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銀行管理論文發表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特征和未來趨勢,從整體上看,自2013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壓力有所增加,不良貸款余額不斷攀升,不良貸款率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從近期來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的態勢有所趨緩。 關鍵詞:銀行管理
這篇銀行管理論文發表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特征和未來趨勢,從整體上看,自2013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壓力有所增加,不良貸款余額不斷攀升,不良貸款率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從近期來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的態勢有所趨緩。
關鍵詞:銀行管理論文,商業銀行貸款
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總體特征
(一)商業銀行不良率迅速走高后保持平穩
具體而言,2012年底至2016年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呈現雙升走勢。2016年三季度末不良貸款接近1.5萬億,是2012年的3倍,不良率也由0.95%上升至1.76%,上升了0.81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占比從2014年一季度的2.5%上升至2016年三季度的4.1%,上升了1.6個百分點,帶動潛在不良率(不良率+關注類貸款占比)從3.54%上升至5.86%。此后,2016年四季度至2017年三季度末,雖然在規模效應帶動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增加至1.67萬億,但不良貸款率連續四個季度維持在1.740/0的穩定水平,關注類貸款占比也連續四個季度出現回落,2017年三季度末為3.56%,較2016年三季度末4.1%的高點回落了0.54個百分點,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開始企穩。
(二)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是不良貸款的主要集中行業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行業分布特征比較明顯,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批發零售業,二者合計占據不良貸款總額的比例超過60%。2017年二季度末,制造業不良貸款余額為5268億元,占比約為32%;批發零售業不良貸款余額為4719億元,占比約為29%。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不良貸款余額較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近些年投向這兩個行業的貸款較多,2017年二季度末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貸款分別占各項貸款的14.3%和10.6%。此外,不良率偏高也是導致不良貸款集中在這兩個行業的關鍵原因。2017年二季度末,批發零售業不良率為4.74%,為各行業最高,關注類貸款占比7.15%;制造業不良率為3.93%,在各行業中排名第四,關注類貸款占比為9.04%,二者的潛在不良率(不良率+關注類貸款占比)均已經超過11%。此外,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也是近年來資產質量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的行業之一,其不良率自2013年以來分別上升了2.58和2.14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占比分別上升了4.61和5.72個百分點。
采礦業和農林牧漁業的資產質量壓力僅次于批發零售行業,二者的不良貸款合計占不良貸款余額的約10%,2017年二季度二者不良率均為4.09%,關注類貸款占比分別為6.52%和11.3%。尤其是采礦業的不良貸款近年來上升較快,從2013年的48.8億元上升至2017年二季度的779.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21%,不良率從0.82%上升至4.76%,關注類貸款占比從1.91%上升至11.3%。資產質量惡化速度較快,主要與近年來我國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有關。
從整體來看,我國商業銀行個人貸款(不含經營性貸款)的不良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2009年至今不良率都維持在1%以下,2017年二季度末為0.7%,資產質量穩健,是商業銀行相對優質的資產。其中,住房按揭貸款不良率極低,2015年末為0.39%,2016年末為0.36%,2017年二季度為0.32%,是銀行體系的優質資產,抵御經濟周期能力較強。
(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區域分布特征明顯
2017年二季度末,各省市中內蒙古、吉林、云南不良率最高,均已超過3%,其中內蒙古的不良率最高,已經突破4%。從總體來看,大部分省份的不良率在2013-2016年三年時間處于上升通道,但近半年來各省份的不良率走勢則出現了分化。浙江、江蘇、上海、廣東等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不良率開始見頂回落,東北三省和甘肅、內蒙古等中部省份的不良率繼續惡化。此外,山東省不良率在2017年上半年上升0.37個百分點至2.85%,結合此前山東省民營企業債券違約風險暴露事件頻出的現狀,山東地區的區域性信用風險值得關注。
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走高的原因及未來趨勢
(一)經濟進入“新常態”是不良貸款增加的主要原因
我國銀行體系共經歷過兩輪不良貸款快速生成的時期。1983年“撥改貸”改革后,銀行提供的債權融資取代了政府對企業部門的直接撥款,使得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的對象由財政轉為銀行,從此開啟了不良貸款生成的大門;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先后經歷了過熱和緊縮時期,資產泡沫破滅沉淀為90年代末銀行資產負債表上估計超過30%的不良貸款。1998年亞洲鄰國的銀行危機為中國銀行體系敲響了警鐘,自1999年起中國通過10年時間重組了銀行業,批量剝離約3.4萬億壞賬,使不良率降至2%以下,并通過推進大行股改上市融資、引入外部投資者來改善公司治理,推動銀行機構市場化改革。
本輪不良貸款高企始于2008年底“四萬億”刺激政策后銀行信貸快速擴張,隨后為了抑制經濟過熱,2010年1月貨幣政策走向緊縮,央行連續提高準備金率和利率,經濟增長開始減速,不良貸款生成加速。從2016年起,在企業風險頻發、不良高企的大環境下,處置不良資產成為了我國銀行業工作的一大重點,本輪不良貸款處置周期開啟。
(二)商業銀行內部管理能力薄弱加劇了不良貸款壓力
1、信貸風險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動性不足
我國多數商業銀行“重清收,輕預防”,銀行管理層對尚未逾期或不良的問題貸款關注較少,管理系統及流程建設的投入不足,導致信用風險無法被及時發現。有些商業銀行尚未建立對客戶潛在逾期不良的提前發現、預警及預防機制,缺乏科學化的信息分析能力,缺乏及時監測違約風險的能力及防范逾期的能力。雖然目前部分國內銀行有內部的風險預警制度,但尚未普遍建立類似國外發展成熟的系統化的信用風險早期預警機制。而實踐證明,早期預警系統能夠幫助銀行提高風險預見性,提升風險緩釋的快速反應能力,減少逾期及不良貸款的出現,防患于未然。
推薦閱讀:《現代商業銀行》(月刊)創刊于1999年,由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長春金融研修學院主辦。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jlw/1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