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德性倫理學是以德性為基本概念形成的道德理論,在注重培育人們在特定共同體所需要的道德品質方面,擁有一套獨立且有特色的理論與實踐路徑,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具有一定價值。 德性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的啟示在于:人類幸福生活是思想政
摘要:德性倫理學是以德性為基本概念形成的道德理論,在注重培育人們在特定共同體所需要的道德品質方面,擁有一套獨立且有特色的理論與實踐路徑,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具有一定價值。 德性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的啟示在于:人類幸福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要的價值關切; 情感教育應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 實踐智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著力點。 德性論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的啟示在于:注重榜樣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作用; 個體的習慣養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方式;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的階段性與教育目標的層次性。
關鍵詞:德性論; 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榜樣教育; 實踐智慧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急需接受新的理論資源滋養,以夯實學科的理論基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地講授教條的原則,而是指向人的內心,幫助人們養成適宜的政治品格,培育人們生活在政治共同體中需要的心性與品質,以便人們作出習慣性的政治實踐。
當前,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認知偏差,將其視為理性化、教條化的知識教育,缺少對于人們終極生活和意義世界的總體觀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情感、理想的維度。 德性論興始于古希臘時期,經過古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發展、近代的沉寂之后,當代呈現復興的趨勢,并向多學科拓展。 德性論在注重培育人生活在特定的共同體所需要的道德品質方面擁有一套獨立且有特色的理論與實踐路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創新都具有積極的價值。
一、德性論的基本信條及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德性論與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分屬不同的理論研究范式,具有各自理論發展的歷史與現實邏輯,但是它們在育人的目標尤其是培育人的品格方面具有諸多契合之處。 德性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契合的關鍵點在于“人”。 在對人的基本認識,以及培育人的品格、品質等方面,二者有著深層的相似點。
(一)德性論的基本信條
德性論(virtue ethics),也被稱為德性倫理學,是倫理學一支重要的理論流派。 德性論興始在古希臘,以柏拉圖等為代表,其中亞里士多德開創了它的經典范式,以至于德性論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代的發展都在與之展開對話。 中世紀的神學德性論以阿奎那為代表,在繼承古希臘德性論基礎上,注入了神學元素,宣揚基督教的基本德性。 柏拉圖在其經典著作中,引出了“四主德”,即正義、勇敢、智慧、節制。 亞里士多德將德性定義為中庸,并給出了更加系統的德性清單。 中世紀在古希臘堅持的“四主德”之上又增加了“信、望、愛”。 到了近代,德性方面的論說開始讓位于一直處于主導的規范論倫理學說,其兩大代表性理論——功利主義和義務論都將道德評價聚焦于人們的行動,前者是行為的效用,后者是行動的規則。 規范倫理學過分注重行動的規范,將人們的道德活動視為機械適用道德規則的過程,由此導致人們的行為喪失了對道德動機以及道德背后的社會背景的關注。
一些當代倫理學家從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中汲取德性資源,并對之展開批判,開啟了德性論的復興之路。 以學者安斯庫姆的經典檄文為典型標志,此后經過福特的強化、麥金太爾的發揚,以及努斯鮑姆、威廉姆斯等學者的努力,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德性倫理運動。 德性論由此成為與義務論、后果論鼎立的當代三大倫理理論之一。 步入21世紀,德性論在斯洛特(Michael Sloto)、安娜斯(Julia Annas)、德里弗(Julia Driver)等人推動下,逐漸走向政治哲學和具體應用,呈現多元化的局面。
德性論是以德性為基本概念形成的一套道德理論,其首要的信條是將德性作為倫理思考的焦點。 所謂德性,指的是一個人優越的、卓越的、積極的道德品質。 在當代德性論學說的代表學者斯洛特看來,與義務論注重規則、后果論強調結果不同,德性論將重點落在人的“內在品格和動機”上。 另一代表人物朱莉安·安納斯也將德性看作一個人的性情或定勢(disposition),并且闡述了德性作為個人內在品質所具有的最基本屬性:習慣性、素質化或性情化、可靠性。 從德性論來看,一個道德的行為應當是有德性的人所為,而一個人之所以是有德性的人,在于他做了合乎德性的事情。
相比規范倫理學對行為的關注,德性論將重心落在有德性的人上,因為任何德性總是人的德性,是人所具有的向善的道德品質。 斯洛特的“以行為者為基礎”(agent-based)的倫理學就鮮明地說明了這點,以區別于“以行為為基礎”(action-based)的規范倫理學。 人之所以做出有德性的行動,表現他內在的向善品質并非出于短視的理論考量,而是基于系統的人生規劃。 德性論思考人應當過什么樣的生活,并將人的生活看作一個整體,人從長遠、總體出發依靠自己的實踐智慧作出抉擇。 實踐智慧體現有德性的人在作出德性行動時具有的審慎的、理智的思考能力。 德性論認為人的德性是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形成的,注重習慣、環境、社會組織等作用,在德性培育上具有一套有效的方式,值得我們關注。
(二)德性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契合
