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學生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
摘要:學生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作為一個系統性工程,學生素養的培育,需要結合不同的時空背景,結合不同的學科,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本文嘗試就"責任擔當"這一素養的培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視域下做了一些可行性的探索:即從教材內容上幫助學生明確責任擔當;從豐富教法上幫助學生理解責任擔當;從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踐行責任擔當。
關鍵詞: 核心素養 責任擔當 思想政治課
學生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重要來源,也是目前如火如荼的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始終不能遺棄的遺傳基因。筆者認為核心素養內涵的這一界定明確了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而這一目標實際上經歷了一個由"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現在的"核心素養"的逐步發展過程,筆者認為,核心素養是對過去的三維目標的繼承、深化和發展。改變了過去那種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價值取向,而更加強調以育人為核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學生素養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結合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和所接受的不同學科,綜合開展。那么,從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角度如何去理解和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呢?本文根據思想政治課內容和形式的特點,主要圍繞"責任擔當"這一大要素略作闡述。"責任擔當"這一要素細分為三個基本要點,他們分別是"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其中,筆者認為"社會責任"在高中階段主要表現為對自己、同學、班級、家庭、社會、自然的責任意識和行為表現 。"國家認同"在高中階段主要表現為學生對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以及對現行政治、法律制度及核心價值觀的遵從。"國際理解"則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國際格局和形勢的變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
一、從教材內容上幫助學生明確責任擔當
教材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要善于從課本教材(包括正文、引言、名人名言、簡介、插畫等)去挖掘、整合教育資源,幫助學生從教材內容上去汲取有用信息,培育核心素養。高中思想政治四個必修模塊,內容豐富,每個模塊都有涉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相關內容,但是這些內容是分散的,因為目前的教材體系仍然是按照以往"三維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指導下構建的,并且教材的編寫也要按照其自身邏輯來進行,因此,在結束一個單元或者模塊知識后,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核心素養"相關內容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強化相關意識。
通過對目前的學生所使用的全套思想政治課本的筆者統計發現,《經濟生活》有三十多處、《政治生活》有七十多處、文化生活有二十多處、《哲學生活》近二十多處的內容與責任擔當相關。內容十分豐富、詳實,可操作性也很強。《政治生活》從政治參與的途徑、方式、原則、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和要求。《經濟生活》從經濟參與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依法納稅等角度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文化生活》從文化遺產保護、尊重文化多樣性、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踐行核心價值觀等角度,將培養學生黨 責任擔當作為一個核心內容之一。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去研究教材,比如,引導學生"樹立全球意識;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能明辨是非,具有規則與法治意識,積極履行公民義務,理性行使公民權利;具有國家意識,了解國情歷史,認同國民身份;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責任擔當"素養的這些具體內容無疑都可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找到對應的載體。總之,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必須重視教材這一載體,作為教師,必須先于學生樹立"教材意識",研究教材,讀懂教材,善于整合教材,挖掘教材內含的豐富資源。
二、從豐富教法上幫助學生理解責任擔當
教學方法是是教師和學生為了達到教學的目標,所采取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的總稱。講授式、問題探究式,訓練與實踐式是傳統的教學方法的主流。筆者認為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些常規方法當然要合理運用,并且要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移動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4G、5G技術高速、穩定、低延遲的特點,隨時隨地收集、篩選素材,加工整理成視頻、音頻等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們去看、去聽、去感悟。比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媒體可以讓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充分調動五官去感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及國際政治的風云變幻、復雜多變,世界經濟的跌宕起伏、盤根錯節,全球化背景下的機遇與競爭、和平與博弈。
比如,筆者在教授《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一課中華文化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們感受美輪美奐的中華文化,特別是古代文學藝術的高度成就,播放了周杰倫的音樂《東風破》,這首洋溢著濃濃的中國風的 歌曲,本是古琵琶曲,而這首歌仿古小調曲風,附以二胡與琵琶的融入,聽起來容易進入唐詩宋詞的世界與遐想。
在講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時候,筆者播放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杭州G20峰會"的閉幕視頻:《最憶是杭州》,在美麗動人的視頻中,學生感受到了煙雨蒙蒙,更是詩情畫意的江南。領略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包容,感嘆古典與現代的繼承與發展,音樂和舞蹈是人類共同的語言。通過這些音頻、視頻的播放,學生在這些優美的旋律和靚麗的畫面中不知不覺的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再也不需要老師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啦。
再如,講到《經濟生活》第二單元"投資理財的選擇"這一課時,筆者連接網絡,打開股票交易軟件,找出幾只有代表性的個股,跟學生一起分析股票市場在2015年的牛市和股災期間其價格的截然不同表現,組織部分同學借助軟件,模擬炒股,在股票的漲漲跌跌中,在爆倉和翻倍中,學生切身感受到了股票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并存的投資理財方式,“雞蛋不能裝在一個籃子里”,需要分散風險,一夜暴富的想法很危險,讓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財商意識和觀念。
總之,教無定法,但我們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讓我們的教法更加多樣靈活,更加符合時代氣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更加自然、順暢。
三、從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踐行責任擔當
高中階段思想政治學科內容豐富,集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四大模塊內容為一體,而這些內容又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如果僅僅停留于書本內容的學習而不參與一定的社會實踐,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不利于核心素養的真正內化為學生的品質。筆者在教學中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一些這方面的嘗試:
開展辯論會或討論會。結合社會變化,尋找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如"人民幣貶值對我們是否有利"、"房價上漲對我們的影響"、"開發商能不能拆除古建筑",安排班級與班級,小組內部之間的辯論會或者討論會,相互啟發,思維碰撞,通過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形成,結合生活實際,踐行責任擔當。
布置社會實踐作業。如利用節假日,布置學生參與自己所在居委會或村委會的日常管理活動。通過這種社會實踐活動,體驗民主管理的價值,提高民主管理的能力,逐步形成責任擔當的意識。
引導學生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圍繞自己所在城市或者居住地面臨的一些問題嘗試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如"本市地鐵建設的可行性分析"本市雨污分流工程的現在分析",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和義務意識,明確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感。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社團。筆者學校目前有近百個社團,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一些社團,開展第二課堂無疑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如"茶藝社""武術社"有利于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綠益環保社團"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中學生領導力社團"、"模擬聯合國社團"等有利于學生樹立整體意識和國際視野。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教育導刊》雜志是1983年廣州市創刊的教育期刊,內容以普通教育為主,還涉及高等、職業、成人、特殊以及學前教育,雜志旨在傳播國內外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為教育領域各個層面人員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
當然,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必須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但不管哪種形式,我們都不能忽視其在學生素養培育中的作用,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理論的學習最終必須去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升華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王燁輝.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2]羅燕芬.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3(5).
[3]周宏斌.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初探[J].新課程,2015(1).
作者:李軍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jylw/2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