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傷性前房積血采用蒙西醫結合治療38例臨床分析_《中國保健營養》2013年第10期
所屬分類:醫學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4-03-19 10:18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年第10期,作者:金春麗 【摘要】:目的研究前房積血患者采用蒙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方法采取半流食、半臥位、雙眼包扎,情緒緊張者給予鎮靜劑。結果I級積血治療1-3天吸收,II級積血3-7天吸收,III級積血7-11天完全吸
注:本文摘自《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年第10期,作者:金春麗
【摘要】:目的研究前房積血患者采用蒙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方法采取半流食、半臥位、雙眼包扎,情緒緊張者給予鎮靜劑。結果I級積血治療1-3天吸收,II級積血3-7天吸收,III級積血7-11天完全吸收。入院時伴眼壓高者4例經甘露醇治療,并隨著積血吸收很快降至正常。所有患者無角膜血染發生。
【關鍵詞】:眼挫傷;前房積血;蒙西醫結合治療
前房積血是眼挫傷中較常見并發癥,如能得到及時、正確的處理、預后較好。特別是采礦區周圍采石很多,交通事故及石塊擊傷等所致的眼前房積血很常見。因此正確及時治療尤為重要。2009年1月——2012年1月間我院收治了38例前房積血患者采用蒙西醫結合治療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挫傷性前房積血病例供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齡7-38歲。石塊擊傷8例,拳擊傷6例,彈弓傷4例,炮崩傷6例,球擊傷7例,鞭炮傷7例。根據oksala前房積血分級法:I級:18例,II級:14例,III級:6例。就診時間最短者30分鐘,最長者14小時,平均2小時。
1.2治療方法
①采取半流食、半臥位、雙眼包扎、情緒緊張者給予鎮靜劑。
②止血劑:受傷時間短有新鮮出血者給予蒙藥:止血古日古木-8,性涼,由古日古木和熊膽及豌豆花為主,主要功能:止血、收縮血管等。每日1-3次,一次1.5-3克溫開水服用。待出血停止,已形成血塊時改用或加服活血化瘀蒙藥:紅花-13,西拉湯散。
④積血合并高眼壓者適當經脈滴注甘露醇。
③早期即開始應用皮質類固醇,視病情變化減量。
⑤早期不散瞳,待血液吸收減少,合并虹膜睫狀體炎或血凝塊吸收緩慢者托吡卡胺散瞳,活動瞳孔,促進炎癥和血塊吸收,同時防止虹膜后粘連。
本文由
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收集整理
2、討論
前房積血得不得及時合理的治療,將會引起繼發出血、繼發性青光眼甚至角膜血染,前房積血的多少對視力的影響是成正比的,但前房積血的吸收是眼內組織的損傷程度相關聯的,造成的并發癥與前房積血的多少和眼內損傷程度有直接聯系,因此積極治療前房積血還要注意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我們對前房積血采取綜合治療方式:
①加壓包扎上眼,半臥位休息,防止感冒、咳嗽、便秘,并避免對眼球施加壓力的檢查。
②48小時內使用止血藥物(止血古日古木-8、3克,熊膽0.5-1克)防止新的出血繼續產生。對無新鮮出血者加用活血化瘀藥紅花-13,采取蒙西醫結合的方法,促進了前房繼續的吸收,同時具有止血功能抑制了二次出血的發生。
③適時使用皮質類固醇可減輕組織的炎性水腫,有利于房角小梁網的引流,加速出血的吸收,減輕睫狀體充血的疼痛。
④甘露醇靜滴可降低眼壓,開放房角,加速房水循環,減輕虹膜、小梁組織的水中,有利于積血及滲出物的吸收。
⑤對III級積血經3-5天無吸收傾向者做前房切開,用纖溶藥尿激酶溶解前房血塊,再用生理鹽水沖洗。蒙西醫結合治療挫傷性前房積血縮短了療程時間,減少了并發癥,對患者康復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3、結果
I級積血治療1-3天吸收,II級積血3-7天吸收,III級積血7-11天完全吸收。入院時伴眼壓高者4例經甘露醇治療,并隨著積血吸收很快降至正常。所有患者無角膜血染發生。
【雜志信息】:
《中國保健營養》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全國衛生產業
企業管理協會主辦的國家級醫藥衛生綜合類學術刊物,是醫學類一級學術性核心期刊。本刊國際刊號:ISSN1004-7484,國內刊號:CN14-1172/R,郵發代號:82-911。
《中國保健營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平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知網、中國期刊網、維普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數據庫、龍源期刊網、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CMCC收錄期刊,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醫學圖書館全文收錄。
【投稿須知】:
1、稿件所述內容最好能有新意;主題明確,語言流暢,層次清楚,敘述準確。
2、稿件中如摘編或引用了他人資料,應在文末給出參考文獻。
3、投稿時請提供作者姓名、年齡、性別、工作單位、職稱或職務、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E-mail信箱等。
4、請勿一稿多投。來稿不退,請自留備份。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yxlw/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