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文章在對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成果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梳理了襄陽市現代農業的要素稟賦情況,剖析了襄陽市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形勢。提出襄陽在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選擇上,應不斷完善政策措施,以吸引資本和勞動力回流為目標,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提高
摘要:文章在對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成果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梳理了襄陽市現代農業的要素稟賦情況,剖析了襄陽市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形勢。提出襄陽在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徑選擇上,應不斷完善政策措施,以吸引資本和勞動力回流為目標,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加工水平為目標,在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襄陽;現代農業;發展路徑
一、國內外關于現代農業的研究
(一)國外的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們對現代農業的研究,主要是從20世紀60年代研究傳統農業的改造問題開始的。美國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1964年提出,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依賴于農業的迅速穩定增長,而傳統農業不具備迅速穩定增長的能力,其根本出路還在于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農業。[1]1971年,根據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速水佑次郎和費農·拉坦提出了誘導型技術創新與資源替代論,認為要素供給相對稀缺會誘致技術進步,進而促使制度創新,從而為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創造條件。1985年又進一步完善了農業發展的模型,認為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稟賦、資源稟賦、技術和制度等四個要素的相互作用。美國土壤學家Albreche(1970)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強調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畜力、人力進行農事活動,盡可能少使用化肥,并利用生物措施和天然物質等防除病蟲及雜草,以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英國農學家Worthington(1981)主張農業生產要建立在生態學的基礎之上,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不使用或盡量少使用化學合成品,多施用長效肥或有機肥,利用腐殖質維持土壤肥力,利用間作或輪作等方式進行種植,發展生態農業。[2]
日本東洋大學 村英一(1969)提出都市第三空間理論,認為現代都市除提供居住第一空間及各項產業活動第二空間外,還必須有足夠的第三空間,使市民享有陽光和綠地。日本東京大學松尾孝領(1974)提出環境農業理論,認為在快速都市化的農村地區,農業應由傳統上的以糧食生產為目的轉化為以環境安全及提供休閑為目的的產業。[3]道格拉斯(1984)在《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中,提出了“可持續性業”,并認為可持續農業是一種可再生發展的農業,是使用環境良性循環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實踐過程。[4]阿爾提瑞(1989)則在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基礎上,認為農業可持續性包括地力的可恢復性、環境的健全性、社會可接受性和經濟的合理性。康書·JH(2009)認為,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的研究應用、農戶合理的自主決策,是發達國家今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依靠。
(二)國內關于現代農業的研究
蔣和平(1997)認為現代農業反映較高的生產力水平,是一種利用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廣泛應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5]石元春(2002)認為20世紀后期,現代農業時代慢慢產生了。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以生物、信息技術為主體的農業科技革命揭開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歷程。程懷儒(2003)認為現代農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高技術、規模效益高的農業。[6]
李人勝、牛寶駿(2005)認為現代農業是高度社會化與高生產率的農業。盧良恕(2006)認為要因地制宜、發揮特色、避免劣勢、分類發展現代農業,東、中、西三個區域應有不同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施晟、衛龍寶、伍駿騫等(2012)將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分為初步實現階段、基本實現階段和全面實現階段,將全國農業按西部、東北、中部和東部劃分為四大類,提出了區域分異視角下的現代農業發展策略。李蓉麗(2007)認為現代農業是指廣泛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運用現代工業裝備、全面推行現代經營管理方式的社會化大生產的農業。[7]張建成、金杜英(2007)認為現代農業是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以提高商品率和勞動生產率為途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和多元化的產業形態。[8]
李燕凌、湯慶熹(2009)從階段論、狀態論、過程論的視角,闡述了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9]張忠根、田萬獲(2002)認為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包括農業科技和物質投入水平高、農村經濟結構現代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強、農業產業化程度高、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以及農村經濟發達等六個方面。黃祖輝、林堅、張冬平(2003)認為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產手段現代化、農業經濟結構現代化、經營產業化、基礎設施現代化、勞動者現代化、農民生活消費現代化、服務社會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及資源環境現代化等九個方面。[10]
