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目的:觀察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的風險控制管理策略療效。方法:隨機選取我院新生兒病房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00例新生兒為本次研究對象,2019年1月新生兒病房醫院管理實施風險控制管理模式,比較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風險控制實施前后管理效果。
【摘要】目的:觀察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的風險控制管理策略療效。方法:隨機選取我院新生兒病房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00例新生兒為本次研究對象,2019年1月新生兒病房醫院管理實施風險控制管理模式,比較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風險控制實施前后管理效果。結果:實驗組實施風險控制管理后新生兒感染發生率(1.20%)比對照組低,數據差異明顯(P<0.05)。結論: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風險控制管理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管理。
【關鍵詞】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風險控制;管理策略;療效
新生兒各項臟腑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新生兒醫務人員在落實相關侵入性操作的過程中可增加新生兒醫院感染風險,繼而延長新生兒住院時間以及醫療費用,若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致使新生兒死亡[1]。本次研究為論證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中風險控制管理應用價值,比較我院新生兒病房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醫院感染風險控制實施前后管理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新生兒病房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00例新生兒按照住院期間是否給藥風險控制管理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生兒病房醫院管理中實施風險控制管理模式(n=1000):男、女分別511例、489例,日齡區間為:1天~3天、平均(2.39±0.31)天,平均出生體重為(3539.22±101.11)g。實驗組2019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生兒病房醫院管理中實施風險控制管理模式(n=1000):男、女分別508例、492例,日齡區間為:1天~4天、平均(2.42±0.32)天,平均出生體重為(3543.22±104.12)g。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相關數據經統計學驗證,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
1.2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參考胡亞美主編第九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相關疾病臨床診斷標準。(2)參與本次研究的新生兒各項生命指征平穩,Apgar評分超過7分。排除標準:(1)排除診療資料缺失的新生兒。(2)排除中途轉院的新生兒。
1.3方法
1.3.1對照組:該組新生兒住院期間行常規管理,護理人員遵照醫囑落實新生兒基礎護理工作并監測其生命體征,若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主治醫師并開展相關護理工作。
1.3.2實驗組:該組新生兒住院期間行風險控制管理。(1)完善科室管理制度:①護理人員應對新生兒病房開展有效隔離,禁止新生兒家長或其他病人員隨意進入新生兒病房。護理人員在進入病房開展相關護理措施前應遵照六步洗手法,對雙手實施清潔。②加強新生兒病房醫護人員培訓學習工作,定期組織科室醫護人員進行新生兒消毒隔離知識培訓,并結合相關實際案例,使護理人員認識到嚴格落實相關護理干預措施的重要性,在培訓結束后開展考核,從而保證新生兒護理人員已掌握換鞋、洗手、戴帽子、穿工作服等各項流程。(2)優化新生兒環境干預:護理人員對新生兒臨床配置的專用物品實施分類處理,每日清潔新生兒病房,定期對新生兒病房內地面、醫療器械均進行更換、消毒。此外,每日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3)強化基礎護理:①皮膚護理:護理人員每日清潔新生兒皮膚,在清過程中應觀察新生兒頸部、耳后、腋下以及腹股溝等部位有無破損、紅疹,并在新生兒每次大小便后及時開展臀部護理,清潔新生兒臀部、更換紙尿褲,并于患兒臀部涂抹護膚霜,避免紅臀發生。此外,在沐浴過程中應保護臍部,在沐浴后觀察臍部有無紅腫或異常分泌物,若紅腫或由異常分泌物,應將異常分泌物取樣送檢,同時應用無菌棉球將臍部擦拭干凈。同時在沐浴后應用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清潔新生兒雙眼,避免新生兒發生結膜炎。②口腔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新生兒實際情況進行喂養,原則上提倡母乳喂養,對于需開展人工喂養的新生兒,奶具應做到專人專用,在喂養前以及喂養后均對奶具實施清潔。并用0.9%的生理鹽水漱口,以防止口腔粘膜破潰、感染。③加強生物監測:每月對新生兒病房暖箱、操作臺、奶具、檢測儀以及磅秤等相關醫療器械實施生物監測,如果不合格應分析原因,并重新對相關醫療器械進行消毒處理,直至合格為止。
護理論文投稿刊物:《護士進修雜志》設有:系列講座、論著、綜述、質性研究、護理管理、循證護理、?谱o理、中醫護理、國外護理、手術室護理、康復護理、調查報告、健康教育、教與學、經驗教訓、護理查房、社區護理、英語學習等欄目。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新生兒風險控制管理后感染發生情況。
1.5統計學處理
結果中計量數據錄入SPSS21.0系統進行處理,(%)相關計量數據χ2檢驗,P值<0.05預示組間數據差異明顯,統計學意義成立。
2結果
比較兩組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具體情況,實驗組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生率比對照組低。
3討論
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的發生一方面與新生兒病房醫護人員相關護理操作有關,另一方面與新生兒生理特征有關,常規新生兒病房管理中護理人員長期處于高負荷工作中,消毒隔離意識薄弱,在落實請如新操作前未對雙手進行嚴格消毒,從而增加了新生兒醫院感染風險[2]。此外,新生兒免疫防御能力較差,尤其是早產兒以及低體重兒,皮膚角質層薄,皮膚對致病菌的防御能力弱,護理人員在開展侵入性操作過程中可增加皮膚感染風險。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護理實施過程中對型新生兒病房環境病房進行優化,同時強化新生兒病房管理制度,定期組織培訓考核,從而提升新生兒病房護理人員工作責任感[3]。此外,新生兒病房風險管理過程中對強化皮膚護理、口腔護理,并落實生物監測,結合新生兒生理特征,最大程度降低醫院感染風險[4]。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新生兒醫院感染率低,綜上所述,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中風險控制管理有較高的臨床實踐價值,可顯著降低新生兒醫院感染風險。
參考文獻:
[1]王蕾蕾.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的風險控制管理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17):97-98.
[2]石媛.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管理的措施[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3):64-65.
[3]魏麗萍.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管理的護理體會[J].養生保健指南,2018,21(52):202.
[4]蒲芳,陳怡,劉潔,等.新生兒病房預防及控制醫院感染護理管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5,4(4):320-321.
作者:蔡靜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yxlw/2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