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目的:分析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接受MRI、CT等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后的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1月14日~2020年6月14日期間在我院接受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檢查的100例患者進行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患者先后接受CT與MRI檢查,觀察檢出效果、檢查費用、
【摘要】目的:分析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接受MRI、CT等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后的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1月14日~2020年6月14日期間在我院接受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檢查的100例患者進行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患者先后接受CT與MRI檢查,觀察檢出效果、檢查費用、檢查時間等多項指標。結果:MRI檢出701個病灶,其中≤5mm病灶356個,>5mm病灶345個,高于CT檢出105個病灶,其中≤5mm病灶356個,>5mm病灶345個;MRI人均檢查費用與檢查時間均高于CT人均檢查費用與檢查時間,P<0.05。結論:在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檢查中,MRI檢出效果明顯優于CT,但檢查費用、檢查時間要更長,還需要結合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實際需求選擇具體的影像學檢查方式。
【關鍵詞】MRI;腔隙性腦梗死;CT
影像學是醫學重要分支,也為人體內部組織外部成像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對于疾病診斷與治療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1]。CT、MRI是臨床醫學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在腔隙性腦梗死臨床影像學檢查中效果有所不同。此次研究,選擇2018年11月14日~2020年6月14日期間在我院接受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檢查的100例患者進行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選擇2018年11月14日~2020年6月14日期間在我院接受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檢查的100例患者進行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男67例,女33例,年齡62.3~78.6歲,平均年齡(72.09±0.47)歲;糖尿病42例,高血壓37例,慢阻肺10例,其他11例;嗜睡23例,感覺障礙26例;頭痛頭暈36例,面癱15例。10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均接受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知情同意診斷過程,并表示如實配合數據調查工作。
納入標準:(1)腔隙性腦梗死初次診斷;(2)未接受其他影像學檢查研究;(3)具有良好的影像學檢查依從性。
排除標準:(1)新冠肺炎;(2)精神疾病;(3)肝腎功能障礙;(4)腫瘤;(5)中途退出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者。
1.2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以“腔隙性腦梗死”、“CT”、“MRI”等為關鍵詞,從知網、維普數據庫中尋找相關文獻資料,作為此次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理論支持。
數據分析法:選擇在我院接受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檢查的100例患者進行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觀察檢出效果、檢查費用、檢查時間等多項指標,通過數據比對CT、MRI檢查優勢。
1.3檢查方法
10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先后接受CT與MRI檢查,掃描結果由三名醫生共同判斷。
CT:(1)設備信息:東芝64排螺旋CT Aquilion-TSX-101A型;(2)參數信息:①層間距4mm;②層厚4mm;(3)檢查方法:①取平臥位;②從耳眥處開始掃描,方向為顱底→顱頂;③逐層掃面;(4)對于掃描過程中發現的疑似病灶,需要放大后仔細觀察。
MRI:(1)設備信息:磁共振掃描儀 Optima MR360 GEI1.5T;(2)參數信息:①PropT2WI:TR 3915ms,TE 115ms;②DWI:TR 3800ms,TE 89.6ms;③T1WI:TR1750ms;TE 20.5ms;④層厚6mm,層距6mm;⑤T2FLAIR:TR8400ms,TE 148ms;(3)掃描方法:①頭部BRAIN ARRAY八通道線圈;②掃描方向為顱底→顱頂;(4)對于掃描過程中發現的疑似病灶,需要放大后仔細觀察。
1.4觀察指標
檢出效果:(1)病灶個數;(2)≤5mm病灶個數;(3)>5mm病灶個數。由此次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人員記錄CT與MRI檢查中的檢出效果。
檢查費用與檢查時間:(1)檢查費用;(2)檢查時間。由此次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人員記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檢查費用與檢查時間,計算人均數據。
1.5統計學研究
此次研究,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此次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數據。計數數據資料行卡方檢驗;計量數據資料行t減檢驗。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中P<0.05則表示統計學差異性大。
2 結果
2.1檢出效果
MRI檢出701個病灶,其中≤5mm病灶356個,>5mm病灶345個,高于CT檢出105個病灶,其中≤5mm病灶356個,>5mm病灶345個。
2.2檢查費用與檢查時間
MRI人均檢查費用與檢查時間均高于CT人均檢查費用與檢查時間,P<0.05。
醫學論文投稿刊物:《當代醫學》是由國家衛生部主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期刊,曾榮獲衛生部優秀期刊獎。目前中國醫療衛生領域唯一以系統闡述職業化醫院經營與管理理念的國家級醫藥衛生類綜合性學術期刊。當代醫學設有論著、綜述、醫院管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藥物與臨床、技術與創新、中西醫、預防與衛生、教育園地等欄目。
3 討論
腔隙性腦梗死屬于老年常見疾病,多發于丘囊、基底節等腦部位置,容易造成頭痛、偏癱等癥狀。腔隙性腦梗死患者隨著病程推進,將會加劇腔隙性腦梗死癥狀。臨床研究表明,腔隙性腦梗死病灶狹小,病灶處的壞死組織能夠被吞噬細胞迅速清除,留下充滿積液的殘腔,具有明顯的影像學特征[2]。此次研究,選擇我院接受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檢查的100例患者進行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研究,患者先后接受CT與MRI檢查,可以發現MRI檢查病灶更加準確,對于≤5mm病灶與>5mm病灶檢查效果更好。數據差異原因主要為:MRI相比于CT對間質性水腫更加敏感,微小病灶分辨率高,輻射量低,應用安全性更高,因此MRI在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應用效果更好,此次檢查效果數據也驗證了MRI檢出優勢[3]。但也需要意識到CT檢查時間短、費用低,適合初步篩查工作,因此也被廣泛應用于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檢查中。
綜上所述,在腔隙性腦梗死影像學檢查中,MRI檢出效果明顯優于CT,但檢查費用、檢查時間要更長,還需要結合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實際需求選擇具體的影像學檢查方式。
參考文獻:
[1] 姜本忱.CT及MRI在腔隙性腦梗死中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9,25(14):106-107.
[2] 孫會秀.腔隙性腦梗死在CT與MRI檢查中臨床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17(6):15-17.
[3] 王祥.CT MRI在腔隙性腦梗死 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5):3641-3643.
作者:柳楊 李英麗【通訊作者】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yxlw/2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