周小娟(2008)認為現代農業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即科技支撐型、動態性與差異性、工 農 資 源 優勢的互補以及功能與目標的多元性等。[11]紀永茂、陳永貴(2007)認為當前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最為實際和可行的路徑是發展農業專業大戶 ,專 業 大 戶 可 以 成 為 建 設 現 代 農 業 的 主 力軍。[12]張建成、金桂英(2007)認為現代農業的真正動力是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李蓉麗(2007)認為通過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提高農民素質和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促進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何鳳霞(2010)認為建立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政府建立高效的投入動力機制,配置有序的投入運行機制,重塑規范的資金積累機制,構造合理的投入保障機制。[13]國內外相關研究涉及了發展現代農業的理論基礎、模式以及對策建議等方面的內容,對于各個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各個地區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要素稟賦的差異,會選擇不同的路徑,即使路徑選擇相同,也會導致不同的區域效應。因此,要從襄陽市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真分析要素稟賦條件對農業發展的影響,選擇適合襄陽農業發展的路徑。
二、襄陽農業發展的稟賦條件
(一)自然條件襄陽地處我國地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東低西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丘陵,中部崗地、平原,西部山區,分別約占襄陽市總面積的20%、40%、40%。有耕地面積696萬畝,其中水田309萬畝,農業基礎條件好。襄陽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南北過渡性特點,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受地形影響,區域氣候類型多樣。地表徑流和地下水蘊藏量豐富,境內有大小河流985條,分屬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年均徑流總量85億多立方米。
(二)生物的多樣性復雜獨特的地貌類型,衍生出豐富的生物品種。常見樹種約64科236種,既有亞熱帶型林木油茶、茶葉、柑橘等,又有暖溫帶果樹梨、桃等。主要農作物品種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馬鈴薯、油菜、芝麻、花生、棉花等。畜牧業以養殖豬、牛、羊、家禽為主,棗北黃牛、襄陽黑豬為湖北省優良畜牧品種。魚類資源豐富,有98個品種,長春鯿、擬緣、白甲魚、細尾蛇鮈等均為特有品種,南河銀魚為知名品種。林特產品種類繁多,有500多種,老河口砂梨、棗陽甜油桃、流水西瓜為知名品牌,玉皇劍、羊角山等茶葉品牌有一定的影響力,名貴中藥天麻、杜仲、黃連、當歸、靈芝、黨參、猴頭等分布廣泛,山藥、黑木耳、松針、香菇等產品的種植初具規模。
(三)其它條件勞動力是農業生產重要要素,襄陽人口59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74萬人,農村勞動力236萬人,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保證。襄陽農業生產基礎扎實,是全國夏糧主產區和20個商品糧基地市之一,是湖北省的糧食生產大市、畜牧養殖大市和農產品加工大市,農業總產值和增加值位列湖北省第二位,農業生產優勢比較明顯。2011年以來,糧食總產量在100億斤的基礎上穩中有升。2014年,襄陽“中國有機谷”建設正式啟動。2015年,襄陽市進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行列,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2 000億元,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逐漸成為襄陽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襄陽發展現代農業的機遇與挑戰
(一)主要機遇
一是襄陽的宏觀經濟發展呈加速擴張的態勢。據國際權威機構經濟學人智庫(EIU)2015年7月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襄陽市“崛起速度”在全國93座大中城市綜合排名中列第二位,其中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兩項指標發展速度列全國第一。二是國家“支農、強農”政策有利于襄陽現代農業的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三農”(農業、農村、農民)迎來轉型發展的大好時機。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優先保障“三農”投入。隨著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作為農業大市的襄陽,將得到國家更多的重視與支持。
三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設為襄陽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牽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在《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2014-2025年)》中將襄陽市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湖北省將襄陽定位為“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綠色增長極”。兩個中心和一個增長極都需要襄陽增強示范引領作用,走綠色發展的道路,著力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襄陽市作為中部地區和省級戰略的核心節點,將迎來更多的政策利好。四是襄陽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對襄陽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加快示范區建設,從頂層設計、制定規劃、研究政策、增加投入、組織領導等方面,各級政府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從而為襄陽農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二)主要外部挑戰