當代德性論正不斷走向應用,拓展至政治哲學、應用倫理學等不同學科。 將德性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既是德性論應用取向的體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尋求理論滋養的需求。 德性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結合點在于“人”。 具體地說,理想人格的練就,是兩者之間的結合點。 德性論認為,進行道德方面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們習慣性的行為傾向、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 德性倫理學關注成為什么樣的人,認為一個人的品性往往會由其穩定的行為和舉止來表現和反映,而不是由外部因素去規定或要求約束他干什么。 人們一旦形成了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會自愿且習慣性地作出有德性的行為,確保在德性的行為方面保持穩定。 德性論同時重視人格典型以及道德模范的教育作用,在德性養成的環節中,主要是對標志性的道德榜樣進行模仿,以此類生活中具體的鮮活的言行,作為人們道德涵養的學習對象,通過類似學徒式的教育和練習,使每個人都能自然而然地從事某些應該去做的行為[1]。
任何一種教育理論都包含了人們對理想人格的期待與追求。 作為一項充滿政治性的價值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能夠鍛煉人們在共同體中參與政治生活需要的能力與品質,塑造符合一定政治共同體需要的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是人們對政治價值及其制度和實踐方面的情感、認知、意志的總和,是人們將政治系統價值觀內化為個體穩定的習性。
政治人格一旦形成,就會呈現相對穩定的特征,保證人們作出符合政治共同體需要的行動,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 在西方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公民教育的部分內容,基本目標是將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框架下的核心價值傳遞給社會成員,塑造認同自由民主的價值、制度,參與民主政治生活的合格的公民。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承載著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傳播給廣大社會成員的使命,目的是培育優秀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由此可見,德性論與思想政治教育都非常關注和重視人以及人的品質與人格。 德性論關注的是人的向善的道德品質,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向人的政治品質與政治人格。 德性論對人的品質、品性、品格等都提供理論上的系統解答。 在德性培育、人的品性養成等具體實踐領域,德性論提出系統的、社會化的具體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塑造人們在政治生活領域需要的德性,培育符合一定階級、社會組織、政黨需要的政治人格。 因而,德性論對政治德性的理論與實踐都能夠作出合理的解釋,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諸多啟思。
二、德性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新
德性論是系統闡釋品格的倫理學理論,有助于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培育提供思路。 對于人類幸福生活的關注、重視道德教育的情感屬性以及關于實踐智慧的強調是德性論在品格培育中的三個基本面向。 德性論在定位、內容、理念的理解上對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一)人類幸福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要的價值關切
德性論始終與人的生存聯系在一起,從個人的長遠目標思考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 德性論的主導流派亞里士多德主義就認為,人們最終所追求的至善是幸福,而德性是實現幸福的條件。 培育德性的目標是要讓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但德性培育不是抽象的,而是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在城邦中實現,并且靠習慣化的實踐練就而成。 因而,個體是天生的、社會性的政治動物,僅僅在城邦、共同體、現實的社會關系中才孕育出所需要的德性。 德性論對人的思考立足于人的終極生活目標——幸福生活的實現,關切人們的生活理想,追問“我們應當過什么樣的生活”等生存論問題。 當代西方德性倫理學在規范倫理學主導幾個世紀之后呈現復興態勢,緣于規范倫理學是以“規則” “律令”為中心,它的理論與實踐讓人們的道德生活變成為對道德法則的守護,而缺失了對于人生總體意義的追求與把握。
這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表現也十分明顯。 思想政治教育雖關注人們的價值世界,但卻時常被人們視為與我們生活無關的,維護執政黨政治統治的抽象說教。 關注人的總體生活、實現人的幸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議題。 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思想、價值觀塑造的方式,促進人們的幸福實現。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物,具有社會性的歸屬,他鑲嵌在特定的社會結構內,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2]。 人的幸福的實現依賴多重社會條件,既有物質方面,也有思想方面。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就是生活需要的生發與生活需要的滿足之間的互動過程[3]。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想精神、價值觀、情感等方式,讓個體接受在一個特定共同體中所需要的思想精神與價值觀念,使個人更好地融于共同體之中,實現個體與群體、公民與共同體之間的統一。 一旦我們從人的總體幸福生活視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就會轉換思考視角,探索人們之所以從事思想政治教育,過政治的生活,以及接受一定的政治共同體的思想,就在于它是我們通向幸福生活的條件。 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不能簡單停留在現存的政治統治合法性和意識形態說教的論斷上,而是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關懷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生活的終極理想,讓個體通過接受政治共同體的思想、精神、價值觀的方式,實現幸福生活。
