和細菌性病,前期的大量投喂和施肥引起的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的升高,造成水質變壞和底質惡化,致使病原菌大量繁殖,從而引發魚類腸炎病、出血病、寄生蟲病等多種魚病,養殖者應切實貫徹“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防治方針,普施1-2次殺蟲藥和一次殺菌藥或微生物制劑及底質改良劑,充分降解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減少病害發生的機率。
一旦發現魚病,應及時診斷,科學用藥,快速治療,力求將魚病消滅在誘發狀態,將損失降至最低。 防治魚病時所用藥物需符合《漁用藥物使用準則》的規定,并嚴格遵守國家休藥期的規定,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漁業論文投稿期刊:《漁業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主管、福建省水產學會和福建省水產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主要刊載海洋漁業生態與環境保護、水產資源、捕撈技術、水產增養殖、漁船和漁機、儀器、水產品加工與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綜述和應用技術等,適時少量地刊載一些國家和省級相關的漁業產業政策與法規、專論等。
五、適時捕撈成魚上市
入秋以后,部分魚類已達到商品規格,池塘養殖密度過大,載魚量高的池塘負載量逐日增大,水質也容易變壞,不利于池魚的快速生長。 此時應抓住市場成魚上市量較少的有利“魚情”,適時起捕部分已達到商品規格的魚上市銷售,可分批捕撈,統籌銷售。 捕撈選擇早晨; 拉網后,選用阿維菌素、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消毒。 適時捕撈成魚上市既加快了資金的周轉,又降低了池塘養殖密度,為存塘魚擴大了活動空間,有利于其健康快長。
作者:劉冬梅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nylw/2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