一是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制約了農業的穩定發展。隨著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及相關產業增長速度的放緩,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二是農產品加工業增長動力不足。受銀行貸款政策的影響及進口糧油價格的沖擊,農產品加工業景氣指數下降、增長速度減緩。三是農民增收壓力加大。由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空間小,隨著農產品價格下跌和生產成本的上升,農民增收壓力越來越大。四是農業供給側結構化改革、產業結構優化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對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由于襄陽的農業經濟還處于從現代農業初步實現向基本實現的過渡階段,要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實現“提質、增效、升級”,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五是城鄉居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提高,農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約束加大。隨著人們對農產品“生態、環保、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農業自身挑戰
一是休閑農業發展較為落后,新生業態有待發展。休閑農業以農家樂為主,規模較小、層次不高、特色不足。農產品加工業缺乏龍頭企業,持續增長的動力不足。種養業家庭農場、訂單農業發展規模還比較小,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比重偏低,為42.3%。農村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會展農業、科技農業、農業物流配送業、中介服務業等新業態有待加快發展。二是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有待改善,生態環境有待改善。西南山區半數以上耕地缺乏必要的灌溉條件。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有待加強,化肥、農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已成為農業污染的主要來源。畝均化肥施用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藥使用有待規范,農膜殘留率高。三是農業產業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知名度不高。精深加工比例不足40%。農機設備老化,高性能機械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素質結構下降趨勢明顯,農業副業化、兼業化問題嚴重。農產品加工業缺乏競爭力強的品牌。茶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擴大。核桃、桃等的種植還沒有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品牌。有機農產品的普及率較低,還沒有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的有機農產品。
(四)優劣勢分析
一是襄陽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能夠滿足農業自身發展需要。襄陽現有694萬畝耕地和1 400萬畝林地,通過土地整理,還可以增加100多萬畝耕地。由于南水北調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的實施,襄陽的農業灌溉條件大為改善,據估算將新增糧食10億斤以上。襄陽有374萬農村人口、236萬農村勞動力,其中有102萬農民工,為襄陽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二是農業基礎扎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湖北省具有明顯的優勢。糧食產量自2012年起連續過百億斤,豬牛羊出欄量、家禽出籠量、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等一直位居湖北省前列,已初步形成糧食、畜牧、油料、蔬菜、棉花、水果、林特等七大農業產業化特色基地。三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現代農業初見端倪。襄陽既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推進市,又是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市、全國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市、全國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試點市、全國農行系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試點市。這些都為襄陽加快建成現代農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襄陽現代農業發展盡管存在著明顯的優勢,但與全國發展較好的地區相比,仍存在一些劣勢。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夠,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仍然薄弱,農業抗災減災避災能力不強。二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仍顯不足,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不完善,科技支撐能力相對薄弱。三是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社會化水平比較低,農業發展方式亟待轉變。四是農產品加工業雖然增長勢頭強勁,但產業層次較低,龍頭企業不強。五是制約城鎮化發展的城鄉二元體制、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問題亟待破解。
四、襄陽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
生產離不開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三大要素。襄陽土地資源豐富,林地、耕地和水域面積在全省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襄陽農村人口在全省地市州前列,勞動力資源豐富,能夠滿足本地農業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農業生產效益較低,農業人口大量流向工業和其它產業,從而使原本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變得稀缺。資本是制約農業生產的重要要素,和勞動力要素相比,具有更加突出的趨利特性。對襄陽的農業生產來說,勞動力和資本的制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日益突出。因此,要推動襄陽現代農業的發展,突破發展瓶頸,必須從吸引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的回流入手。要吸引要素回流,就需要解決交通、信息、運輸等與流通問題有關的問題。在資本和勞動力兩個要素中,資本是最具有導向性的要素。