(二)道德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
德性論關注行動者,聚焦鮮活的、現實的人,不僅反映人所具有的理性的屬性,也體現了道德感情維度的屬性。 近代倫理學以道德為理性的規約,去除了道德所有的情感屬性,給人以冷冰冰、機械的印象。 功利論重視人們行為的效果,道義論注重行為規范本身,都遠離了真實的人,道德成為與人的情感、意志、生命體驗毫無關系的抽象物。 但在德性論看來,道德是人的道德,德性是人由內而外自覺表現出來的品性,作出德性行為伴隨著強烈的道德情感。 亞里士多德強調過,德性總是伴隨快樂,人們作出有德行為應該是自愿的,是內心的善良意志發出的。 休謨則把一切道德行為與對道德的理解都建立在“同情”(sympathy)理論中[4]。
麥金太爾將道德教育看作情感教育,而斯洛特認為,道德是源自動機的道德,道德關注人的主觀意志,德性的培育源自人的道德情感。 他從蘇格蘭啟蒙運動理論中汲取養分,特別是休謨的“同情”和女權主義的“關愛”理論,發展出一套激進的、純粹的德性論學說。 當代德性論批評規范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理據,就是其忽視人的主觀動機,不去考量行動者作出道德行為前生發出的道德情感。 德性論認為,道德情感是道德主體作出道德行為的內在動機之一,內蘊道德情感的道德主體,是內在動機與外在行為相統一的完整的德性主體。
從德性論來看,道德教育并不是簡單地接受規范,更要去培育個體的道德方面的情感。 道德教育要注重培育個體的品質、能力,不是簡單地給受育者某些方面的規則,尤其是在進行教育實踐時,更應重視愛、尊重、同情等道德情感的成分[5]。 思想政治教育是個體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方式,是個體在政治共同體中成就自我的重要渠道,與人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體現人們對待政治的態度、意志、情感等,在具體實施中,則不僅力求獲得理性、科學的理論依據支撐,也需要人們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支撐。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視為一項意識形態的灌輸活動,是與情感無涉的理性化、教條化的知識傳播活動。 政治性是思政教育的本質屬性。 講政治、重視政治建設一直貫穿在黨的建設實踐中,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特的傳統優勢和克敵制勝的保證[6]。
然而在一個時期的泛政治化的環境下,政治活動被人們誤認為是缺乏情感的權力控制、階級斗爭、敵我矛盾等。 從德性論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關注情感,在內容設計中注重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滲透了價值、情感、精神等要素,改變人的心性的教育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關注情感、情緒、意志等非理性的一些元素,將情感層面的教育帶入思政教育的實踐中。 另外,在將情感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同時,更要闡發情感教育的基本原理與機制,從而把握人們政治社會化的情感支撐、原理和機制等。
(三)實踐智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著力點
德性論認為,德性的核心是實踐智慧,它能使德性中不同的氣質、性情、品質形成穩定性的統一體。 實踐智慧是人的理智能力的體現,對不同的情景、場合能夠作出審慎的判斷。 抽象的原則難以適應復雜的、特殊性的社會場景,這就需要行動者在行動過程中體現出自身理性思考的能力,能夠當機立斷、合理選擇。 亞里士多德將德性視為中庸,即過與不及的中間狀態,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行動者理智地在實踐中考量具體的情境,作出恰如其分的選擇。 實踐智慧不是抽象的理性,而是體現到具體實踐中,展現道德主體審慎判斷的理智能力。
德性論認為,實踐智慧在實踐中展現出來,德性的孕育離不開人們具體的實踐。 亞里士多德曾論及: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情成為公正的人。 只要習慣性地作出符合德性要求的行動,就會形成穩定的、向善性的行動傾向。 實踐智慧在這個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知識運用,而是依靠主體判斷。 主體是在結合具體的場景或情景的時候,作出一些合宜的判斷,以此來指導自己作出選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具有強烈政治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德性論主張的實踐智慧有助于詮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特征。 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好的政治制度應當能夠培育公民品德,公民應具備參與政治相應的智慧,這種政治智慧本質上就是實踐智慧,需要公民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達成。 從德性論立場看來,思想政治教育體現教育主體在實踐時的能動的活動,結合不同的情況開展實踐。 教育者體現政治智慧,在不同形式、不同場合的政治實踐中,表達對特定政治共同體的看法。
在當前社會分化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領域、行業、空間、群體上存在巨大差異性,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對此進行特殊把握。 隨著現代社會的主體性增強,每個人都是一個思想源,都具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個體的思想差異越來越大,將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同一化、理性化的知識傳輸已經變得不合適。 從本性上說,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執政黨自上而下開展的政治價值觀傳遞活動,本身就是一項不間斷的政治實踐活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對象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持續性的實踐過程。 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公民個體的政治實踐能力,反映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自覺投入到政治實踐活動中,并根據具體情境將統治者需要的價值觀內化于心,作出合理的政治實踐。