近幾年來,日益完善的農業農村政策正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本向農村和農業流動,這就為農村的繁榮和農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但農業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因此還要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政策吸引本地人口回流、城市人口返鄉,以特色農業、有機農業為抓手,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最終推動城鄉共同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
(一)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進一步落實相關政策,在強農惠農政策、專項資金安排、各類支農項目、職業技能和專項技術培訓等方面向家庭農場傾斜,對示范性家庭農場重點支持。二是積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在農機購置補貼、土地流轉、用電用水等方面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全內部制度,規范運行管理。三是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建立以農民教育培訓機構為主體、農業科研院所為補充、農民合作社為基地、訂單式培訓為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二)推行內置金融提升村組織自主權一是支持財政轉移或幫扶資金轉化為內置金融資本金。二是鼓勵村民以資金入股的方式充實內置金融資本金。三是確立有效的土地、房屋、苗木、農產品等定價機制,使不可交易的產權實現集中交易。四是發揮內置金融的功能作用,促進各類資產的流動和交易。(三)加快建設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可以解決農村資源要素交易存在的困難。平臺的建立要堅持“政府監管、市場運作、合作共建”的運作原則,為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供交易評估、公證、保險、擔保、仲裁等系列免費服務。
(四)提高農產品質量,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依托荊山、漢水良好的生態資源,以建設“中國有機谷”為契機,著力打造集有機農業、生態旅游、休閑養生、科普試驗于一體的有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使之成為漢水流域現代農業的響亮品牌。要加大宣傳力度,增進人們對有機農業的了解,打造有機農產品品牌。
(五)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水平,大力發展精品農業加快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產業集群,優化園區布局,壯大龍頭企業,提高加工層次,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六)做強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堅持“品牌強農”原則,用工業發展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把農業標準化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加強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和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按照“一個產業一個主導品牌”的思路,整合茶葉、稻米、油脂、大頭菜、麥面等五個產業,培育發展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產品知名度高的“襄”字號農產品品牌。
參考文獻:
[1](美)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侯向陽.生態農業-前景廣闊的現代農業[J].中國特產報,2003(4):7-7.
[3]李岳云.都市農業的理論與實踐——兼論南京都市農業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02(1):201-205.
[4]肖忠海.綠色消費視角下的循環農業理論研究述評及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2011(1):560-564
[5]蔣和平,崔凱.現代農業發展的四種模式及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09(20):32-34.
[6]程懷儒.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中國農業的根本出路[J].農村經濟,2003(9):51-53.
[7]李蓉麗.國外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5):594-596.
[8]張建成,金桂英.現代農業的內涵、特點與發展動力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31):346-346.
作者:鄭 輝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nylw/30347.html
2023-2024JCR影响因子
SCI 论文选刊、投稿、修回全指南
SSCI社会科学期刊投稿资讯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
EI收录的中国期刊
各学科ssci
各学科sci
各学科ahci
EI期刊CPXSourceList
历届cssci核心期刊汇总
历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2023-2024)
中科院分区表202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届目录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
历届北大核心
2023版第十版中文核心目录
2023-2024JCR影响因子
SCI 论文选刊、投稿、修回全指南
SSCI社会科学期刊投稿资讯
中外文核心期刊介绍与投稿指南
sci和ssci双收录期刊
EI收录的中国期刊
各学科ssci
各学科sci
各学科ahci
EI期刊CPXSourceList
历届cssci核心期刊汇总
历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2023-2024)
中科院分区表2023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届目录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
2023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
历届北大核心
2023版第十版中文核心目录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