德性論提出的實踐智慧,指向行動主體。 德性不是行動者被動地適應德性要求的過程,而是行動者主動、自覺地根據情境作出選擇的過程。 我們總將思想政治教育視為上行下效、自上而下的官方說教,這個過程是執政黨與民眾之間“你說我聽” “你打我通”的被動適應過程,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被看作一項灌輸知識、觀念的教育活動,忽視思政教育主體與對象在教育的整個過程的建構性與選擇性。 思政教育是典型的實踐活動,體現教育主體與施教對象之間的實踐智慧,也就是在思政教育的實踐環節,做出適宜的、審慎的判斷。 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摒棄單一知識論,走向對實踐智慧的關注。
三、德性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啟思
德性論對生活在一定共同體下人們的德性、品格養成,有著一套系統化的實踐路徑。 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三個方面包括德性培育注重榜樣的示范效應、德性的后天獲得性特質依賴個體的習慣養成以及個體通過習慣化的方式逐漸獲得德性。 同時,培育德性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急速化的教育過程,而是符合個體成長規律,具有階段性、歷史性、層次化的過程。 德性論的實踐路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注重榜樣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作用
德性論認為,有德性的人身上凝聚著值得贊揚的品性與氣質,德性培育應注重榜樣或典范的教育作用。 德性論更側重強調高尚的品性以及崇高的理想道德人格,其表達向善性的價值追求,體現人的內心超越性的向度。 榜樣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模式,對以培育政治人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也具有重要的實踐參照價值。 榜樣是德性的人格化,是德性的具體承載,他們展現出的優秀品質可以為其他社會成員仿效。 榜樣教育以高尚的道德人格、令人稱贊的道德行動,為社會公眾提供行動楷模,體現人們成就理想人格的期待,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引導性的路標。
對人的思想政治實踐來說,榜樣教育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特性,對個體的心性養成、品格培育、人格塑造的過程具有導向作用。 當今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是祛魅之后平等化、普遍化的現代社會,統一性、規則式的教育思路在現代社會常常發生,忽視個體差異的教育,則體現在教育的各個場域中。 這種效應的缺點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很容易陷入模式化、齊一化的格局。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重視榜樣教育的優勢,培育思想、品德、知識、技能上能夠發揮積極和帶動作用的榜樣群體,注重榜樣的引領與導向作用,發揮榜樣在各行各業、不同領域范圍的帶頭引領作用,從而整體帶動全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二)個體的習慣養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方式
德性是后天養成的,一經養成就“凝固”在人們身上,成為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德性也被人們認為是“第二天性”。 德性指向人的實踐,是實踐中的獲得性品質,德性養成依賴重復性操練的習慣。 人們在不斷地重復相似的行動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習性,成為我們內在方面的某種品質。 按照“一個人的實現活動怎樣,他的品質也就怎樣”[7]的說法,人們的德性實踐也會以習慣性的習性表現出來,一個有德性的人會經常性地表現出道德方面的典型行為。 德性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符合道德規范,并不意味著他的道德行為具有穩定性,除非是德性者發自內在的道德行為,否則一次偶然的道德行為,并不能視為個人的道德習慣。 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正是指在長期的德行操練中,道德行為內化成個體的內在品格,使得個體不由自主地做出優良的道德行動。
這種對習慣的強調著眼于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德性的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總是給人宏大敘事、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的印象。 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群眾、贏得人們的認同,必須契合人們接受的自然規律和心理。 作為典型的實踐方面的教育事業,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面向現實的生活,就需要走進具體個體,從個體著眼,改變社會成員個體的活動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項政治實踐活動,主張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踐行公德的培育,養成參與政治生活的習慣,在認識、感受、參與政治活動中形成穩定的品質。 從個體的習慣養成入手,把握個體思想政治品德培育的規律是思想政治教育進入社會群體的必要條件。 習慣體現在個體生活之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習慣不需要太多的刻意,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中。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習慣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常態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人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將會在不經意的行為方式中完成,而且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穩定的行為方面的模式。 一個體系完整的德育過程,應是受教者的體驗、認知與踐行方面活動相互結合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人們以情感——體驗型的方式學習道德價值[8]。 如此一來,思政教育以契合每個個體的思想和品德養成的方式,有效地將執政黨的價值觀內化為其品格,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
(三)思政教育應重視教育過程和教育目標的階段性與層次性
德性論認為,德性的養成是一個歷史性、社會性的過程。 人的德性培養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以階段性目標的方式分散于人生的不同階段。 人的德性的養成應當契合人的道德生命的成長規律。 道德個體從自然人開始,在家庭關系中完成初步的道德學習,培育最初的社會性情感。 之后,社會個體不斷超越相對封閉、狹窄的家庭場域,進入到社會空間,尤其是社會公共的空間,參與社會的政治與公共方面的生活。
這樣,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道德生命的內涵,由私人性的空間走向開放的社會性空間,摒棄狹隘的、私人化的自我品格,逐漸養成開放性、社會性的道德品質。 這個過程即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交往過程不斷擴大化的過程,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 因此,德性培育在我們生命的不同階段,所要承擔的層次與具體目標并不相同。 隨著道德生命的逐漸成長,德性培育的層次逐漸提高。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屬于政治性的品質,是個體相對成熟、自覺的德性類型。 通過對“私我”的超越,摒棄單一的狹隘自我,實現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有機統一。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養成與人的生命活動、個體的社會化是同步的。 按照思想品德培育的基本規律,人生不同發展階段,思政教育的任務和目標的定位應當不同。 按由低到高不斷的遞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實踐可劃分為行動規范養成、德性品格培育、政治價值認同等層次。 一方面它們作為對人的政治性人格培育的目標,另一方面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著力規劃的路徑[9]。
此過程是每一個個人的理性意識、自覺程度逐漸增強的過程,也是思想政治品德逐漸呈現公共性與政治性的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需要根據個人政治德性養成的歷史性特征,重視教育的過程與教育目標的階段和層次,根據教育實踐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年齡,以及不同的理性發育狀態,有區別、分階段地安排教育內容,做到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培養與人的生命成長同在,適應人的自然生命的成長軌跡。
思想政治論文投稿刊物:《道德與文明》(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雜志創刊于1982年,曾用刊名《倫理學與精神文明》,由中國倫理學會與天津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倫理學專業理論刊物,國內統一刊號CN:12-1029/B,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7-1539,郵發代號6-60,逢雙月10日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影響因子:0.471,被引次數:10857。
結語
從以上關于德性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特質和實踐路徑之分析來看,德性論的品德培育的理論與實踐擁有諸多合理的成分,給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啟思和借鑒。 其中,德性論對人的德性的關注和探索,經受住漫長的歷史考驗,獲得了自足的價值論證。 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發展,須契合社會現實的種種境況,以深刻的理論基礎把握人的思想在現實社會的存在與變動。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發展不僅來源于自身知識化的探索,更應該通過其它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加以充實、拓展。 而德性論對人的內在品質及其結構的研究從古至今都有一套堅實的理論依據。 德性論認為道德結構中的品質是內在化的狀態,主體只有在知、情、意、行等德性基本要素的整體把握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道德品質,并且此種完整的德性結構具有穩定性。 而道德的內化又與主體的主動性、自律性相聯系,內在化的品質狀態決定著道德的培育必須深入到主體的內心,引導他主動接受、吸納、實踐,并最終獲得。
這一過程是德性的完滿的獲得過程。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常常因缺乏對教育對象心理狀態的關注,以及未能對現實的整體生活產生價值關切,而呈現出知識灌輸的刻板形象。 這些負面形象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進,難以走進教育對象的內心,無法引起受教育者的興趣和熱情。 德性論正是在此種意義上能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提供思路。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從現實的生活出發,從人的生物性、社會性的多重維度出發,依據德性論關于人的品質特征及其養成方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林火旺.倫理學入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1.
[2]龔群.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倫理學基本問題及其范例[J].道德與文明,2020(1)∶17-24.
[3]胡樂明.“生活需要”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11)∶56-68.
[4]邁克爾·斯洛特.情感主義德性倫理學:一種當代的進路[J].王楷,譯.道德與文明,2011(2)∶28-35.
[5]高國希.雷鋒精神對于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時代價值[J].高校理論戰線,2012(8)∶63-66.
作者簡介:葉舒鳳(1990- )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zpfmc.com/zflw/24836.html